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的小气与大方
作者: 孟红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帅彭德怀革命的一生中,他为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作出很大贡献。他经常拿自己的钱物捐赠或资助给国家、家乡和人民群众,这时的他掏心掏肺、出手不凡,处处大方得很。反过来,他对自己对亲属、对机关和部队工作生活却非常严格,甚至严厉到不近人情或者特别小气,特别是当他看到和遇到那些花国家和人民的血汗钱大手大脚,甚至胡乱花时,禁不住会生气会小气。这大方和小气两相对比之间,一个大写的人格凸现在人们眼前:归根结底,他始终以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心系百姓疾苦,唯独没有他自己;只知道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从不懂得去索取,更不会图谋任何私利,是一个不折不扣大公无私的革命者。
对自己及身边工作人员——严格小气
众所周知,彭德怀一生艰苦朴素,从来不讲特殊,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时时处处对自己十分“小气”,杜绝浪费,尤其到全国各地视察期间。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担任党、政、军重要职务。他政务繁忙,经常外出视察。每次出发前,他都要重申那个给自己及其身边工作人员制定的“四个不准”:一、每到一地,不准要求当地人接送;二、在任何地方吃饭,不准请客;三、不准要人家代买东西,如果送上门来,也要婉言谢绝;四、参观时不准前呼后拥地陪同。简要来讲,也就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则和规矩:自己不贪;别人不送;敢于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毋庸置疑,这个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四个不准”,也是一份难得的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纪律约束守则。难能可贵的是,彭老总在不收不受之外,还敢把“上司、熟人挡回去”,充分体现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品格。
然而,在他视察途中,总有人破例。为此,彭德怀没少发脾气。例如,彭德怀最讨厌视察时前呼后拥,但各地保卫部门出于安全的考虑,对他的住所和每日行进路线以及勘察的场所,都布置了保卫工作人员,驱赶一些接近的无关人员。
可是,彭德怀最希望的,就是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因此他很不高兴地说:“从国外搬来的保卫制度,把领导同群众隔离开,如真有坏人向我开枪,你有什么办法?这个苏联的保卫制度,真是害死人了!”与此同时,彭德怀最讨厌的,就是地方的迎来送往、吃喝招待。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彭德怀就保持清廉守纪的优良作风。
1933年、1934年间,杨尚昆来到红三军团任政委初期,在与彭德怀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日子里,他除感受到彭德怀和他率领的红三军团指战员们的骁勇善战、为革命一往无前的气概外,也深深感受到彭德怀与官兵同甘共苦、纪律严明的精神,正如彭德怀一贯声明的那样——“共产党的队伍里,官兵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开始,杨尚昆下到连队,按照规定吃饭时可以加一个菜。加菜无非是炒鸡蛋之类。但是,他很快发现,同彭德怀一起下去就从来没有加过菜。
原来是彭德怀不允许。他下到连队,谁给他加菜,谁就要挨骂。彭德怀是个烈火般脾气的汉子,这骂人是他表达思想的一种独特方式。他主要是骂干部,有时也骂很难听的粗话。尽管彭德怀对士兵十分和蔼,骂干部表现了他对干部要求的严格,但骂凶了、骂错了,干部也会有委屈情绪。杨尚昆为此不时地提醒彭德怀。但当杨尚昆与黄克诚说起这事时,黄克诚笑言:“他就是那个样子,见面骂你几句,就像在问你好。骂错了,他会认错的。”
1939年6月的一天,潞城县北村来了十几个国民党兵。为首的挎着武装带,腰别小手枪,耀武扬威地向八路军总部走来。
“站住,干啥的?”
“中央军的联络参谋,要见你们的军长!”
“我们这里没有军长,只有八路军总司令,你有证件吗?”
这位联络参谋拿出证件递给警卫人员,口气缓和下来:“那我可不可以见见你们的总司令?”
