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爱乒乓球运动的毛泽东
作者: 史真 龚娟娟毛泽东是一位非常喜爱体育锻炼的人。他酷爱游泳,喜爱爬山、散步、跳舞,也爱好挥舞拍子打乒乓球。在延安时的艰苦岁月里,打乒乓球成了毛泽东工作余暇的主要运动项目。后勤部的木匠师傅找来一些弹性较好的木头,用它做成既能打球又能开会的一对桌子,还做了支架,而乒乓球一般是从敌人仓库中偶尔缴获所得,或是由大城市来的学生和海外华侨带来;球拍是自制的“光板”。毛泽东此时惯用直板握法,中指和食指皆握在球拍前面。每当毛泽东伏案工作久了,就会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打上一场球。在你来我往的发球、接球、扣球中,一身的疲劳很快就消失了。毛泽东喜欢打乒乓球,而且十分关注中国乒乓球队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毛泽东还创造了“小球转动了地球”的“乒乓外交”的神话。
直握球拍出击很潇洒
乒乓球运动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当时的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羊皮纸当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这便成了乒乓球运动。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从此,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由于易于开展,适合中国人的体质,乒乓球运动很快在中国流行起来。学生时代的毛泽东青春勃发、激情活跃,自然也喜欢上打乒乓球这项体育运动。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湖南第一师范有一座很大的操场,可是没有室内运动场,一到雨天就不能开展运动。即使这样,毛泽东仍然觉得打乒乓球对场地的要求低,器材配置也比较简单,容易开展,所以倡导在学生中开展乒乓球运动。在他任学友会总务时,曾经给每个班配置了简易的乒乓球台。关于这个方面,该校学友会记事录中有明确记载:“惟乒乓一事轻而易举,随处设席,无须专室,运动即和徐适度,而置备复易。乃作木架12个,竹布网12片,每班各一,由每班一人具名领取。”
这一强身健体运动项目,毛泽东后来投身革命活动后也一直爱好有加。只是因为追求和领导革命的他前期总是多数时间居无定所、频繁奔波且转战南北,这项爱好大多时间被搁置起来。
直到中国革命重要进程中的延安时期,即中央红军经过千辛万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几经周折,最后选定陕北作为落脚地后,终于固定下来且一待就是13年,党中央在延安13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这才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居所和生活等。
如此形势和情况才为毛泽东等开展乒乓球等多种运动提供和创造了条件。于是,毛泽东号召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同时,自己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毛泽东喜欢的乒乓球运动才可能付诸实施。
当然,毛泽东在延安时恋上乒乓球运动还有一个缘由。那就是病痛染身之下接受保健医生的建议,配合医病所用。据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马海德同志的夫人苏菲在晚年谈到马海德为毛泽东担任保健医生的故事时,回忆说:“当时毛主席身体表面看起来挺好,但实际上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说风湿,长征的时候路上太辛苦,毛主席身体受亏,需要一个保健医生。这个保健医生不光是给他看病,还能给他生活上带来一些帮助,比如毛主席胳膊疼,有时抬不起来,马大夫就建议主席学着打乒乓球。我们请木匠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子,现在想想这个台子不是特别标准,因为当时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那时候毛主席不太会打乒乓球,发球很高,一打就翘上去,有时要跑到很远去捡,我跑得快,常帮主席捡球,每次我把球捡回来交到主席手里,主席总是会冲我微笑一下,好像很抱歉的感觉。”
