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

作者: 弘文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0

理论品格指的是一定理论体系特有的风范、气质和特点,集中反映在它赖以构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体现为一系列内在联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科学性与真理性,人民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时代性等理论品格集中体现在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意识、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立场观点方法上。全面学习、把握、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要求,知其言也要知其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行就行在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行就行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国情,着眼解答中国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同时又讲了新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个又一个崭新境界。

实践证明,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科学性和真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唯物史观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现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秘密,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全部社会活动以及思想观念的基础,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构成为一切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实现了人类关于科学的革命性变革,即由机械唯物论向辩证唯物论的大转变、大跃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就是以唯物史观这一人类最先进思想文化作为旗帜的,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要自觉遵循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价值指向,也是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失败,反而在富于创造性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手上,正在焕发新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

人民性和实践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唯物史观是彻底的历史观,而人民群众才是历史以及一切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在这个意义上,物质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根本一致的。因此,坚持唯物史观,就要坚持群众史观,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开放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人们认识真理实质上是通过“相对”不断把握“绝对”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而且对待自身的态度就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几乎所有的思想体系都想穷尽世间的所有真理,结果只能走向自我封闭。如同自然界任何生命体都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植根于人类实践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生生不息的开放系统。站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立场上,对于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理论上都应吸纳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内涵,否则就谈不上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方面,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并加以改造和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正确的,但不能要求《共产党宣言》对170年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所有具体问题都提供现成答案。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的学说是如此,列宁的学说、毛泽东的学说等皆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根源于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品格,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鲜明特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秉持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提炼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既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新发展,也代表和反映着其鲜明的理论特质,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灵魂的关键所在。

人民至上,重在从价值取向上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利益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段论述精辟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利益立场和价值取向,揭示了“党的理论”的“人民性”本质,深刻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用以解放自身乃至全人类的“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上,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凸显其彻底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彰显其舍我其谁的无畏担当,反映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

自信自立,重在从人格风范上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气质。自信自立,源自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全部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根植于五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于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壮阔进程,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特性的精辟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从“自强不息”到“独立自主”再到“自信自强”“自信自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解决中国问题、提炼中国经验的同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中国道路在艰辛探索中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一整套中国话语也应运而生。

守正创新,重在从理论原则上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逻辑。守正创新,秉承的是以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为内核的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科学回答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等理论创造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关系,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显著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段论述对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给予了深刻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问题导向,重在从理论旨趣上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人类社会实践呈现为一系列动态的矛盾综合体,矛盾表现为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以能够创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看,就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现并抓住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给予了科学解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事实上,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是如此,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如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