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如何走新能源之路
作者: 刘潇阳 王静仪丰田汽车对于电动化的态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一团“迷雾”。
一面声称电动车被“过度炒作”,抨击日本政府的电动化策略,一面又宣布了“激进”的电动车生产、研发目标;提出在固态电池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计划2027年前后落地,但没有给出具体信息,从而遭到部分行业专家质疑;质量管理体系被作为企业管理经典案例,但近期在中国发起电动汽车召回事件,召回数和销量总数相当。
目前,丰田在中国推出了两款纯电动车,SUV bZ4X和轿车bZ3,2023年上半年的销量不到2万辆,和丰田作为全球第一大车企的地位并不相当。
展望未来,丰田的销售目标明确——到2026年,上市10款电动车,实现每年销售150万辆,这仅是特斯拉在2022年的销量数字。
“有的车企对电动化感到困惑,它们有时候会往前进,有时候又会退一步。因为这些车企比较保守,不想当领先者,而是想先看看行业怎么发展,然后再快速跟进,跟随也是一种可行的战略。”咨询公司艾睿铂大中华区联席负责人戴加辉(Dr. Stephen Dyer)对《财经》记者表示。
因为在丰田看来,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从来不止纯电动一条,纯电、混动、固态、氢燃料并举的多路径解决方案更实际。
在中国市场,在售的丰田油电混合车型共有13款,涵盖轿车、SUV、MPV等几大领域;氢能汽车Mirai可以实现加氢3分钟、续航850km,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万辆;丰田还在探索氢燃料发动机,通过解决加氢、点火、防爆等课题,在既有的发动机技术上将汽油换成氢燃料。
丰田还有凭借固态电池弯道超车的可能。丰田中国人士告诉《财经》记者,2026年会投入“与现在的造车企业所制造的车完全不同的次世代纯电动车”,将电池的使用功率提升到极限,续航里程达到现在的2倍,同时兼备让人心潮澎湃的驾驶感受和车身设计。
8月4日,丰田与中国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小马智行达成合作,拟投资1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推进Robotaxi商业化落地。
电动化不止一种可能,新能源不止一种方向,丰田正努力证明这一点。
纯电:销量不佳,投入加大
上半年,一汽丰田bZ4X累计销量为5041辆,而广汽丰田bZ4X则为4132辆,两款车型加起来不足万辆。bZ3自3月开始交付,由一汽丰田主导,到6月的销量同样不足万辆。
“从我们店的情况来看,bZ3和bZ4X销量目前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比如bZ3每月一般销售4辆-8辆。”《财经》记者探访上海一汽丰田某4S店时,店员说道。
bZ3上市不到半年,已经走入营运车市场。《财经》记者在天津街头看到,bZ3已经成为当地出租车用车。司机表示,近期当地一批出租车要更换为纯电车型,公司就选择了bZ3,看中了丰田的好品质。
“bZ4X在中国的销售表现没有期待的那么好。”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上田达郎近日对媒体表示,虽然现在讨论bZ4X的成败还为时尚早,但他也承认,bZ4X可能没有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将日本研发的车辆直接在中国销售可能是错误的。
电动化的来临,让行事风格以保守著称的日系车企,陷入转型挑战。
2022年,丰田汽车在中国销售194.06万辆,同比减少0.2%,这是其在中国十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一汽丰田销售公司总经理董修惠在企业内部说了一句话:“2023年一汽丰田竭尽全力,才会有一线生机。”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而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88.7万辆,三年增长了4倍有余。同期燃油车市场份额萎缩,日系品牌遭受冲击。
“短期内,丰田的主销产品还是混动车型。不过,我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销售、渠道、物流、与合作伙伴关系的升级和强化等,我们会在这些方面花更多的工夫。”丰田中国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在中国市场,丰田旗下在售的油电混合车型共有13款,包括卡罗拉双擎、凯美瑞双擎、汉兰达双擎等,车型涵盖轿车、SUV、MPV等几大领域,车型售价在十几万到40万元不等。
2023年,丰田在中国市场没有制定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2023财年(即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丰田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超过20万辆纯电动汽车,是2022财年3.8万辆的5倍多。
戴加辉对《财经》记者表示,日系企业整体都对电动化比较保守,偏重于混合动力。因为混动技术已经做得很好,也很难得地实现了经济规模。在电动化方面,它们不一定想当领先者,而是想先看看行业怎么发展,然后再快速跟进,跟随也是一种可行的战略。
展望未来,丰田制定了务实的目标——到2026年,上市10款电动车,实现每年销售150万辆纯电动车,这是特斯拉在2022年的销量数字。
固态电池与氢能:2026年能否弯道超车?
如何做到2026年销售150万辆纯电动车?
