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制造的发展路径

作者: 《财经智库》中国实体经济苏州课题组

苏州制造的发展路径0

历经40多年的发展,苏州于2021年迈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的大关。40多年中,苏州始终坚持制造强市的发展战略,聚焦“实体经济”作为立市之本。

《财经智库》中国实体经济苏州课题组经过30余位专家、历时半年、遍访苏州10个区县的深度调研及研究,总结出苏州实体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8个路径,即从自动化生产到智能制造、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从规模扩张到专精特新发展、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从服务实体到构建产融结合新生态、从产业需求到驱动应用型创新发展、从服务实体到构建产融结合新生态、从营商环境优化到产业生态构建。

从自动化生产到智能制造 

从2015年中国制定“中国制造2025”开始,经过多年实践,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已经逐步明晰,即通过推进智能制造促进生产模式的变革,通过工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的引入,促进商品模式变革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苏州制造业经历乡镇企业、外资来料加工阶段,传统上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是苏州应对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提高制造业效率和效益的重要路径。早在2010年,苏州就已开始尝试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改变生产技术和提高生产工艺。2015年之后,苏州通过创建智能车间、推广物联网应用、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发展产业集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制造转型。

目前,苏州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省级智能工厂13家,示范智能工厂576个。至2021年,苏州完成数字化改造项目1.06万个,全市智能化改造企业实现产值1.4万亿元,占规模工业的34%。

发展数字经济、探索数字赋能也是促进智能制造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制造业大市,苏州致力于推动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运用贴息奖励、诊断服务、标杆输出等举措,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约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并扩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面。在“标杆输出”方面,除5家“灯塔工厂”外,苏州评选了市级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30家,带动本地企业主动积极改造产线,针对数字化痛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助力企业转型。在平台建设上,全国十五大双跨平台已有12家落地苏州,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也不断成长壮大,由点及面持续推动中小企业普及应用。

苏州制造业拥有众多业态,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助力数字技术迭代更新。例如,在调研中专家组注意到波司登在智能化改造上联合国内企业研发服装技术,充分融合数字技术和羽绒服行业工艺诀窍,引领细分领域行业标准,并通过供应链和营销端的数字化,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再如,成立于1981年的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在转制转型前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经过20年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不仅解决了离散型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中最为复杂的装配难题,更蜕变为业内领军企业。其新一代CW6、CM6系列断路器作为全数字化产品,总体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常熟开关持续将工艺改进与智能制造融合的全面体现。常熟开关2021年研发投入1.3亿元,研发强度约为4.78%。

苏州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制造的转型路径中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智能制造不是排除人,而是让劳动力在生产系统中所占比重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人为的因素,加大知识和技术在整个生产系统的比重。

第二,苏州智能制造并非盲目追求“智能”,是以效果为导向,即是否可以通过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研发周期、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率。在电子信息产业占到半壁江山的昆山,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迭代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如果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无法做到模块化、柔性化制造,产线很难适应产品迭代的速度。因此,即使对于很多大企业,也是从某一个重点环节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造,如零部件管理、物流环节等。

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

新一代产业革命对产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服务型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新趋势。自动化带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减少,企业从单纯关注产品生产,延伸到产品+服务,为客户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增值服务。制造业企业需要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比中的比重,才能不断延伸和提升价值链。

发达国家往往存在“两个70%”现象——除了服务业产值提升至GDP(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外,还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相关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以提升39.6%。对于苏州的产业转型而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延伸性和配套性产业,将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对于提高城市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十分关键。

苏州生产型制造业到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布局早,成效显著。早在2003年,苏州就探索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自2014年起,苏州市每年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明确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每年定期组织企业参加服务型制造培训。2018年,苏州成为全国首批六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之一,至2021年共获评11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业企业,占江苏省一半。

然而从数据上看,2020年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751亿元,占GDP比重约为28.5%,这与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尚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 。2020年当年苏州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高规格系统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发布系列政策举措,重点扶持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计划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定制化生产是服务型制造的典型方式之一。波司登虽经历几次品牌转型,但仍面临品牌老化、创新乏力的问题。在销售端实现与消费者更紧密互动,在生产端建设大批量定制能力,被波司登视为破局关键。2010年,波司登开始导入智能化生产装备,投入近亿元引进国际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提升工人生产效率和生产柔性,为实现供应链快速反应打下了基础。波司登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创新地推行服装加工部件流模式,实现生产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为实现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在常熟的奇瑞捷豹路虎,也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柔性生产能力,不同规格和不同配置的车都可实现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进行生产。

