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弄潮人黄仁勋
最近两三周,环顾全球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企业家非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莫属。
在新一代AI浪潮的推动下,5月30日,GPU、全球最大的新一代AI产品专用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迎来了高光一刻。当日盘中英伟达的股票(NASDAQ:NVDA)市值一度冲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第五家迈入“万亿俱乐部”的美国科技公司,而另外四家分别是苹果、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和微软。据彭博社统计,全球只有不到10家公司的股票市值达到过这一水平。
就在此前一天,黄仁勋刚刚在2023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3)的现场,作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展示了包括AI大内存超级计算机DGX GH200在内的多个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系统、软件和服务,向观众描绘了AI赋能的未来。
5月24日,黄仁勋在英伟达财报电话会议上说:“我们看到了难以置信的订单数量,我们需要重新调整世界上的数据中心。因此,我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十年过渡期的开始,我们需要回收世界上的数据中心,并将其建成加速计算中心。”
未来已来,对黄仁勋和他所带领的英伟达来说,在AI的风口上,保持优势地位并锐意向前突破、乘风破浪的时代正徐徐开启。30岁创业、掌舵英伟达30年的黄仁勋,被称为“芯片界的马斯克”,他标志性的黑色皮夹克着装和手臂上文着的英伟达logo也不时会成为网络上的话题。
据媒体报道,黄仁勋1963年生于中国台湾,小时候跟随家人移居泰国,九岁时父母将他和他的哥哥送到美国。黄仁勋学习成绩优异,年少时喜欢打乒乓球。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俄勒冈州立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和芯片设计。之后又于199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1993年,黄仁勋和英伟达高级技术官克里斯·马拉乔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以及目前已退休的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共同创立了英伟达。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差一点倒闭,“我们创办英伟达是为了创造加速运算技术,我们的第一个应用是用于个人电脑游戏的3D图形,我们发明了一种非传统的前向纹理处理技术,而且成本相对低廉,我们赢得了与SEGA建造游戏主机的合约”“但经过了一年的开发期程,我们意识到我们设计的架构是错误策略,从技术端来看是不合格的。”5月27日,黄仁勋在发表演讲时坦言。
对于现在取得的成功,黄仁勋归因于2007年宣布的CUDA GPU加速计算技术,以及数年前选择放弃移动芯片市场。对于前者,英伟达的期望是让CUDA成为一个程式设计模型,在科学运算、物理模拟到图像处理方面,都能提升应用程式的效能。不过,这非常困难,在最初几年进展也非常缓慢。“CUDA需要开发人员撰写应用程式,并展示GPU的优势;开发人员需要一个大型的使用者基础;大型的CUDA使用者基础,需要市场上有人购买新的应用程式。”黄仁勋说。
转机出现在英伟达上市13年后。“2012年,AI研究人员探索了CUDA,著名的AlexNet在我们的GPU GTX 580上进行了训练,开启AI的大爆炸,幸运的是,我们意识到了深度学习的潜力,我们冒着一切风险去追求深度学习。多年后,AI革命开始了,Nvidia成为了推动引擎。”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