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军事家:鄂东南红十五军首任军长蔡申熙

作者: 欧宜准

杰出军事家:鄂东南红十五军首任军长蔡申熙0

20世纪初,中国大地处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的杰出军事指挥员灿若群星,然而1989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的只有36人,这其中就包括英年早逝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蔡申熙。

蔡申熙,又名蔡升熙,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黄沙乡汤家湾(今王仙镇申熙村)。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他在黄埔军校里崛起,在东征北伐中成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担任过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红军第十五军军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等职;先后在江西、湖北、鄂豫皖大别山苏区建功立业,深受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的赏识。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中,他被誉为军中战将和智囊,是开创红四方面军战略战术的“黄埔四杰”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32年,他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蔡申熙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他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在那个时代,他以自己的电光石火,在中国革命的浩浩史册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投笔从戎,从讲武学堂到黄埔军校

1906年2月12日,蔡申熙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兄妹8人,他是家中长子。1918年2月,蔡申熙考入距家约5公里的永隆庵高级小学读书。1920年秋,蔡申熙考入醴陵县立中学,族人看他勤奋好学,决定由蔡氏公堂资助上学。醴陵县立中学设在县城西山渌江书院,校风严谨,远近闻名。入学后,蔡申熙与左权、邓文仪同班。上学期间,开始接触《社会进化论》《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新式教育,初步孕育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1922年,蔡申熙与陈恭、左权、宋时轮、王亚文等30多名进步同学在县立中学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开始阅读《新青年》《共产主义ABC》《向导》《社会科学体系》等进步书刊,并于当年9月开始编印《前进》周刊,刊物为油印,以探讨和宣传进步思想。

1923年冬月,中央陆军教导团来湖南秘密招生,蔡申熙受醴陵县共产党组织负责人、县立中学庶务主任孙筱山的介绍,报考了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最终蔡申熙与左权、张际春、邓文仪等12名同学一起通过考试,被顺利录取。1924年1月,蔡申熙告别家乡父老,与左权、张际春等一起从长沙小西门外乘轮船,途经岳阳、武汉、上海、厦门、香港,进入广州。3月,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正式开学,蔡申熙被分配在讲武学堂第一队第一区队学习。1924年7月,蔡申熙与左权、陈启科、陈明仁等20余人在讲武学校创建革命团体“莲社”。学习期间,蔡申熙常与左权等一同探讨人生理想和国家前途。他曾对左权说:“非武装不能拯救中国。”所以,他学习新知识、钻研战术、参加辩论,学习和训练都十分认真。1924年8月,买办陈廉伯以广州商团名义购置枪械,准备对抗广州革命政府,广州局势危急。8月14日,孙中山命令蒋介石指挥部队平定商团叛乱。蔡申熙所在陆军讲武学堂也参加了此次斗争。很快这场叛乱就得到了平息,这是蔡申熙第一次参加实战。

1924年11月,广州陆军讲武学堂与黄埔军校合并,蔡申熙、左权、陈明仁等158人转入黄埔军校一期。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成立,原有4个学生队,蔡申熙等被编入第一期增编的第六队步兵科学习。在黄埔军校,蔡申熙学习勤奋刻苦,“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等各科成绩门门优秀,位列班级前茅。蔡申熙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精心栽培下,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思想进步很快。1924年,由陈赓、周逸群介绍,周恩来批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经磨炼,从东征北伐到红十五军

1925年1月,广东革命政府发表东征宣言。东征主力为黄埔军校学生军的两个教导团,共计3000余人。蔡申熙被分派到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第三营任少尉排长。2月14日,东征军进攻淡水,蔡申熙作为敢死队队员参加了此次战斗。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第一个爬上城墙,打破了陈炯明所谓淡水“固若金汤”的神话。3月1日,在东征途中,黄埔军校宣布第六队学员正式毕业,并在淡水举行了毕业仪式,军校向他们颁发了毕业证书。“淡水之役”充分体现了黄埔军校对蔡申熙及第六队学员学业的充分肯定。攻占淡水后,黄埔学生军士气高涨,一鼓作气,相继攻占潮州、汕头、惠州,至此第一次东征结束。蔡申熙随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第一次东征的实战体验,为日后参加红军指挥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4月,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第二团和不久前成立的教导第三团组建国民党党军第一旅,撤离东江,回师广州,蔡申熙由排长提升为副连长。10月,陈炯明叛军主力虽然溃败,但仍有重大威胁。国民政府下达第二次东征命令,东征军兵分两路向东江地区进发。蔡申熙所在部队为右路,执行的首要任务是攻取惠州。不到两天,东征军便拿下惠州,因攻城有功,蔡申熙由副连长升任连长。11月,全数消灭陈炯明叛军,收复东江,取得第二次东征胜利,蔡申熙也由连长升任营长。通过两次东征,蔡申熙脱颖而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让他声名鹊起。