丰田中国对《财经》记者表示,首先是扩充现有的产品线,到2026年投入10款新产品;另一方面,2026年也会投入“与现在的造车企业所制造的车完全不同的次世代纯电动车”,将电池的使用功率提升到极限,续航里程达到现在的2倍,同时兼备让人心潮澎湃的驾驶感受和车身设计。
丰田口中的“次世代纯电动车”,离不开固态电池技术。
最近,丰田频繁释放固态电池信息,官宣固态电池技术取得突破——已克服耐久性问题,并将尺寸、成本和重量减半。
丰田碳中和研发中心总裁海田敬二表示,丰田的目标是彻底改变目前电池太大、太重、太贵的状况,就潜力而言,能将所有因素减半。大约三年前,丰田就找到了解决固态电池耐用性问题的方法,有信心在2027年或2028年大规模生产。
丰田最早预期固态电池上车时间在2020年至2025年间。到了2021年,由于进展不乐观,丰田改变了“2025年量产”的口风。
固态电池是一种新型锂电池技术,相较于当下的电池技术,体重更小、成本更高,被视为重要发展方向,但有众多技术和成本难关尚待突破。
因此,丰田的表态引发了部分业内人士的怀疑。
7月6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提出质疑:首先,全固态电池目前还有一些核心问题有待解决,准确量产时间很难预测;其次,丰田汽车的固态电池成本降半的信息不明确,没有说明对标的分母是什么、用了什么独到的方法。
有分析认为,就丰田汽车披露的信息来看,其只是说解决了固态电池的寿命问题,关于成本问题还有待核算,可能是指发展的长期目标。
但明确的是:丰田正在研究固态电池,而且取得一定进展,如果四年后如约而至,那么动力电池市场势必迎来巨震。
同时,丰田在氢能方面也加快了步伐。
氢能被认为是“终极环保”的能源形式,短时间内完成加氢并实现长距离的驾驶,并且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

丰田于20年前就开始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并于2014年推出氢燃料电池车Mirai,之后又拓展到商用车领域,在中国与众多的商用车企业合作,推进商用氢能社会的发展。
《财经》记者查询发现,Mirai车型在中国从2022年7月开始销售,价格为74.8万-75.1万元,限量50台,可以实现加氢3分钟、续航850km。
2022年10月,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在北京奠基,将建设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检测线和研发中心,生产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并进行燃料电池系统相关研发工作。
在日本,除了商用物流领域,丰田也将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到了月球车上,助力人类探索月球。
丰田中国告诉《财经》记者,只要加氢站能够普及,氢燃料电池车的普及也指日可待。
氢燃料发动机是比氢燃料电池技术更新的技术,在既有的发动机技术上将汽油换成氢燃料,要解决加氢、点火、防爆等课题。据丰田介绍,目前已经在技术上有突破,也投入到各种赛事上,并取得了成绩。
丰田也开始研发液态氢发动机,它最大的优点在于续航距离长。由于不需要像气态氢那样施加很高的压力,油箱的形状自由,确保后座的空间。
丰田中国方面介绍,将使用Mirai的氢能部件,推进燃料电池的对外销售,在2030年预计达到10万台的外销订单规模,大部分将来自商用车。
丰田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爆发式增长,燃料电池的市场规模也将迅速扩大,达到每年5兆日元(约合人民币2500亿元)的水平。
品质是核心卖点,但连续发起召回
丰田的质量管理体系(TQC)常被作为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许多研究认为,质量控制是丰田成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商的一大关键因素。
在纯电动车市场,丰田也一直把品质作为亮点进行宣传。《财经》记者在探访上海一汽丰田某4S店时,店员表示,丰田国内在售有bZ3和bZ4X两款汽车,最大的优势在于品质。
“丰田推出每一款新的车型,都是要经过不断实验,要达到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上市。”店员说,以bZ3为例,电池周围做了防水处理,有效降低了液漏带来的安全隐患。
然而,近日一汽丰田却针对电动车发起大规模召回。自2023年7月27日起,召回当年3月13日至7月5日期间生产的部分bZ3汽车,共计12205辆——相当于同期全部销量。
召回原因是车辆的后门外把手拨叉,因为形状及材质设计原因,车门外把手和门锁零件相互配合时存在间隙。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拨叉与门锁锁杆之间可能滑动不畅,极端情况下,后车门一直处于锁止或开锁的状态,存在安全隐患。
这已经不是丰田电动车在华的第一次召回。
今年3月1日,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纷纷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其中一汽丰田召回2022年9月6日至2023年2月2日期间生产的部分bZ4X汽车共计6213辆,广汽丰田召回2022年11月15日至2023年2月3日期间生产的部分bZ4X汽车共计6159辆,召回原因是安全驾驶辅助系统(TSS/LSS+)可能意外重启。
“传统车企不太擅长做面向消费者的软件。它们会说自己很懂软件,这话没错,车子的控制系统软件是多得很,但这不是接触消费者的软件,它们还需要向新势力学习,转变思路。”戴加辉对《财经》记者表示。
召回不完全等于质量问题。一方面,丰田积极面对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方面,从事件中吸取教训,全面检查质量控制系统,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
丰田在7月31日宣布的强化本土研发五大举措中,也专门提到了智能化:通过活用空间设计以及AI技术,加速设计、研发,努力实现有更好用户体验的智能座舱,以及更符合中国实际道路状况的自动驾驶技术、先进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