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作者: 马晓敏 许亚萍

踏着先烈血迹前进0

红军烈士纪念塔矗立于瑞金市叶坪红军广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召开“二苏大会”兴建的“六大建筑”之一。纪念塔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负责筹建,梁伯台任工程指导,钱壮飞设计,于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31日落成。红军烈士纪念塔以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立。1961年3月,红军烈士纪念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整个外形像一颗炮弹,竖立在红条石雕成的五角形塔座上,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塔身四周镶嵌的无数粒小石块,象征着纪念塔是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上书“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塔座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凯丰(何克全)、邓发、项英、洛甫(张闻天)、王稼蔷〔祥〕、博古(秦邦宪)等领导同志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部分碑文如下:

毛泽东题词内容:“在反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伟大的战斗中,许多同志光荣的牺牲了!这些同志牺牲,表现了无产阶级不可战胜的英勇,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础。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正在踏着这些同志的血迹前进,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朱德题词内容:“世界工农群众永远记着这是革命先烈血的遗迹。”

周恩来题词内容:“红军烈士们的英勇血迹,凝结成铁的红军之不可战胜的力量,写下了国内战争光荣的历史。现在我们正处在革命与战争的烈火当中,我们要继续烈士们牺牲精神,为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奋斗到底,为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流尽最后一滴血。”

……

这些题词内容,不仅深切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也为革命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即“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纪念塔正前方地面上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红军烈士纪念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军民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决心。

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苏区儿女和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跨越时空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荡着苦难辉煌的历史回响和踔厉奋发的时代强音,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坚定信念,锻造“无产阶级不可战胜的英勇”

苏区时期,革命环境极为艰难,斗争形势异常险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和重兵“围剿”封锁,广大军民怀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胜信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硝烟弥漫中、白色恐怖下,党领导人民在赣南这片红土圣地开始治国理政的探索实践和伟大预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被誉为永不凋谢的井冈兰的“双枪女将”伍若兰,是红四军军长朱德的妻子,1929年1月底,红四军军部进驻寻乌县吉潭圳下村宿营,拂晓时遭到尾追的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的偷袭。伍若兰在掩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安全突围后,在撤退时不幸腿部中弹,负伤被俘。因身份特殊,敌人对伍若兰用尽酷刑,但都未能动摇其革命信念。她对敌人说:“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赣江水倒流!”不久她英勇就义。正是坚定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必胜的信心,“凝结成铁的红军之不可战胜的力量”,使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

不怕牺牲,为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奋斗到底

苏区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红军将士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舍生取义、浴血奋战,涌现了无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共产主义战士。1933年1月8日,曾领导过宁都起义的红军将领赵博生率部在江西南城进行黄狮渡阻击战,在险恶的环境中他指挥部队连续击退数倍于己之敌的多次疯狂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在战斗即将结束时,红军弹药用尽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作战,不幸右额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6岁。为纪念赵博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并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建造了“博生堡”,朱德亲笔题写了“博生堡”三个大字,嵌于堡首。

1933年夏,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从南面进犯中央苏区,围困了保卫中央苏区南大门的前哨阵地——安远镇岗乡苏维埃政府驻地尊三围。面对敌人疯狂的炮火攻击和机枪扫射,党支部书记陈耀古提出了“人在阵地在,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口号,鼓励大家奋勇杀敌,誓死坚守阵地。在被围困一个多月后,尊三围被攻破,陈耀古等150多名赤卫队员和群众被俘,坚贞不屈,惨遭杀害。正是苏区军民的碧血丹心,铸就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根和魂。

无私奉献,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

1934年2月2日,朱德在红军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上,回顾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的英勇奋斗历史,特别缅怀了黄公略、赵博生、朱云卿等同志的壮烈牺牲,号召大家要学习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

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广大苏区军民始终积极乐观、克服重重困难,以蓬勃的革命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踊跃支前扩红、努力发展生产。当年仅240万人口的赣南苏区,有33.1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前参战,33.8万人为革命牺牲,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烈士就达10.82万人;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达5万余人。在扩红运动中,赣南苏区到处涌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的杨荣显老人有八个儿子,在反“围剿”战争中,先后将八个儿子全部都送去参加红军,不幸的是,八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苏区群众义无反顾、倾其所有,节约每一块铜板支援革命。据统计,赣南苏区人民认购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行的两次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368万余元,占公债发行总数480万元的76%;中央红军长征前短短的5个月,就捐献稻谷90余万担、被毯2万余床、棉花8.6万余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筹集军费150余万元……所有这些,都蕴含在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不朽的丰碑中。

每每读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写的碑文,重温这段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传承是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先辈们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赣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 汪 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