也有许多苏州制造业企业从自身探索智能制造转型、打造智能工厂,逐步蜕变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纬创集团、博世、友达光电、亨通集团、永钢集团、博众精工等企业已经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分支机构分离,成立独立法人实体,对外输出专业服务。

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根据自身2010年开始从精益生产到智慧制造的经验,成立服务机构纬技智能,提供从诊断到最终落地成效的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以及全周期的长效服务。再如以消费类电子代工起家的博众精工,通过较好地将工业自动化底层技术方面的积累,与相关领域生产流程技术诀窍的结合,迄今已将消费类电子智能解决方案、新能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作为其主营业务领域。

苏州制造的发展路径0
常熟的奇瑞捷豹路虎生产线。

从规模扩张到专精特新发展

作为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关键主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活力正获得高度重视。2022年全国两会,“专精特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苏州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围123家,位居全省第一。苏州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其质量效益综评突出、细分行业地位稳固、科技创新优势明显、两化融合水平较高等特征,对中小企业形成了整体的带动,为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长光华芯近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立十年以来,长光华芯坚持自主可控,从芯片设计到芯片制造全部自主完成。面对与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长光华芯选择专注特定领域,坚持精益求精,逐个突破,以技术和品质赢得市场。目前,长光华芯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并正在向光通信、车载激光雷达等领域拓展。

再如广大特材,在成立两年后全面向特种钢材转型,通过长期渐进的技术创新积淀,在熔炼、成型、热处理等决定材料性能及稳定性的各项核心关键工艺不断探索突破,并在齿轮钢、模具钢、精密机械零部件、特种不锈钢及特殊合金等产品中产业化应用。广大特材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新增核心技术改进,研发占营业收入比例多年保持在3%-4%,2021年高达4.78%。

苏州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苏州的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更离不开对企业的主动服务与有力支持。总体来看,苏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目标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短期支持和中长期发展相兼顾,从“短、中、长”三个维度系统发力。

短期,强化因企施策贴身帮扶、助力企业走稳走实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苏州市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积极加大财税支持、优化信贷政策、畅通融资渠道,因企施策因业施策,有效解决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保障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平稳发展。例如苏州的“政策计算器”,一方面整合各级政策文件,从企业需求出发,结合不同条线部门业务对政策进行解读梳理和数字化拆解,重构企业视角的标准政策内容,让企业找得到、看得懂;另一方面为企业统一建户建档,通过各类数据信息动态汇聚,形成多维度“客户画像”,为政策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打下基础。实现政策精准推送,解决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中期,加快补链延链稳链固链、拉大拉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空间。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依靠政策扶持,突破资金、技术等发展瓶颈,市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苏州依托制造业基础,加快推动现有产业链补链、稳链、固链,并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增强造血能力,主动融入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拓展细分市场。例如昆山依托13家龙头企业(集团)为中心,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发展。同时,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和风险评估体系,利用核心企业的“大而强”实现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快而廉”。

长期,持续推进营商提质与品牌育林,厚植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土壤。归根到底,城市产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产业创新集群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更离不开城市品牌的塑造与赋能。近年来,苏州积极推进创新生态体系搭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苏州制造”品牌育林工程,加快推动“苏州制造”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厚植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土壤。如苏州工业园区发布《苏州工业园区“专精特新·汇计划”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以产业、金融、人才、服务、技术五大类资源助力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道路,强化政府引导、汇聚各方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服务。

在稳稳咬住“产业链强市”、塑造新发展优势、实现发展高位突破的新征程中,苏州仍需强化示范效应、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强化三个结合,在专精特新培育工作中完善“苏州经验”、跑出“苏州速度”、打响“苏州品牌”。一是要推进强企与强链相结合,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力。二是推动企业数字化与集群数字化相结合,提升专精特新集群竞争力。三是推进县域引领与产城融合相结合,提升专精特新企业辐射力。

从单一研发投入到创新要素集聚 

在科技引领经济发展方面,苏州在全国处于较前位置,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与GDP的比值苏州仅次于深圳,达到3.9%,且在从2016年到2021年的六年中增长迅速,拥有多个“科技巨头”企业的深圳,这一数据达5.36%。

将苏州放在全国范围内比较,虽然苏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少,但将产业集群建设和创新能力培育融合发展的苏州制造业凭借其丰富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高技术产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排名中排在四个一线城市之后,位于第五名(见图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