于是,尽管前线硝烟弥漫,毛泽东需费尽心机运筹战事等方方面面工作,当时不仅没有乒乓球桌,就连乒乓球拍都没有,但是在延安王家坪(位于延安市西北部,1937年到1947年期间,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在这儿居住)住地,毛泽东还是吩咐警卫员等在窑洞外的院落里,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用两个桌子一拼,就“制作”成一张像模像样的乒乓球桌。毛泽东一有点空闲或是研究工作或伏案批阅文件、撰写著作久了需要换换脑筋时,就走出屋子去挥拍打一番,即便是下雪天扫一扫继续打,总是那么不亦乐乎。虽然不是招招制胜,但也是打得趣味横生,动作洒脱得很。更主要的是,达到了锻炼治病的目的。既缓解了身上大大小小的疼痛,还多少消除了运筹复杂万变局势所费身心的疲劳和压力。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25万余人进攻陕甘宁边区,而在陕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不足3万人,敌我兵力悬殊。为此,3月18日,毛泽东果断决定率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转战陕北前夕,炮火连天,战事频繁,还要搞生产。即使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身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核心人物,毛泽东身上真是重担千斤。然而,他并未忘记身体锻炼而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打乒乓球成了他工作余暇的主要运动项目。
当时,毛泽东所用的乒乓球拍被戏称为“自力更生牌”球拍,所谓“自力更生牌”球拍,是警卫员不知从何处找来的两块木板并将它们用工具刨平,再用刀削一削自制而成。这样一副“延安精神”的乒乓球拍就诞生了。另一些配套的重要体育器材,则是后勤部的木匠师傅动手找来了弹性较好的树木,将它做成既能打球又能开会的一对桌子,自己织网又做支架。而乒乓球多数是从敌人那里缴获,也有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来的学生和海外华侨带来的。
那是个大雪放晴之后的天气,太阳被一层薄薄的浮云遮住,树上和墙壁的砖沿上都挂满了晶莹美丽的雪花,四周白皑皑银光反射,因而光线亮堂而柔和,空气清冽而新鲜。在王家坪毛泽东开会的窑洞前,战士们清扫了积雪覆盖的院落,支起土球台,特意请运筹帷幄已久的毛泽东出来打打球,吸吸清新的空气,活动活动疲惫的身子和大脑。
走出窑洞的毛泽东就用这种“自力更生牌”球拍,冒着风雪打起了乒乓球。只见他头戴棉帽、身着棉装,轻轻甩动几下胳膊,就笑呵呵地忙着与警卫战士开打了。毛泽东此时惯用直板握法,而且是中指和食指皆握在球拍前面。你来我往地发球、接球、扣球……最漂亮的,是毛泽东兴致盎然地反手击球。
毛泽东就一直拿着这两块“光板”拍坚持锻炼,还参加了延安时期开展的各项乒乓球比赛活动。此外,延安时期,在毛泽东的带动和影响下,其他许多干部群众也都纷纷喜欢上了打乒乓球这一简便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即使是在外部封锁严重、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战士们对乒乓球的热情依然高涨,一张乒乓球台可以集吃饭、打球、写字、睡觉等多种功能,乒乓球的传统在延安时期就扎下了根。
1937年延安“五一”运动大会上,乒乓球已经和田径、篮球一起成了正式比赛项目。之后的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运动会、“九一”扩大运动会,乒乓球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横握球拍扣杀亦老到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不仅自己注重锻炼身体,而且还热心好意地督促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展体育运动,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你们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睡觉不行,要锻炼,没有好的身体怎么行啊?你们跟着我转,时间长了把身体拖垮了不行。必须坚持锻炼,有了好身体,将来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于是,立竿见影,毛泽东随即就拿出钱来,让卫士们去买来单杠、双杠、哑铃、拉力器、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械,供大家锻炼身体用。乒乓球台就放在菊香书屋西房的会客室里。从此,体育锻炼就成了大家每日的必修课。毛泽东每当工作累了出来散步的时候,常常会双手反剪于身后、迈着稳当的踱步来瞧瞧大伙儿的锻炼情况。空闲了还会兴致勃勃地同他们一起打打乒乓球。
这时,毛泽东多为横握球拍,打出的球不怎么激烈,比较稳当,却变化多端。比起在延安时期的打法,更多了些许出其不意、诱敌深入等计谋,竞相谋略,睿智出击。
有时,毛泽东会故意虚张声势地望着对方的某个桌子角,挥拍真打时却突然转变了方向,把球打向另一边。经常搞得对方顾此失彼,措手不及,摸不着真假去向,乱了阵脚,疲于奔命。毛泽东却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处处主动。如果对方中计了,毛泽东便开心地哈哈大笑,时不时还会得意地冒出一句“声东击西,杀你个顾头不顾尾”。在这小小银球的你来我往之中,毛泽东不经意间把他精妙的军事谋略应用得有声有色,屡战屡胜。
