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调整就等于“智能+”吗
作者: 霍思伊
人工智能时代,万物皆可智能。但真的有必要让所有大学专业都加上智能的“帽子”吗?
一位土木硕士对我说,AI只是工具,未来所有学科都要往AI的方向去转。有一次,他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交流,提到学院老师最近发了一篇很“潮”的论文,用深度学习模型去检测建筑工程中的裂缝,但对方却说,五六年前就有计算机老师尝试过这种应用,“一点也不新鲜”。
确实,对传统专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不能只局限于将专业名称改头换面,比如把土木叫做“智能建造”,或在原本的课上加几门智能课。一所“双一流”高校的教务处处长痛心疾首地提到,该校坚决不去跟风成立智能制造专业,因为已经把相关知识、能力渗透到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里,完全没必要再成立一个新专业,新工科和传统专业不是对立的,并不意味着老的专业就一定要淘汰。
遗憾的是,这一轮全国专业大调整中,形式化改造并不少见。短短两三年,各类“智能+”专业遍布全国。很多教育学者对这个情景都不陌生:21世纪初的公共管理热、会计热、英语热,也是高校一拥而上的结果。而这一轮专业裁撤中,最先被砍掉的就是之前过热的专业。有位专家意味深长地说,这一轮改革的结果,也决定着下一轮改革的方向。
专业的大起大落,与中国高等教育“强计划”管理模式有关。去年提出的“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目标只是一个新的节点,之前的新工科建设、强调建好国家战略需求的急需专业、缩短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等多项举措已可见端倪。
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地方政府、高校、学生、企业等多方,各方都要承担好自己的角色。我问一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某校不符合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条件,为何还能通过审批?得到的回答是,专家评审投票只要超过50%,省里即使有不同意见,最终审批时也会通过。但专家评审主要依据网上申报材料,而不少高校在“制造好看的材料”,比如把其他专业的老师塞过来凑数,还有老师会在不同学校间串场,但这些小动作上面就不一定清楚了。
封面反馈

@@YN:过度计划管理有可能造成高校和专业同质化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趋同化。要避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改革,警惕新瓶装旧酒的所谓新学科、新专业的大量涌现,重视高校与专业的多样性发展。
读者来信
《中国家庭,如何复制“下一个郑钦文”》
从爱好到职业,需要持续的大量投入,包括金钱,更包括热爱。(@林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