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撬动中国消费

作者: 邹碧颖

何以撬动中国消费0

2023年3月19日,游客在江苏兴化千垛菜花风景区游览。图/视觉中国

如果你在3月底的一个夜晚漫步在北京常营的街道上,会看到冰火两重天的消费景象。

从保利嘉园3号院东南门外的一排小商超望过去,最受欢迎的门店可能是“老北京烧饼铺”。椒盐烧饼8角钱一个,买十送一。上点年纪的居民、骑自行车带小孩的父亲等候在此,门前总是不缺顾客。相较而言,旁边一家挂着“亦扬理发店”灯牌的店,生意看上去就不是那么红火。晚上7点出头,里面只坐着一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旁边和对面的两排座椅空空。

再往前走,拐个弯,有一家古筝门店。透明落地橱窗背后,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即使临街,二人犹入无人之境。马路斜对面,几盏暗黄的路灯下,连着五六家店面都已经关门歇业,要么垂下铁皮卷帘,要么在玻璃门贴上店面转让的白色纸条,内里没有一点光亮。

然而,不远处的两家大型商场人潮涌动。龙湖长楹天街、华联商场直通地铁站出入口,化妆品柜台试妆的顾客不绝,撸猫店也要排队进场。“好特卖”临期商品店里,30元出头就能买到市场价90元的进口面膜,人气自然也不差。一家叫“缺”的重庆火锅店刚开店不久,金属工业风装修,晚上8点左右,门口还在等位,店员在过道又唱又跳,好不热闹。

恰如3月天气乍暖还寒,此刻要对中国消费的复苏情况下一句断言,显然不是那么容易。

《财经》记者采访的一些人士确认中国的报复性消费已经出现,同时也有一些专家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一改去年12月下降1.8%的颓势。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商家、不同消费者,对消费回暖的感知亦有不同。防疫措施调整之后,社会消费心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实际上,在欧美银行接连爆雷、全球金融风险氤氲、外需走弱的大背景下,消费和投资有望成为托举2023年中国经济的两个重要支点。摩根大通预计,今年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4.1个百分点(去年为1个百分点),投资贡献2个百分点,净出口可能下拉经济0.5个百分点。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一个风险——倘若仅强调生产和投资端刺激政策的话,在外需走弱的基础上,如果内需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可能会销售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缺少增加投资、提高生产的意愿,难以再进一步扩大生产、扩大投资、提高就业。

立春之后,中国消费复苏的成色究竟几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2月,16岁-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8.1%,青年失业率处于高位。就业形势仍存不确定性,中国消费何以撬动?

餐饮旅游快速反弹,高单价消费待回暖

2022年,疫情阴霾笼罩,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今年开春后,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加之低基数效应,市场机构预计,中国全年消费增速会在7%-8%。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告诉《财经》记者,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的措施优化,预期消费将加速回暖,特别是之前受疫情影响最为显著的餐饮、零售、旅游等接触性、体验性服务业会最先复苏,成为主要的消费增长点。近年来,中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疫情前占比已接近50%,服务业消费的复苏将明显拉动消费增长。

今年春节长假,云南、海南旅游热度飙升。在大理,有游客房间订迟了,只能拖着行李箱在夜晚的古镇上游荡。在四川,高速路上的电子字牌提示,“今日峨眉山景区的门票已经售罄,请谨慎前往”。乐山的小吃店几乎被地来人和本地人攻占,排队两小时也不一定能进店。

蜂巧资本是一家专注消费赛道的精品VC,早期成功投资了泡泡玛特、蕉下、内外等品牌。今年开年后,创始合伙人屠铮也前往了杭州、成都等地调研,发现传统商业街、知名商城的人流量大致已经恢复到疫前的80%左右,餐饮出现很多排队迹象、性价比高的刚需消费购买力正在反弹。

李想是另一家消费投资基金的投资人,开春后也奔波于河南、上海等地。他告诉《财经》记者,从公司投资的线下业态数据看,1月-2月已经出现了第一波报复性消费。他们调研的大部分线下企业的营收数据超过了过去两三年,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2019年。他发现,许多餐饮企业老板去年手头攥着钱,现在感受到市场复苏,都表示开春或四五月之后会大力开店。

向好的迹象接连不断。前不久,为了配合春游,徽记食品在成都组织了一场品牌营销活动,同时针对露营、朋友聚会推出了一些零食组合包。品牌负责人陈女士告诉《财经》记者,微记主要销售瓜子、好巴食豆干等产品,永辉、沃尔玛等卖场动销变高。经销商对接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团购需求量也出现明显提升。今年以来,新老客户的需求大概出现1.5倍-2倍的提升。

在冷链物流与食材供应链行业,新希望集团旗下的运荔枝公司也感受着消费复苏的脉搏。品牌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中式国潮类品牌的客户订单增加不少,一家总部在成都的中式西餐类客户的门店已经扩张到3000多家。现在运荔枝也在全国招人,不断扩大服务队伍。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泽选告诉《财经》记者,消费回暖幅度略超预期。1月-2月社零同比增长3.5%,这是在去年同期增长6.7%的高基数上实现的;商品消费增速虽仅回升至2.9%,但除汽车外的社零增速已回升至5%,是自去年2月以来最好水平;餐饮消费增速大幅回升至9.2%,改善23.3个百分点,复苏显著,基本达到正常化,表现亮眼且略超预期。

但同时,消费回暖也呈现一些结构性差异。屠铮表示,尽管逛街的人多,但人均消费金额并未见明显大幅提升。一些性价比高的、偏刚需的吃喝旅游等等,反弹力度更高。但非刚需或单价较高的消费品领域,例如高端服装鞋帽、高端3C电子产品、高端潮玩等,尽管有所恢复,但“叫好不叫座”,还没出现较高速的增长。今年的消费可能是有节奏的缓慢复苏。

