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队在星子

作者: 景玉川

《星子县志》1985年送审稿和1987年第四稿的“大事记”里,都有一则记述:

“1971年3月,‘首都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连丽娟率北京医疗队来星子县,深入湖洲查螺,防治血吸虫病。”(此处记述有误,医疗队队长是高秀贤,连丽娟为副队长。)

文中的“首都医院”,就是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文化大革命”中改为此名。由于没有及时搜集相关史料,撰稿人在志书中没有记录医疗队工作的具体内容,所以《星子县志》在1990年出版前定稿时,这则记述被遗憾地删除了。

1949年以后,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如逢地震、洪涝等大灾,国家都会派出医疗队前往灾区治病救人。星子县当时虽没有大灾,但这个县濒临鄱阳湖,沿湖乡镇血吸虫病流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北京医疗队来到星子县。

他们是1971年3月来的,于1972年5月返京。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医疗队不仅帮助当地防治血吸虫病,也治疗民间各种疑难杂症,有三位医疗队员还不幸感染了血吸虫病。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北京医疗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给星子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当事人与知情者已年迈或者逝世,要寻觅当年医疗队的足迹,收集他们的往事,虽然为时太晚,但所获资料,即便是零星散落的碎片,也让人感慨、动容、难以忘怀。

2021年4月,94岁的县卫生局前局长欧阳怀少,刚从九江住院归来,尽管行动不便,但一谈起当年的北京医疗队,立刻精神振奋,思维清晰,滔滔不绝。欧阳局长说:

北京医疗队是1971年来星子,1972年离开。我当时刚从“五七大军”上来不久,担任县卫生局革委会副主任(副局长),主持工作。一天,接上级通知,要我们到南昌江西宾馆去接北京医疗队,同他们一起坐火车到德安下车,再搭班车(汽车)来星子。他们一行二十多人,队长叫高秀贤,书记是肖启望,副队长叫连丽娟。医疗队有内科、外科、神经科、皮肤科等多方面的专家,记得有外科著名医生王述武,还有据说曾当过刘少奇同志保健医生的女医生,最小的队员叫周竺安(女)。

听医疗队的同志讲,他们离开北京前,周恩来总理曾接见他们,对他们讲过话。所以星子人都说他们是周总理派来的医疗队。(周恩来总理1961年到过星子,了解这个县血吸虫病流行。)

我对北京医疗队的工作作风和医德印象很深。他们在星子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做了大量工作,治愈了许多疑难病人。我们卫生局在此期间还多次组织县、乡医生听他们讲课。医疗队不管是夏日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没有人因地方条件差工作难而休过假,更没有中途回北京探过亲,实在令人佩服!他们在公社(乡)工作时,有急诊病人无法到公社医院看病,他们就随公社医生一道上门去救治病人。全县各地听说北京的医生来了,纷纷赶到这几个公社来找医疗队医生看病,专家们都不厌其烦地予以接待。他们不收群众任何东西(有的病人病好后会送鸡蛋表示谢意),也不吃群众家的饭,我们卫生局也没有宴请过他们。有时,他们来县城开会,我们嘱咐食堂为他们多做了几道菜,饭后他们都要自己买菜票结算。虽然他们来自生活条件好的大都市,但到了我们这穷乡僻壤,每一位都能吃苦耐劳。我们南方,夏天比北京热多了,乡下蚊子又特别多,那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卫生局感到他们乘凉不便,只是给他们每人买了一把小竹椅……

欧阳怀少还告诉我们:北京医疗队来星子后,队伍分成两部分:一支在永红公社(今苏家垱乡);一支在蛟塘公社,兼顾蓼南、新池等公社。

这几个公社(乡)属星子县的边远乡村,疆域相连,都紧邻鄱阳湖,星子人称之为“上乡”。“上乡”除了血吸虫病猖獗,乡间的道路也令人生畏:这里土壤为土层深厚的重壤土,“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脓”,一下雨就泥泞难行,苏家垱尤甚。雨天遍地泥浆,鞋子常常会被黏脱,人们出行只能像螃蟹一样在泥浆中跋涉。所以,对来自京城的医疗队专家们来说,雨天走路都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欧阳局长的回忆自然只是片段,在蛟塘工作的医疗队行医的情况也难以寻觅。但医疗队专家们在永红的往事,则因当年公社电话员张筱清和她的先生董泉珍(时任公社卫生院医疗主管,相当于现在主管业务的副院长)大夫与我们在庐山的一次相识相交而被提及。不久,曾任县政协主席、当年永红公社副书记的欧阳森林先生又找到了1972年5月他们送别北京医疗队的一张合影,那些零星而珍贵的往事才得以为人所知。

