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作者: 郑洸 罗成全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活动,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年开始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开端,它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革命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助手青年团的创立作了准备。马列主义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为建团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在斗争中锻炼出一批革命青年,为建团作了组织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使建团有了直接的领导。
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建党过程中开展建团活动
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建立党的早期组织过程中,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首先建团。1920年七八月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除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指导各地建党外,还进行了建团工作。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派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出面,同袁振英(震瀛)、叶天底、金家凤等8名青年一起,于1920年8月22日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
这时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有不少进步青年对旧社会不满,怀着爱国热情,脱离家庭,离开学校,到上海找《新青年》杂志社的陈独秀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编邵力子谋求出路。上海团组织便从中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团员:罗觉(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李中、李启汉、任作民、王一飞、许之祯、傅大庆、梁柏台、卜士畸、袁达时、彭述之、柯庆施、廖化平等。到1921年年初,团员发展到200余人。少共国际东方部书记谷林称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
为了培养革命骨干,不少青年被选派赴苏俄学习。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了“外国语学社”,社址就在团的机关——霞飞路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以公开办学的形式掩护革命活动。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担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维经斯基的夫人任俄语教员。1921年春,这个学社有20多名青年团员分三批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中有刘少奇、罗觉、任弼时、萧劲光、何今亮(汪寿华)、王一飞、傅大庆、彭述之、许之祯、梁柏台、卜士畸、柯庆施、华林等。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便向各地共产主义者寄发团章,联络各地发展组织,建立青年团。各地在建立团的组织过程中,同上海团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下,也积极进行了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到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它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大学学生会办公室举行,到会团员约40人,其中主要有邓中夏、张国焘、高尚德(高君宇)、罗章龙、刘仁静、何孟雄、缪伯英(女)、朱务善、黄日葵、李骏、范鸿劼、吴汝明、周达文、郑振铎等。会议公推高尚德为书记。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几乎全部成为青年团员,有的还担任青年团的领导职务。
1921年3月30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大学二院召开第四次会议,到会有李大钊、张国焘、高尚德、刘仁静、罗章龙等25人。李大钊在会上指出:“本团事务日渐纷繁,兹拟设立一个事务所及筹备油印机。使总机关成立,以利办理。”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实行执行委员会制度。会议选举了李大钊、高尚德、张国焘、刘仁静、郑振铎等11人组成执行委员会,公推张国焘为书记委员。这时北京的青年团有团员55人。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得很活跃,注意联络各校进步学生,发展组织,举办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同时,北京的党、团组织还帮助其他地区,比如天津、唐山、济南等地建立党、团组织,对中国革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湖南,1920年10月,毛泽东接到上海、北京寄来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后,就在长沙开始了建团工作。1920年年底,湖南团组织正式成立。当时最早发展的一些团员,多半是参加过革命斗争、经过五四运动考验的一些新民学会会员,以及一些进步的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比如彭璜、肖铮、陈子博、彭平之、唐鉴。毛泽东担任团的书记。
毛泽东在建团过程中,非常重视团员的政治质量。据1920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张文亮的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十七日。接泽东一信,送来青年团章程十份,宗旨在研究并实行社会改造。约我星期日上午去会他,并托我代觅同志。”“十一月二十一日。会见毛泽东(在通俗馆),云不日将赴醴陵考察教育,并嘱此时青年团宜注意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同年12月2日,毛泽东又嘱张文亮“多找真同志”。
毛泽东在建团过程中,还十分注意用马列主义教育青年,特别是教育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1920年到1921年,长沙青年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相当严重。湖南“劳工会”的领导人黄爱(又名正品)、庞人铨,经过毛泽东的耐心启发帮助,从信仰无政府主义转变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入团以后,他们更加积极地从事工人运动,但是不幸于1922年1月17日被反动军阀杀害。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发表文章,称赞他们是“好团员”,是“中国无产阶级最能奋斗的指导者”。
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教育团员到工农当中去。毛泽东自己以身作则,到过长沙的许多工厂,比如纺织厂、造纸厂,而且还到铁路工人、搬运工人中去了解情况,同他们交朋友。在1922年到1923年期间,毛泽东派出了一批重要党团骨干去工人中间做工作。派李立三、刘少奇、郭亮、毛泽民、毛泽覃等到安源、到粤汉铁路工人当中去开展工作,去发展党团组织。在各地早期团员当中,多半是学生,但是湖南工人团员比较多,这和毛泽东的建团思想是分不开的。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地区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后,也着手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建团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为重点,吸收其他各校的先进青年学生参加。11月7日,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组织会议。李书渠报告了青年团组织的宗旨,通过了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青年团每星期开一次会,每次都有宣传作用的报告,有详细的记录,有给团中央的报告。另外,武昌青年团组织还和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沙等地青年团组织保持联系,互相通报,交流经验。