“你在这儿等一会儿,我去请示一下。”
不一会儿,彭德怀满面笑容地出来,把他请进办公室,并吩咐管理科科长林海云准备午饭。
林科长来到伙房,同炊事班长张德彪说:“今天来了个中央军联络参谋,菜要做得好一点。”
张德彪想:彭德怀平时吃饭跟大家一样,今天有客,正好多做点菜,也让彭德怀好好吃顿饭,改善改善。他一边想一边涮剔切剁,烹煎炸炒,不一会儿,16个菜就做好了。看着丰盛的一桌菜肴,张德彪想到彭德怀一定会非常满意,不禁满足地嘿嘿笑了两声。
中午,彭德怀同那位参谋笑着向伙房走来,他一见满桌子的菜,脸色就沉了下来。稍一思索,又满脸微笑地招待客人就餐。
送走客人,彭德怀就把林科长找了去,说:“这是谁叫做的这顿饭?我们是无产阶级,他们是资产阶级,我们要按无产阶级的标准给他吃,让他们体验一下我们的生活。以后来客,做上四个菜,有素有肉就行了。自己的同志来了,一碗平常菜,再增加一个客菜就可以啦。”
张德彪听说林科长受了批评,赶紧找到彭德怀说:“这顿饭是我做的,做得好了点,这是我的错误,是我的不对,请批评我吧。”
彭德怀和蔼地对他说:“这不能怪你,怪我没事先交代清楚。”
以后,凡是总部来了客人,一律都以简单的“四菜一汤”招待。就连朱总司令、康克清待客,也都须管理员批条子才行。彭德怀给八路军总部定的这条不成文的规矩,一直沿用至今。
战争年代,马匹对于一个高级指挥员来讲是很重要的,但彭德怀的马匹不到走不动路是不准给他换的。
对骑乘的马匹彭德怀是这样,而对乘坐的车子更是如此。
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条件稍好了,彭德怀仍然坚持清正为人、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他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乘坐的依旧是一部旧式汽车,后来有关部门按规定要给他调换一辆最新式的,被他拒绝了。
警卫参谋给彭德怀讲新车的好处,彭德怀则说:“世界上好东西多呵!总不能见到什么好就搞过来嘛。”
1951年10月中旬,浦安修到东北参观。参观即将结束,参观团的负责人习仲勋对浦安修说:“这里离朝鲜很近了,你到朝鲜去看看彭总吧。”浦安修早就听说彭德怀曾因敌机轰炸,几次险些遭难,自然同意。
在组织的安排下,11月中旬的一天,浦安修由沈阳乘火车到安东准备去朝鲜。志愿军司令部接到通知,赶紧向洪学智副司令员报告。洪学智知道彭德怀的脾气,就悄悄地把值班室的几个人找来嘱咐说:“这事要保密,不能让司令员知道。”随后派了一辆吉普车和一个警卫员前往安东迎接。汽车在布满弹坑的公路上急驶,突然一批敌机临空轰炸,司机左转右拐猛然刹车,浦安修的头撞在挡风玻璃上,前额划破了一大块,鲜血直流。车行一夜,天亮之前终于到达桧仓志愿军司令部。
第二天早饭时分,头上扎着白纱布的“客人”来了。彭德怀见了一怔,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笑道:“噢,原来是你!”洪学智和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吃饭中,浦安修望着彭德怀,久久挂念的心得到了安慰。她告诉彭德怀是顺道来看看的。
看着头上包着白纱布的妻子,彭德怀喜悦的心情又增添了一分不安。
然而,很快,彭德怀便从个人的情感中摆脱出来,严肃地对洪学智说:“很多干部的家属都没有来,司令员的老婆来了,一百万志愿军指战员的家属怎么办!”
