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深圳“野性消费”的香港人

作者: 李明子

去深圳“野性消费”的香港人0

9月30日,众多旅客从香港经深圳罗湖口岸入境深圳。图/视觉中国

拜访完投资人,创业青年郑创钊匆匆过关回到深圳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深圳一侧等待通关返港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往口岸方向的高架也被港牌车塞得水泄不通。

这一幕不免让郑创钊感到恍惚。十年前,深港客流差对调,来内地的香港人少,去香港旅游、消费、代购的内地人众多,他也曾是其中一员。郑创钊曾在香港工作,后来创业,通过香港将欧美潮牌代购回内地,如今他做起“反向代购”生意,把深圳的商品代购到香港去。

自今年2月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港澳游客蜂拥北上早已不是新闻。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9日,内地游客南下香港343万人次,而同期入境深圳的香港游客超过900万人次,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香港人北上了1.2次。

深圳商场已经被香港人“占据”。对深圳人来说略显“平常”的酸菜鱼、潮汕牛肉火锅,门前大排长队。几乎每个香港人手上都拎着一杯网红奶茶,临走前还要买袋“鲍师傅”糕点带回家。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输入“反向消费”等关键词,随处可见“港人吃饭大赏”“港民周末占领深圳计划”等帖子。不方便来深圳,也可以让人代购过去,算上路费,都比在香港本地买划算。

新商机引诱着胆大务实的深圳人。“反向代购”从业者中很快出现了大学生、宝妈和职业代购的身影,也包括开始公司化经营跨境生意的郑创钊。时隔半年,势头依旧强劲的“反向消费”不断催生出新的机遇。

 深港“互为五环”

在内地读书工作13年的香港人康娜最终决定安家深圳。在这波港客北上“食玩买”的娱乐消费热潮中,她做了笔冷静的投资,在深圳买房。

这个想法还要追溯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不久,为方便香港居民在内地城市的发展、就业和居住,同年11月又出台了“惠港16条新措施”,第一条就是“便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房屋”。

当时还在广州工作的康娜兴奋不已,这意味着,凭借她的香港居民身份,无须内地城市居住证、社保等限购条件,可在大湾区内地九市买一套房产。多方挑选后,康娜还是选择了房价最高的深圳。

“新工作换到了深圳,很多同学好友在深圳,关键是通关方便。”康娜站在新家落地窗前向下看,步行十分钟就是深港之间唯一24小时通关的旅检通道皇岗口岸,过关后,搭车回香港的家,不到半小时,比上班还快。

“在口岸附近购买新房的香港客户,主要是高学历年轻白领。”深圳福田口岸附近某物业房产经纪人赵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接触的香港业主大多是在大湾区工作的香港年轻一代,或是刚获得香港身份的新移民,后者举家定居香港成本高,便暂时将子女和老人安置在深圳,方便周末相聚。

康娜所在小区的目标客户就是香港人和福田上班族。“该小区‘含港量’在口岸附近算高的,约千分之五,还有很多外籍人士,方便在深工作和到香港转机回国。”赵俊介绍说,2019年后,明显感觉到香港客户增多,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港客购房意愿也不曾减少,无法到场签约,便微信选房、线上交款,赵俊最多同时要处理三四位港客的购房流程。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曾发文分析,从深圳市人社局获悉,通过第一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的港澳青年中,选择深圳的比重最大。

2021年初,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参与企业须以不低于月薪18000港元聘请香港毕业生,派驻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而港府将向企业发放每人每月1万港元津贴,最长发放18个月。

深圳及各区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人才激励计划,通过配套落户奖励、安家补助、项目奖励等措施吸引香港人才来深发展。“人才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深港双方政府推动下,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杨秋荣回复《中国新闻周刊》。

截至2023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30.62万人次,其中享受社保待遇3.55万人。由普华永道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调研形成的报告显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所招聘人才中,70%为应届毕业生,另外30%是具有一到两年工作经验的青年人才。

由于深受市场欢迎,今年3月,香港决定恒常化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广东省对该计划予以配合支持,对参加计划的香港青年,每月提供最多2000元人民币共18个月的生活补助。

广东省人社厅曾对媒体介绍,目前在旅游、医疗、建筑规划、教育、律师服务、金融、社工、专利代理8个领域,港澳人士可以适用职业资格认可,现有3200多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执业。

助力大湾区建设的同时,“抢人才”也是港府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三年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在过去两年流失劳动人口达14万人。

在吸纳外来人才方面,先是在2022年10月宣布取消“优才计划”配额限制,为期两年。随后,于去年12月又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一般在4周内获批。还开通了面向专业研发人才的“专才计划”。此外,根据香港有关规定,通常居住香港连续七年或以上,可申请永久性居民身份证资格。

到今年7月,李家超公开表示,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反应踊跃,特区政府已收到超过10万宗申请,差不多是每年输入3.5万名人才目标的三倍。

“只要企业能向入境处证明所聘外来人员是本地无法招聘到的人才,通常都能拿到工作签。”徐思豫原本在内地一家外资基金公司工作,2014年通过“优才计划”落户香港,早已在港满七年,获得香港永居。

