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
作者: 李海燕从1989年到2019年的平成30年间,日本国内外环境了发生巨大变化,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在1%左右。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制造业领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但是,整体经济表现的低迷,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业和企业的低迷。日本制造业一些行业和企业相对衰退了,但是一些行业和企业保持了坚挺,甚至逆势增长。长期以来,不仅我们国内对此没有认真的分析,日本国内也没有对此做全面的分析。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也面临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的分析,或者说在经济低迷的时代,造成日本行业或者企业业绩“明暗”的原因分析,对我们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析平成时代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导入以下若干参考的标准线。针对日本某个制造行业或者企业的时候,基本上用其中的三到四条标准线就能够解释:1.行业技术和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2.企业自身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3.核心专利的期限和技术的装置化;4.产品的复杂性和长期的安全可靠性;5.研发的重要程度和制造过程中的隐含技术的重要性;6.技术和质量基础上的品牌化和奢侈品化;7.劳动力成本;8.国际化和本土化;9.技术的深耕和持续发展;10.技术加上利基市场的长期耕耘;11.专注于日本国内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以下,将通过具体的企业和行业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一、行业技术和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
当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或者重大颠覆性的技术的时候,传统的企业往往难以应对。平成时代,对日本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美国主导的信息革命的崛起。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依靠个人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液晶面板等产品,还是分享到了不少的成果。但是2007年苹果公司的iPhone的面世,彻底改变了竞争的格局。伴随着以iPhone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日本传统优势产品逐步的衰退,包括传真机、数码相机、家庭游戏机、电子手表、家用组合音响等。
二、核心专利的有效期限和技术的装置化
2000年以后,日本在很多细分的工业领域,迅速失去了产业的主导权,市场份额快速下降,比较代表性有DRAM(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锂电池、光伏电池、LED、液晶显示屏、光纤等。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也有一些共同的理由。笔者认为,背后的共同原因就是核心专利保护期的失效和技术的装置化。
一般情况下,工业技术的专利保护期只有20年。如果一种工业产品市场化了,往往意味着其核心专利已经生效5年-10年了。通过专利来阻挡其他国家企业加入到产业竞争,往往也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
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技术的装置化。生产工业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生产设备。发达国家在某种工业产品面世的初期,往往会不断的定制或者要求装备企业生产各种符合要求的设备。生产企业和设备提供企业不断的磨合,工厂里的设备会全面提升。从生产的效率、操作的便捷程度、设备的可靠性等方面,设备水平全面提升,而且设备的价格不断下降。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购买了设备,进行一些简单培训,就能生产质量上乘的工业产品。
为了证明笔者的这个观点,在这里举两个反证的例子。目前高端电子产品中的MLCC(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电容被日本三家企业所把持:村田制作所、TDK、太阳诱电。在平成时代的30年,伴随着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日本的这三家企业年年业绩上升。MLCC电容的基本科学技术原理和材料过去50年就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做的越来越小和精细。里面的钛酸钡层现在能薄到几个纳米的厚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电容,其他国家也没能打败日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的持续的研发和技术的黑箱化。生产线的一些设备是企业自己设计和定制的,而且和制造企业签订有保密合同,市场上买不来他们的生产设备。
现在大家都对芯片很有兴趣。芯片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高纯度的化学品和电子气体需要几十种。需要的纯度往往是6N(也就是99.9999%)到11N。这些化学品的基本制造方法并没有专利壁垒。需要的技术是纯度的保证和低成本化的技术。这些领域,欧美日的企业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往往把技术黑箱化。电子特气领域,法国的液空、德国的林德、美国的美空、日本的大阳日酸等具有极强的存在感。化工企业往往都是自己设计生产流程,定制设备,自己设计生产控制程序。这些东西都不是在市场中能够买来的。其他企业如果想生产同样质量的东西,除了从发达企业挖人,只能通过踏实的研发来进行追赶。
三、研发的重要程度和制造过程中隐含技术的重要性
在工业领域,有很多领域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或者研发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在很多时候,不能简单的通过逆向开发来进行模仿。这个特征比较明显的有两个领域,那就是医药领域和化工领域。
日本经常自己说自己“失去了十年”“失去了三十年”。我们也爱强调这一点。但是我们有所不知的是,日本有一些领域从来没有说自己不行,那就是日语中的“素材”产业和超精密加工领域。所谓的“素材”产业在日本泛指各种工业原材料,主要是化工产品、钢铁、玻璃、工业陶瓷等领域。举一个大家都比较有兴趣的例子,直到今天日本的半导体原材料行业也是全世界第一。
医药行业是主要依赖研发的科学行业。这个领域,在平成时代的30年,日本在全世界的相对低位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依然不如欧美,但是并没有简单被韩国和中国所赶超。虽然电子行业日本被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赶超很明显,但是医药行业距离日本不小差距。
我们都知道日本过去的支柱产业是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其实日本一直有隐形的大产业,那就大化工产业。这个产业在平成的30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化工领域没有被其他国家轻易赶超?其中的原因有多个。第一个原因是化工领域需要不断的研发。第二个原因是化工企业很多时候把自己的技术“黑箱化”,并不申请专利。所谓的专利就是公开技术,换取20年左右的技术专享权。今天,中国的化工产业距离美国、日本、欧洲的化工产业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不仅仅是日本,欧美的化工企业也是采取类似的措施。很多生产设备自己设计和单独定制,容易被抄袭模仿的技术申请专利。通过逆向开发或者成分分析不容易获得技术就“黑箱化”。