东征胜利后,全国各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崛起,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高涨。蒋介石担心共产党影响的扩大,于1925年3月20日,悍然发动中山舰事件,扣押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卫队枪械。5月,蒋介石又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年轻的蔡申熙以国民党左派青年的身份积极参与军校内部两派尖锐、复杂的斗争。严峻时刻,根据周恩来指示,蔡申熙等第一批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仍留在第一军。肃清陈炯明广东残余势力后,人民群众要求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用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统治的呼声越来越高。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宣布北伐,蔡申熙随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参加北伐,亲率所部浴血奋战,相继攻打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汉。10月,北伐军兵分三路,出击江西,杀向孙传芳部,发动南昌大会战。11月9日,攻占南昌。蔡申熙随第一师驻守南昌。12月,第一军进军浙江。1927年2月,上海被工人武装解放,蔡申熙随第一军第一师进入上海。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右派制造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一场空前的大屠杀。同月,蒋介石实行“清党”反共,蔡申熙接到周恩来撤离通知,悄悄离开军营,回到了湖南。同年5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安排,蔡申熙回到家乡着手武装农民的工作,组建醴陵农军,并与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农民自卫军联合组成“湘东赣西工农义勇军”。同年6月,因北伐有功,贺龙领导的独立十五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根据党组织安排,蔡申熙来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二师第六团担任团长。7月15日,汪精卫摘掉国民党左派面具,召开分共会议,在武汉进行大屠杀。17日晚,贺龙连夜召开第二十军军官大会,愤怒地宣布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的消息,大多数干部群情激愤,纷纷表示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党指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作为起义部队第二十军第二师第六团指挥员的蔡申熙,率部包围敌卫戍司令部,经过激烈战斗迫使敌缴械投降,为南昌起义的胜利立了大功。8月中旬,起义部队南下在闽西整顿,蔡申熙出任叶挺领导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参谋长。10月初,部队在向广东揭阳进军途中,遭敌重兵围攻。蔡申熙率部左冲右突,杀出重围,但部队被打散,他只得率少数人辗转到了广州。

1927年的广州,到处一片凄凉。在这里,蔡申熙找到同为陆军讲武学堂和黄埔一期的同学黄锦辉,黄锦辉正在协助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张太雷组织广州起义。12月11日,蔡申熙参加了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蔡申熙成为被通缉对象。后来,他筹措到一笔路费,辗转来到上海。

1928年1月,蔡申熙抵达上海,找到党中央的地下机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被安排到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担任中央军事部部长周恩来的助手。同年8月,蔡申熙受党中央派遣,化名蔡冰坚,前往江西南昌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秘密军事工作,发展党的地下组织,组织农民游击武装,开展兵运工作。9月,蔡申熙以省军委书记的身份,在江西九江参加中共江西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11月,组织上安排江西吉安的曾广澜,与他假扮夫妻,以便掩护革命工作。然而,在相处的过程中,这个“假丈夫”的诚挚、热情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动了曾广澜。于是,她以妻子的身份协助蔡申熙工作,照顾他的生活。后来,经组织批准,两人最终结为真正的夫妻。1929年1月至6月,蔡申熙领导军委会,巧妙与敌人周旋,带领同志在南昌附近宣传、发动和组织农民建立游击武装。10月底,蔡申熙经过多次秘密联系和争取,策动驻守在江西境内的罗炳辉部在吉安起义,组成红军独立第五团。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这次兵运工作不仅壮大了工农红军的力量,也在军事上有力地配合了朱德、毛泽东等率领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行动。

1929年11月,由于蔡申熙身份暴露,党组织派他去井冈山下的吉安东固革命根据地担任游击队第一路总指挥。到东固后,他积极整顿地方部队,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领导创建了红六军,在东固革命根据地进行波浪式扩展,有力地配合井冈山斗争,成就了“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的革命局面。

1930年1月,蔡申熙接党中央通知,偕妻子曾广澜以及刚出生的女儿蔡迹萍从江西回到上海,参加全国红军工作会议。会后,蔡申熙留在中央军委工作,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部参谋,与聂荣臻、傅钟、曾中生等一起负责军委日常工作。1月至3月,蔡申熙按照周恩来指示,主要精力是参与中央军委会高级军政干部训练班后期工作。曾广澜一并参与了训练班的事务工作。训练班为共产党培养了100余名高级军事、政治人才。这些学员被分别派到各个根据地担任军事骨干和到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为日后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30年6月,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在武汉成立,蔡申熙从上海奉调到武汉,担任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军事部部长,领导武汉地区的武装斗争。10月,蔡申熙又接到中央让他前往鄂东创建红十五军的任务。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红十五军重新调整创建,由原来攻打长沙的红八军一部和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赣东北部分游击队及红八军部分痊愈伤病员编成的第四、第五纵队组成。红十五军在鄂东黄梅考田镇就地改编,由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为政委,下辖两个团,共2000余人。10月底,形势急剧变化,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以阎锡山和冯玉祥失败、蒋介石集团胜利而告结束。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力量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蒋介石在调集10万大军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的同时,调集数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围剿”。红十五军处在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引起敌人的格外注意,被敌列为首要拔除的目标。11月8日,蔡申熙领导红十五军在蕲春桐梓河开始反“围剿”战斗,随后在蕲春、黄梅、广济连续作战。由于实力悬殊,红十五军寡不敌众,边打边退。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逃出敌人的包围圈,蔡申熙决定率红十五军主力向大别山腹地挺进,往鄂豫皖红一军根据地转移。

军中智囊,创新战术堪称兵家典范

1930年12月,蔡申熙率红十五军到达鄂豫皖苏区。当时,红军主力红一军已开往皖西。而在这时,国民党正集结主力部队10万人“围剿”鄂豫皖根据地。时任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书记的曾中生,一面急令红一军回师救援,一面下令蔡申熙率领红十五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迫使敌军不敢贸然行动,为红军主力回师赢得了宝贵时间。1931年1月15日,红十五军与红一军会师麻城县,两军合编为红四军,由旷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原红十五军部队改编为红十师,蔡申熙任师长。

1931年1月,红四军成立后,鄂豫边特委决定以主力寻机包围根据地外围的弱势之敌,调动增援之敌,于运动中消灭其力量,另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装,拔除敌人设在根据地内部的孤立据点,破坏敌人的“围剿”企图。红四军将领蔡申熙、曾中生、徐向前、许继慎带领部队摸索和实践新战法,想出了围点打援、坑道爆破和飘忽战术等破敌之法,由蔡申熙承担率部试阵的任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