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创刊25周年大事记(2000—2024)
Ⅰ创刊探索(2000—2009)
2000年1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杂志迎着新千年的第一抹晨曦诞生。创刊号的发刊词写道:“中国新闻周刊是中国的、新闻的周刊,是中国人写给新世纪的情书,是人类倾诉世间情愫、追求真理的物证。”
2000年8月,推出封面报道,在媒体界首次点名披露“艾滋病村”,引起巨大反响,推动社会各方更加关注艾滋病的防治管理。
2001年7月,封面报道《七年长考:申奥成功》。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举国沸腾,人们走上街头,为奥运会梦想成真和国家实力日益强大而庆贺。
2002年2月,组建中新凯悦广告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新凯悦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杂志经营与采编分离,正式走向自主经营、规范经营。同月,成立杂志发行部。
2003年1月,封面报道《背水伊战》,关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此后又推出两期相关封面《开战》《王朝崩溃》。
2003年2月,封面报道《广东怪病恐慌》,这是《中国新闻周刊》报道SARS的第一个封面,之后在应对SARS的重要节点陆续推出《非典型之祸》《SARS:我们还要付出多大代价》《北京之痛》《中国初愈》《SARS会否卷土重来》等多个封面。

2003年6月,推出封面《孙志刚死亡真相》《收容检讨》。《中国新闻周刊》用两期封面报道了孙志刚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2004年10月,第200期出刊,中国《新闻周刊》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11月,组建战略发展部,定位品牌衍生服务。《中国新闻周刊》品牌运营和媒体经营的持续创新之路由此开始。
2005年1月,举办第一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此后,该活动一年一度,成为国内CSR领域政产学研交流的重要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5年1月,实地采访印度洋海啸,推出封面《拯救死亡之城》,在“中国海啸报道媒体研讨会”上,被评为此次海啸报道中最好的报道之一。
2006年6月,封面报道《当超女变成淑女》,对当时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现象进行了剖析。
2006年,首次与中国邮政开始邮发合作。经不懈努力,实现了邮局、地方代理和自办订阅三驾马车并驾齐行,杂志发行量节节攀升。
2007年5月,《中国新闻周刊》日文版正式创刊,起印量达到4.2万份。这是在日本拥有正式刊号并通过主流发行渠道参与市场竞争的首家中国刊物。被评为“中外传媒交流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007年12月,封面报道《南京:回望1937—2007》,用跨越70年的记忆去讲述一个关于屠城的梦魇。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派出多批记者深入灾区一线,连续刊发《大地震》《国殇》《汶川的孩子》《一个国家的动员》4期封面报道,全景记录抗灾救灾。