医药行业中,有一种类型叫仿制药。也就是某种药品的专利过期了,其他医药公司也都可以仿制生产的药品。但是在行业内都知道,很多时候仿制药的效果不如原药,或者不同公司的仿制药之间,质量和效果也是有差距的。核心专利之外的一些技术和knowhow(专门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所有国人对芯片都很关注。光刻胶是半导体生产原材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平成时代的30年中,日本企业一直占据着光刻胶领域的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今天最高端的EUV光刻胶也只有日本的东京应化和JSR两家公司在生产。但是,光刻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原材料都是业界人人尽知的,知道了但是也不容易造出来一样效果的东西。
我国在化工领域相对落后,也反映在许多细分产业排名中。比如,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造船国家,但是船舶涂料行业,全球前十大企业都是欧美日韩企业,且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在大部分化工领域的细分行业,都有存在感。
日本的化妆品和生活卫生用品领域,在平成30年也在稳步上升,其原材料也是精细化工产品。
四、企业自身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
很多时候,一个国家产业的“行”或者“不行”,往往是行业内的几家大企业所决定的。当然这不仅仅限于日本,其他国家也是同样的。行业内的主要企业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直接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在全世界的产业地位。日本有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非常精巧的企业在经济停滞的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有趣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概念:“京都企业”。在日本“京都企业”是能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总部位于京都的优良企业。
在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京都企业的代表:1.任天堂;2.京瓷集团(就是稻盛和夫创立的企业);3.岛津制作所(日本最大的科学仪器企业):4.华歌尔(日本最大的女性内衣生产企业);5.村田制作所(全球最有影响力的MLCC电容和SAW过滤器企业);6.日本电产(日本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7.罗姆公司(日本知名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稳健发展);8.掘场制作所(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全球第一大企业);9.欧姆龙(工业控制、医疗电子产品);10.迪恩士(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公司)等等。日本传统的衣食相关“老铺”就更多了。
京都企业在传统行业当中,近乎完美:有科技含量、业界排名靠前、长寿。在这里介绍一个比较特色的企业:日本电产公司。日本电产公司成立于1973年,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其增长方式在日本企业中也比较特殊。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该公司进行了60多起国内外的并购。其并购的目标和基准非常明晰,从来没有动摇过。那就是“回るものくもの”,中文的意思是转的产品、动的产品。而且其收购的公司往往是业绩陷入困境的公司,收购以后进行改造和整合,绝大部分都成功了。
企业明确的竞争战略和技术的深耕,对企业的竞争力来讲极其重要。低经济增长率的平成时代,保持高增长的日本制造业企业,都能观察到这一点。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迪思科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全球前15名)。该公司70年代以前就是一个生产人工磨石的公司。后来进入材料的切割领域。在平成30年,一直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市场占有率70%左右。该公司的战略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切る削る磨く”,中文的意思是“切削磨”。该公司的产品就围绕半导体行业的这个需要来展开。从营销战略来讲,该公司不仅仅提供设备,而且注重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五、产品的复杂性和长期的安全可靠性
在民生领域最复杂的工业产品是汽车。日本的汽车行业在平成时代,整体的地位也是稳步上升的。丰田汽车成为全球最大车企也是在2008年左右。目前,就传统燃油车来讲,我们国家距离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在平成时代,在混合动力车、氢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走到欧美车企的前面。汽车是要求长期安全可靠,而且要舒适、性价比好的工业产品。
在工业领域,日本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在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相对的坚挺。那就是机床产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150年,一直都是欧美产业的学习者和挑战者。挑战者如果能够在产业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机遇期,往往更容易挑战既有的产业强者。现在所有的国人都对芯片和光刻机有了兴趣。半导体产业目前是所有行业中最重要的产业。在所有产业中排第二位就是“数控机床”行业。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工业设备的设备。没有好的工业机床,就不可能制造光刻机。“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是日本平成时代依旧保持了全世界领先和竞争力的行业。这两个行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既要求硬件非常精密耐久,也要求内部的控制软件水平非常高。某种程度来讲,控制软件的好坏,更加左右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日本在这个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发那科公司(Funuc),这个公司是从日本知名的电子计算机公司富士通公司分离出来的,本身就是具有软件基因的公司。日本的工业机器人目前是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以发那科公司和安川电机为代表,有多家全世界知名的机器人公司。高端机床领域,依然被欧洲、美国、日本被占据。机器人中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的减速器,日本公司Nabtesco公司和哈默纳克公司直到今天也保持了很高市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