1961年夏季,毛泽东在上海驻地一连工作了好几天都没有休息。有一天,卫士好不容易才说服他休息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毛泽东工作的这个地方有一个不大的健身房,里边放置有一张乒乓球台,目的是让经常长时间伏案工作的毛泽东能抽空打会儿乒乓球,不要过于劳累。但是,毛泽东平常出来散步时并不习惯走这个门。
这一天,毛泽东身边的摄影师吕厚民一方面考虑想让毛泽东锻炼一下身体,另一方面也真想给毛泽东拍一张打乒乓球的生动照片。他陪毛泽东出来散步后,就同毛泽东的秘书和保健医生商量好,在散步回来后,不走原来的门,而从另一条小路回来,走通往健身房的那个门。
毛泽东从那个门进去之后,看到了乒乓球台。吕厚民便趁机不露声色地建议说:“主席,打打乒乓球吧。”
毛泽东欣然同意了,高兴地说:“好哇。”说完,迈着稳健的步伐几步走近乒乓球台,从球台上握起了球拍。
站在球台另一端的保健医生看见毛泽东已经做好了准备,便把球发了过去。
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微弓着身子,盯着对方发球的走向。说时迟,那时快,毛泽东瞅准了方向接到了球,而且迅速“啪”地一回扣,把球打了回去,动作非常有力,身手也较敏捷。
于是,一张经过吕厚民“精心策划”的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在毛泽东浑然不知的状态下诞生了。这张照片发表后,在体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广泛好评。这次秘密“导演”毛泽东打乒乓球的举动及照片,成就了吕厚民一心想多拍出较为理想的主席各个方面照片的心愿。这张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珍贵而精美的照片,也因此成为镌刻难忘的历史瞬间的永恒记忆。
1962年,毛泽东来到武汉视察。在武汉风景宜人的东湖毛泽东多次居住的寓所,工作之余的毛泽东又抓起了球拍,高兴地过把球瘾。
身着标准四个大兜的“毛式”灰色中山装的毛泽东,刚刚放下批阅的文件和书籍,路过走廊上摆放的墨绿色、标准国产红双喜球台旁,在服务人员的热情邀请之下,兴致勃勃地拿起了著名的红双喜双面海绵加正胶的球拍,缓步走到球台前,就跃跃欲试了。
这次毛泽东一改延安时期的直握法而成横握法了。他左推右挡击过来的球,当左边来球又低又快时,他还低下身子去侧身救球。那副认真劲儿,很让人忍俊不禁。当来球高时,他还猛地抽杀一番。当他打着球了时,两旁观战的人们会鼓掌欢呼。而当他打不着时,他也会笑着摇摇头,遗憾确实由于自己平时练球少,球才会不断出界和下网。
切切关爱中国乒乓球
毛泽东重视和关心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情愫,集中鲜明地表现于他在新中国建立初始就倡导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上。而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和取得明显成效之处,首先充分地体现在中国的乒乓球上。
乒乓球在中国备受青睐,其真正火起来,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1952年6月10日,身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把体育事业放到了重要位置而重视有加,并且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铿锵号召。在毛泽东这一伟大强劲题词感召下,全国人民积极踊跃投身各项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广大体育健儿们刻苦训练,备战赛事,为国争光,而且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可喜成效。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当时的西德多特蒙德举行。中国选手容国团连克强敌,收获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成为中国乒乓球和中国体育腾飞的起点。当年适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容国团等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回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这些荣耀归来的中国乒乓健儿,周恩来更是把容国团夺冠和十周年国庆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这个冠军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典范: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