在西北地区,敦煌玉门关的游客复苏也还没出现云南、海南那样的暴增。玉门关工作人员盛俊杰告诉《财经》记者,现在玉门关的门票售卖情况跟2019年1月-3月相比,超出约3400人次,相对近两三年也更高。敦煌的旺季还没开始,按理要从“五一”长假开始明显才能看出消费变化。

M型消费两极分化,支撑消费的主力是谁

好的趋势是,王泽选分析,2023年在场景修复和地产市场回暖双重驱动下,消费有望转向复苏,就业、收入、消费之间将形成正反馈,相互促进,复苏是渐进的。从海外经济体的经验看,防疫政策优化对服务业经营、人员流动、宏观消费的复苏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去年,家具、家电、建材等消费是社零分项中下滑较大的几个品类。在3月的北京华夏家博会现场,记者看到人头攒动,洗衣机、床垫、家具、厨卫、油漆等档口挤满了人。华夏家博会总裁徐敏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一季度各地举办展会场次已经与2022年全年相当,累计交易额能超过56亿元。现场,到场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这几年挤压的需求正逐渐释放。

几家商家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展会的成交量突破了以往最好纪录。同时,这些动辄5000元的大宗消费也呈现出追求“性价比”的趋势。恒洁卫浴京津地区市场部负责人邢鸿鑫告诉《财经》记者,明显能感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没有疫前那么高,观望的也多,变得更加理性。恒洁特意选择经济型和舒适度高的产品进行展示,价格、促销方案也进行了调整。

实际上,在一些领域,消费两极分化的倾向也在显露。海尔卡萨帝北京销售负责人潘娜表示,过年之后,涌入市场的人群变杂、单价也相对变低。卡萨帝本身是定位高端的家电品牌,也囊括各种价位,其中价格相对更低、性价比高的中端家电产品,比高价高端产品卖得更好些。邢鸿鑫举例,他们接待的一位客户,一套房子买了价值40多万元的产品,选的都是高端系列产品。恒洁卫浴有一个总价两三千元的套餐,在北京市场也能占据百分之五六十的份额。

“剩下很多高层次的人群也出现了很大差异化,低价位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多,高端人群对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邢鸿鑫说。

类似的分化现象也进入了投资者视野。屠铮分析,目前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有不确定的担忧,消费显得更加谨慎,两极消费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对收入预期还可以的消费者,依旧会消费一些比较高端的产品;另一方面,有相当体量的消费者,将来一段时间会更加注重性价比。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会”可提供类似参考: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衰退,像“M”型那般,左边的穷人和右边的富人变多,中间的中产阶级减少,转变为中低收入阶层。日本员工薪资从1997年开始滑落。只要上班资历增长,地位和收入都会随之上升的共识瓦解。与此同时,百货公司营业额低迷,但折扣零售商店、百元店兴起了。

类似的情形下,富人可以成为支撑中国消费的主力吗?胡润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月,中国拥有千万元人民币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11万户。对此,康勇分析,这部分群体虽然在旅游、奢侈品消费、住房汽车等高端消费领域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但其边际消费倾向低,无法支撑消费普遍而持续的增长。而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更高,他们收入的增长,更有利于消费的整体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仍是支撑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

喜临门床垫北京销售负责人杨志杰向《财经》记者指出,高端群体的消费也有很大部分不在国内。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不是高端群体,国内主力的消费群体应是25岁至48岁的中产阶级。到50岁左右,很多人会开始考虑养老和子女的成长,消费能力可能会导流至下一代。

中产消费信心起变化,超额储蓄支撑有限

按理,中产人群应该成为社会结构的主力,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健康合理。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思路也包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但三年疫情后,现在,中产人群的消费行为也在起变化。

林家琪是重庆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最近每个周末都要出门娱乐透气,LIVE HOUSE、脱口秀表演,一次门票一两百元。出门一趟总还得约朋友吃顿饭、逛逛街,只要看到喜欢的包包、衣服,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一个月消费1万-2万元,没有明确的存钱目标计划。

同样30岁左右的陈茜,是北京一家建筑国企的员工,信奉的则是“积攒压力不如积攒金钱”。2019年8月刚开始工作时,陈茜的试用期工资到手7000多元,转正后8000元。2020年疫情发生后,单位的工程款入账受到影响,砍掉了1000元奖金,陈茜的工资收入一度又回到了试用期水平。2020年6月起,她尝试将日常生活小开支压缩到每月1000元以内。

去年,陈茜的爸爸生病,医保报销后大大小小花了10万元,她更加意识到攒钱的重要。陈茜每天在家吃早餐,公司解决一日两餐。每月4000多元的房租由来北京同住的父母承担。现在的她税后工资每月1万多元出头,工作三年多,已经攒下接近30万元的个人存款。

王锋的消费欲也较为淡薄。去年12月,疫情正严重,王锋被所在的互联网大厂裁员。他加入了一个裁员交流群,进去时只有两三百人,现在已经有上千号人了。而今,王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重新找到了一份设计类工作。不像身边许多“花钱不眨眼”朋友,在上海通勤的地铁上,他经常刷美团秒杀活动,加上信用卡优惠,10元左右能买到市场价20元-30元的餐券,现在已经提前把未来一个月的饭都点好了。他有房产,每月能存下2万元。他感觉,行业还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尽管很多人的预期有所提高,但就业的恢复可能是一个渐进过程。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认为,收入信心和就业情况是影响消费的最直接因素。疫情三年,一部分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受到影响。疫情冲击导致市场主体淘汰或出清、外需出口下滑等等,也影响到个体工商户、小业主、民营企业的信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