当时武汉党的组织对团员和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抓得很紧,陈潭秋就经常给团员和青年学生作报告,讲述马克思、列宁的生平和学说,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广东青年团组织开始建立于1920年8月,由于这时没有确定信奉哪种社会主义,团员中有不少无政府主义者。大家思想不一致,工作难于进行,后来团的活动便停止了。1920年12月,陈独秀到广东省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通过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三人重新组织广东“共产党”,并即公开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年底,又按照上海团的要求,以研究和实行马克思主义为青年团的宗旨,进行改组,重新登记团员。1922年1月,广东省召开了第一次青年团的筹备会,到会团员有58人;2月,开第二次筹备会时,团员已达到140人。经过认真筹备,1922年3月14日,在广州市东园召开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大会,公开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青年团组织。这时团员已有500余人。早期团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刘尔嵩、阮啸仙、杨匏安、冯菊坡、周其鉴、罗绮园、林祖涵、梁复然、张善铭、杨章甫、彭湃、郭瘦真等人。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人既是党组织负责人,也是团组织领导人。另外,阮啸仙、杨匏安、刘尔嵩、罗绮园、周其鉴等都先后担任过团的领导工作。
早期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团体,但那时团内成分很复杂。他们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也有信仰无政府主义的,还有信仰基尔特社会主义和工团主义的。各人信仰不同,遇到问题时往往意见不一致,使工作无法进行,加上经费、人事变动等原因,在1921年上海、广州、武昌等地的青年团都曾暂时停止过活动。只有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派人加强团的领导,团的组织才又恢复和活跃起来。
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在1920年成立后,积极参加了马列主义的传播工作,向广大青年工人、学生传播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介绍关于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为建党起了一定的思想上的准备作用;在组织上积极吸收和发展青年工人和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入团,为建党准备了后备力量。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的时候,有一批优秀的团员首先被吸收入党并成为各地建党的骨干。任弼时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曾代表党中央对此作了充分肯定:1920年成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建党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起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作用”。
党正式成立后加强对团的领导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党正式成立后,中国革命和青年运动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党的一大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问题,决定了吸收优秀团员入党的办法。党的一大后,中央和各地党组织派了大批党员去恢复和加强团的工作。
同年8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张椿年(张太雷),从苏联回到上海。根据少年共产国际对中国建团的指示,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意见,由张太雷主持开展团的恢复和发展工作。
19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切实注意青年运动,对青年团组织要“依新章从速进行”。
在恢复和发展青年团组织的工作中,吸取了1920年建团的教训,注意了团的思想建设,确定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重新制定的团的临时章程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青年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一部分原来的团员因为信仰上的分歧,离开了团;一部分人则转变立场,接受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思想上的一致,使团的成员不再像过去那样复杂。同时,为了加强领导,团的临时章程还规定:“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
1922年1月1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创刊。创刊号至第三期由北京团组织主办,邓中夏、刘仁静主编。第四期起迁往上海,改由团的临时中央局主办,施存统主编,蔡和森、高尚德等也参加过编辑工作(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从第八期起转归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出版,一直到1923年8月15日停刊,共出版25期)。《先驱》努力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在创刊号上最早译述了列宁向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热情宣传“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先驱》同基尔特社会主义展开了激烈论战,揭露了基尔特社会主义是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武库中“偷窃”来的。《先驱》出版的专刊“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号”,为廓清帝国主义奴化思想作出了贡献。《先驱》还用较大篇幅探讨和研究有关中国革命和青年团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总之,《先驱》的出版,对扩大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影响、加强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统一全团的思想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党的重视和帮助,加上信仰一致、思想统一,所以团的组织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已经建立团组织的地方有17个:上海、北京、武昌、长沙、广州、南京、天津、保定、唐山、塘沽、安庆、杭州、潮州、梧州、佛山、新会、肇庆等。它们分布在江苏、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安徽、浙江、广西等省,团员达5000多人。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随着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组织。
1922年2月22日,临时中央局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理书记”名义,发出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临时中央局说明急于召开全国大会的理由是“议决正式章程,组织正式中央机关,以联络统一全国S·Y运动”。1922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市隆重开幕。大会选在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召开,是有它重要意义的。这是公开表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青年组织。
由于这次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开幕式是同马克思诞辰纪念大会和欢迎全国劳动代表大会一并举行,因此出席大会的除来自上海、长沙、武昌、南京、唐山、天津、保定、杭州等15个地方团组织的25名代表:蔡和森、邓仲澥(邓中夏)、张椿年、方国昌(施存统)、俞秀松、易礼容、许白昊、谭平山、谭植棠、王振翼、陈子博、莫耀明、李树彝、吕一鸣、王仲强、金家凤、张仲毅、张继武、张绍康、梁复然、陈公博等,以及国外两名代表外,还有全国劳动大会代表和来宾,共1500余人。会议首先由张椿年致开幕词,接着来宾、劳动大会代表和团员代表等16人发表演说,少共国际代表达林也在会上发表题为《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