2008年7月,封面报道《瓮安事件调查》,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2009年度“卓越调查报道奖”等多个奖项。
2008年8月,《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正式创刊。此后,韩文版、意大利文版、南亚版、法文版、俄文版、阿语版等陆续创办,《中国新闻周刊》最多时达到8个语种10个区域版本。
2008年9月,“毒奶粉”事件曝光后,推出封面《三鹿奶粉调查》《三聚氰胺前传》。
2009年7月,组建新媒体部。之后,《中国新闻周刊》迅速建立起包括网站、微博、移动阅读应用在内的全媒体平台。
2009年7月,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爆发后,记者第一时间前往乌鲁木齐实地采访,推出两期封面《流血的乌鲁木齐》《劫后乌市》。
2009年10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6期封面:《理想中国》《民主中国》《财富中国》《自由中国》《开放中国》《希望中国》。
2009年11月,被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2009年12月,举办第一届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此后,每值岁末《中国新闻周刊》都会梳理一年中在法治、科技、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发布影响力人物封面报道,传递和弘扬社会向上向善力量。
2009年12月,被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Ⅱ 转型进化(2010—2019)
2010年1月,《中国新闻周刊》网站正式上线。
2010年1月,面对“海地地震”灾难,推出封面报道《海地呼救》。
2010年6月,举办首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系列活动,在王府井步行街举办公益影像展,展出内容制成画册送达当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此后,每年在全国节能宣传周节点举办该活动,持续传播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并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理念。
2010年8月,河南航空公司VD8387航班在伊春失事,42人遇难。《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推出封面报道。
2011年5月,封面报道《李庄案庭审直击》。这桩发生于重庆的案件,其影响并不限于重庆,几乎搅动了整个中国。
2011年8月,封面报道《惊天动车》,聚焦“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这一事故在当时带来了巨大的舆论风暴。
2011年11月,新媒体成为独立核算部门,重组采编部门和经营团队,为应对已经到来的移动互联网冲击奠定了基础。
2012年1月,封面报道《被承包的“信仰”》,关注一门“新”的生意,它打的是庙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诚和信仰攫取暴利。
2012年11月,封面报道《决策民生》,聚焦中共十八大。十八大报告再次凸显民生,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之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3年2月,第600期封面《说真话》。坚持对真话的信仰,才会被真理拥抱。一颗种子破土之前,先要往下生长。真理枝繁叶茂,全靠真话的根深植大地。
2013年7月,封面报道《生死疲劳:王书金、聂树斌案19年全记录》,跟踪聂树斌案从案发到中间各个重要节点的全过程。后于2015年5月又推出封面《罪与错:聂树斌案听证纪实》。
2013年12月,为应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杂志广告部、战略发展部、新媒体运营部等多个经营相关部门整合重组,成立了统一的运营中心、策划创意中心。以运营中心为四驱、以策划创意中心为发动机,《中国新闻周刊》全媒体经营业务实现创新发展。

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这是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
2014年3月,推出封面《寻找MH370》 《MH370还有多少秘密》,探究:MH370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去哪儿了?为什么?
2014年4月,建立涵盖科技、财经、影视、汽车、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的微信垂直号矩阵。随后几年不断去芜存菁,集中打造轻财经类账号“有意思报告”、汽车类账号“中新汽车”、科普类账号“壹读”。其中“有意思报告”现已成为《中国新闻周刊》面向社交媒体、拥抱年轻受众的旗舰品牌。
2014年8月,封面报道《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他的事业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2015年1月,封面报道《外滩之痛:上海跨年夜踩踏事故调查》,关注这场不只是惊醒上海一个城市的悲剧。
2015年11月,封面报道《先生的会面:“习马会”全解读》。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见大厅约26米的距离,跨越的是66年的历史鸿沟。
2016年10月,《中国新闻周刊》在马尼拉专访时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并于当月刊发封面报道《杜特尔特是谁》。
2017年2月,创立动漫IP“哎呀我兔”。从一篇漫画微信开始,到绘本出版,到周边产品不断丰富,再到三维动画,这个以四只拟人化兔子为主角的IP产品,成为《中国新闻周刊》最具识别度的创新内容品牌。
2017年4月,封面报道《智者求同》,聚焦“习特会”。
2017年10月,封面报道《雄安时代》,对雄安新区成立的台前幕后、新区的近期部署和中远景规划进行详尽、权威解读。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中国新闻周刊》推出两期封面《新时代》《新征程》,对会议进行深度解读。
2018年8月,应朝鲜记者同盟邀请,《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团前往朝鲜实地采访,并于当月刊发封面报道《触摸朝鲜》。
2018年11月,针对秦岭北麓违建问题,推出两期封面《秦岭别墅大整治》《秦岭问责》,对与这些别墅相关的腐败案例进行跟踪报道。报道得到中央领导批示。

2018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2019年2月,官方微博粉丝突破5000万。截至2024年底粉丝超过6200万。
2019年9月,《中国新闻周刊》与中央统战部宣传办、民主党派工作局联合策划《与共和国同行——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70年纪念专刊》,系统展现多党合作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大贡献,受到中央统战部及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