合影中的第一排除了左六洪友才(公社书记)和左八黄友钧(公社副书记),其他十一人都是当年在永红的医疗队队员。半个世纪后,张筱清女士经过分辨与记忆,能说出姓名的有:左一鲜述舜、左四王直中、左五王述武、左七高秀贤、左十一王吉鲜,右一盛大姐(名字记不清)。这些人都是协和的名医、享誉一方的专家,多数人在网上能查到。在这张合影中,当年的公社话务员张筱清站在二排右四。

苏家垱在民国时期属“五都(乡)”,是星子县的“天涯海角”,除了行路难,自然条件也很差。星子民谣道:“五都好风景,出门就是岭,露水淹齐腰,巴茅割断颈。”20世纪70年代,乡里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只有一条拖拉机行驶的土路。没有自来水,公社(乡)机关吃水靠人工从水塘里挑,苏家垱东部和南部与鄱阳湖相连,多湖汊港湾,民谣云:“九十九个汊,汊汊有人家,叫人听得见,走路要半天。”涨水时大水苍茫,交通极为不便,这里钉螺滋生,血吸虫病流行,好些个村庄因此病灭亡。

当时,永红公社卫生院的条件简陋,医护人员也少,革委会主任(院长)是“文化大革命”初期“贫下中农进驻医院”的大队干部,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懂医术。为了配合北京医疗队的工作,星子县领导将县人民医院医生董泉珍调任公社卫生院革命委员会“医疗主管”。董泉珍是江西中医学院学制六年的医疗系“中西医结合试点班”首届毕业生,1968年11月被分配到星子县人民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来星子后,指导县、乡医院医务人员治疗血吸虫病,去鄱阳湖边疫水区灭钉螺,还指导医院门诊、住院及各科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疗队带来的现代医疗设施(如X光机、外科器械、化验检测器材、制剂设备等),使得县、乡医院能扩大理化检验项目,开展心电图培训,提高医疗诊治水平。医疗队的药剂师还指导县里医务工作者配制生理盐水与葡萄糖注射液,以及中草药口服液等。

1972年3月,欧阳森林调任永红公社副书记。两个月后,北京医疗队奉命回京,他因而有幸与在永红的医疗队员们合影,合影中他站在后排左六。欧阳森林回忆道:

1971年医疗队来星子,我还在县保卫部工作,我老家翻身大队(行政村)有两位我熟悉的人,是北京医疗队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一位是第一生产队队长欧阳怀闰,当年三十出头,因头痛多年,曾到县、九江、南昌各级医院检查,都找不到病因。南昌一家医院告诉他是脑瘤引起的疼痛,建议他筹集两百元准备开刀。两百元对一个农民来说,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所以他迟迟没有治疗。正巧这年北京医疗队来了,他听说后,拿着南昌医院的诊断书与病历要我陪他找县医院领导,联系北京医疗队。我带他找到县医院领导与医生。他们看了他的病历与诊断书,同意为他的病请驻永红公社的王述武大夫来会诊。王大夫来后,见了欧阳怀闰,王大夫看了有关资料,告诉他南昌医院的诊断是对的,并表示愿意亲自为他做手术。几天后,王大夫在县医院为他切除了脑瘤,术后效果很好,他再也不闹头痛了。欧阳怀闰出院时买了一张红纸,跑到县保卫部找我,要我帮他写封感谢信送给医疗队,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五十年过去了,这件事在我的印象里特别深。

另一位是原大队书记万文杰。1971年冬,万文杰因脾脏破裂大吐血,被送到县医院抢救。县医院见病情危急,准备马上手术抢救。但因万文杰是省级劳模,又是星子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的常委,还是星子县革命委员会的常委(“三结合”群众代表),时任县革委主任史某闻讯赶到医院,不同意马上开刀,要北京医疗队派人来参与决定。那天正下大雪,县革委办公室给永红公社打电话,传达史主任指示,责令公社想办法,连夜送王述武大夫来县医院抢救病人……王大夫半夜赶到,到后即赴病房,经过检查认为不能马上手术,应先用药止血、输血,待病人恢复元气,过几天再做手术。县医院遵从王大夫的话,为患者止血输血,几天后王大夫亲自给万文杰动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万文杰不久就恢复了健康。