彭德怀又转向浦安修,毫不客气而认真地说:“你住两天就回去吧。”
结婚这么多年了,两人南征北战、辗转奔波于革命事业,一直是聚少离多。浦安修顿觉委屈,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但是在丈夫对祖国人民的忠诚和深沉的爱中,她领略到了革命者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高尚情操,她为有这样的丈夫而自豪。同时,这也折射出彭德怀凡事都从大局出发和考虑问题,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对远道而来又受了伤的妻子,也那么小气苛刻到不近人情,严以律己,严肃待妻,公而忘私。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彭德怀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并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他还同时任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称得上是名重位高了。但他从来没有利用职权牟取私利,从来没有为家庭添置什么新奇时髦的生活用品。
有一次,彭德怀率团到民主德国访问,警卫参谋和他商量给他的一个参加工作的侄女买块手表。
彭德怀想了想,同意了:“好吧,弄个最便宜的,能看个时辰就行了。”
警卫参谋想,这些国家发给出国人员的零用外币用不完的反正要退回去,就买一块样子好看的手表,价钱稍贵一些也没有关系。
警卫参谋买回一辆自行车和两块手表。彭德怀首先批评了这位警卫参谋不该买这么多东西,接着便指定自行车归公务员小何使用,还说:“出去办事,尽量骑自行车,少用汽车。”
对买回来的手表,彭德怀一看发票,就说:“这肯定不是最便宜的,赶快给我换掉。”表现得十分吝啬。
警卫参谋说:“这就是最便宜的。再说现在去换也来不及了,你干吗这么小气呢!”
彭德怀一听,严肃地说:“不是我小气,我们的国家刚刚开始建设,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嘛!”
随即,那两块手表分给了黄公略的女儿和彭德怀的侄女各一块。侄女一看,表面上只有两根指针,没有秒针,要贴到耳朵上才能听出表的走动声。那时大三针的手表已很流行,给她买了块二针表竟然还挨了伯伯彭德怀的批。因此,一直以来,彭德怀把国家发给他的零用外币,大部分都节省下来交给了驻外使馆。
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亲闻亲历的这类“小气”例子还很多。平时每顿饭剩下的菜,彭德怀规定不能倒掉,下顿热热再吃。说来谁也不会相信,这样一个大国的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穿在里头的衬衣好多是打了补丁的。
彭德怀极端讨厌请客送礼,对那种连吃带拿的腐朽作风更是深恶痛绝。他从不允许人家招待他,不买票的招待电影他不看,超过伙食标准的招待饭菜他不吃。他总是当着那些爱请客人的面批评说:“什么你请客?人民请客,国家请客!这种风气要不得,慷公家之慨!”他无论到哪里,临行前都要打招呼:“不准请客、送礼,不准搞特殊。”
1955年的一天,外出视察的彭德怀下榻山东省烟台某招待所。招待所的同志十分崇敬彭德怀,在为他安排的房间里特地准备一些小吃。
彭德怀一进屋,只见桌上摆满高档水果、香烟和奶糖,便生气了。他让警卫员把招待所所长、管理员叫来,请他们坐下,在表示感谢之后问道:“咱们有没有招待费?”所长回答:“有,有,还有不少哩。”
彭德怀说:“那只能招待外宾。你们想一想,主人自己每天大吃大喝起来,把自己当成外人,这个家还能当好吗?不吃穷了才怪呢!尤其是首长们,本来工资就高,又白吃白喝白拿,再弄个双份。为老百姓想一想,他们应该生气吧!这不像为他们当家作主的样子吧?人家不应该喜欢这样的当家人吧?升官发财搞特殊,这是国民党的传统。咱们共产党人,不能向他们学习吧?咱们共产党人,不能想着升官发财搞特殊。咱们的国家、人民还很困难哟!”彭德怀一番掏心窝子的话使所长和管理员深受感动,他们当即撤了桌上的东西,并保证今后改正。
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东南角,一排造型相似的院落中间,有一座古式建筑,名曰“永福堂”。1953年,彭德怀从朝鲜回来以后就住在这里。这座院落,有正房5间,西头的两间打通了隔墙,是彭德怀的办公室和会客室。东头的两间是卧室兼做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当中的一间,由东到西打了一个隔断,隔出十来平方米一块,作为餐室。东厢房做会议室,有时用来召开军委办公会议,后改为宿舍。西厢房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
这座房子,彭德怀刚搬来时,由于长年日晒雨淋,没有及时维修,门窗和廊柱的油漆早已剥落,尤其是办公室天棚的一角还漏雨,每逢下雨总要湿上一大片。管理部门几次提出要对房屋进行一次翻修和粉刷,但都被彭德怀拒绝了。他叮嘱工作人员:“你们要把心计用在国家这个大‘家’上,眼睛不要老盯着我这个小‘家’,要把钱节约下来,先用于国家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