第二年初春,我调到永红公社。公社有人将此事告诉我,讲得有声有色,非常生动。谈起当时公社领导一接到县里的电话,不敢怠慢,立即告诉医疗队,王大夫慨然应允,只是如何去成了大难题。当时大雪纷飞,道路又泥泞难行,而公社只有拖拉机,王大夫要去只能坐在拖拉机的驾驶室里,这样风险很大。领导找几位司机谈话,要他们送王大夫去县城,但没有一位敢答应。因为冰雪封路,开拖拉机送人,道路上又冻又滑,尤其害怕观音崖那段路最陡,万一失事……在这危急时刻,在场的王大夫站起来大声说:‘我不怕,你们还怕什么!’一位叫罗印火的司机听了这句话,终于坐不住了,答应送王大夫上县城。行前,为了防滑,人们在拖拉机轮胎上绑铁链条。罗印火让王大夫坐进驾驶室,接着开动拖拉机,在风雪之夜赶了到县医院,王大夫才及时抢救了万文杰。当时,拖拉机隆隆驶出公社大院,人们看着它消失在夜色中,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忐忑不安,生怕出事。直到他们已经安全到达县城的消息传来,众人悬着的心才终于全放了下来。

后来我休假回家,遇见万文杰,将这件事讲给他听。他听后非常感激,特意要我带了十斤花生送给罗印火师傅,以表感谢。遗憾的是,为他做手术的王述武大夫,此时已随北京医疗队返回北京了。

1971年冬天是个多雪的冬天,鄱阳湖地区方圆数百里大雪苍茫。当年协助医疗队的永红公社卫生院医疗主管、后来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董泉珍大夫,记起了一件自己亲身参与抢救危急病人的往事:

在王述武大夫风雪之夜乘坐拖拉机冒险进县城的那几天,都是大雪纷飞。一天傍晚,有几位农民用竹床当担架,冒雪将一位女病人抬到乡卫生院。医疗队的医生连忙迎上来,经过问诊和检查,原来患者是葡萄胎大出血,已经失血性休克。病情非常危急,需要输血抢救。葡萄胎出血一旦确诊,就必须尽早施行清宫手术。但是,患者已因大出血休克,必须首先输血治疗休克后才能考虑清宫,否则病人因不能耐受手术会有生命危险,而乡下医院没有血源,不敢清宫,病人危在旦夕。医疗队于是向驻县医疗队求援,医疗队妇产科专家连丽娟大夫带着献血员,乘坐救护车从县医院出发连夜赶往永红公社。一路上大雪纷纷,道路泥泞,从县城到永红公社,没有公路,只有土道,一遇稍高的土坡,救护车就车轮打滑难行。这样勉强走了一段路,到了一处高坡,救护车再也无法前行了,连丽娟大夫只能失望地返回县城。

得知救护车被阻的消息,苏家垱卫生院的医生们非常焦急,病人的病情正在进一步恶化,已不能再耽搁了!没有血源,又无法输血,如在病人休克中强行施行手术,会有很大风险……

这时,董泉珍提议说:可不可以用中药来提升她的血压?他是学中医的,想起中医名家古训: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医疗队的专家们同意试试。

那时乡下没有取暖设施,为了御寒,人们烧起了几盆炭火。

于是,董医生采用古代名方“生脉散”(人参100克,麦冬30克,五味子30克),煎水后用药液鼻饲。幸运的是,一小时后患者血压上升至90~100/60,患者神志也渐渐恢复,病情趋于稳定。此时,医疗队的妇科专家开始为患者施行清宫手术。

这是一次特殊的手术,紧张而有序。手术中,连丽娟大夫在县医院通过电话指导操作,在蛟塘的医疗队的专家们也通过电话关注这一手术。县医院、蛟塘卫生院、永红卫生院三处电话那时都要经过公社的电话总机转,而总机接线员就是张筱清。50年后她回忆说:

因我那时是话务员,多次接通公社医院与县医院、蛟塘医院的电话。当时患者生命垂危,手术生死攸关,在县医院的连丽娟大夫电话最多,那天夜里我也很紧张……

清宫手术很顺利,出血停止了,病人获救了。医疗队专家们和永红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都很高兴,家属更是非常感激。虽然外面是寒冷的雪夜,但手术的成功如室内的暖烘烘的炭火,给人们带来了兴奋与温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