初到香港时,语言不通,文化习惯不同,自诩外向的徐思豫也适应了两三年,才跟上香港节奏。“香港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高,与国际标准高度接轨,机遇多、视野广。”徐思豫更喜欢的是香港工作氛围,“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刚刚好,一点都不卷”。

不久前,一位37岁的深圳二孩妈妈在社交媒体发帖,分享其在香港“面试一周找到新工作”的经历:在整个求职过程中,没有面试官问起她的年龄和婚育状态。

“香港职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能力、经验和学历才是招聘硬指标。”徐思豫说,四五十岁女性在香港找到新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尽管很多内地人奔着香港教育资源、多国免签等隐性福利而来,但在港工作更真切的感受是“赚得多、事儿少”。

徐思豫现在住湾仔,每天通勤只需步行十分钟,未来也打算定居香港。“深圳就相当于湾仔的五环,周末去玩一圈。”公司上至五十多岁高管,下到同事十几岁的小孩,都喜欢让她带队到内地“深度游”:从口岸附近商圈“食玩买”,到探访深圳城中村,最远到乘高铁一个多小时才抵达的顺德吃地道粤菜。她还带过“研学考察团”,乐此不疲地将内地城市最具活力的一面展示给同事,“与其在财报和新闻上研究一家内地公司或城市,不如亲自去体验”。

“政策最直观的作用是加速两地人才流动,人流势必带动物流、信息流、商流交互。”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雪菲分析说。

汇丰及奥纬咨询曾2022年公布过一组调查数据,访问了3000名年龄在18岁至44岁的香港永久居民,40%的受访者期望两地恢复正常通关后1年内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若将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以上,比例则上升至72%。

只不过,出乎很多人意料,伴随深港两地加速融合,最先爆发的竟是“跨境消费”。

去深圳“野性消费”的香港人1
10月下旬工作日下午,深圳福田卓悦中心,在Kumo Kumo甜品店排队的消费者。摄影/本刊记者 李明子

“深圳的周末是香港人的”

时隔三年,深港全面通关后迎来的第一位香港访客,在凌晨踩着人字拖到深圳,就为吃顿宵夜。

香港人北上深圳消费很快成为一股风潮。康娜介绍说,很多港客周五一下班就冲到深圳,吃顿宵夜,住一晚酒店,第二天睡醒后再去吃早茶、逛街,吃过晚饭后再返回香港。为探索美食,他们还学会了用内地App,提前下载好小红书、大众点评、高德地图,做美食攻略,吃饱喝足玩好后,还不忘给个好评。

这股反向消费之风无形中为内地App培养了大量活跃的香港用户。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苹果手机App十大热门排行榜中,超过一半与内地生活相关,除了上述App,还有铁路12306、支付宝等应用,一到节假日,内地App下载量飙升。

深圳的周末,“含港量”极高,临近口岸的商场已经成为香港人的主阵地。对冷气强度无比在意的香港人,甚至还列出了一张深圳各大商场的空调温度统计表。

“周末单日能卖出上千单,60%是港客。”深圳福田卓悦中心地下一层Kumo Kumo甜品店店长牟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队伍最长要排三个拐弯,有人甘愿等个把小时,站在工作台里面向外望,永远有排队的人。卓悦中心距离福田口岸仅两站地铁,成了港人北上必打卡“景点”。

根据咨询顾问公司戴德梁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深圳市域级、区域级商场今年前4个月日均客流量较去年分别增长68%、46.8%。香港媒体也有报道,香港中银信用卡(国际)副总经理林敏仪表示,今年前5个月,持有中银信用卡的香港客户于内地的零售交易金额同比上升了逾八成,消费主要集中于深圳及广州的百货及餐饮类别。

港人的消费热情甚至盘活了快要倒闭的商场。去年,皇庭广场还因总公司债务风波而被摆上货架,先后两次被“挂牌拍卖转让”未果。如今一到周末,人流暴增,餐饮门店前的港人长队让周边居民望而却步。

“香港人很好分辨。”一些受访商家总结出一套辨人方法论:深色休闲上衣配牛仔裤,背双肩包,踩一双波鞋,点单时选择排队而不是扫码,支付时不太熟练,粤语中夹着英文,九成是香港人。

十年前,康娜每次从深圳过关回香港都要排两三个小时的队,现在情况反转,就算凌晨从香港口岸回深圳,也要排队。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假,从7月1日至8月29日,有超过900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客流逆转,曾经的单向赴港变为双向奔赴。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和中秋节,曾被质疑“吃不饱”的港珠澳大桥还出现了大堵车。经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总数居全国口岸第一,超9.6万辆次,是2019年同期的三倍。“在深圳的香港人比旺角还多,到处人山人海。”康娜说。

在北上消费大潮中,“吃饭”显然是头等大事。今年8月,房地产专业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发起了“港人北上深圳活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港客表示“深圳最吸引他们的就是餐饮”。

“全国大概只有香港人不觉得深圳是美食荒漠。”徐思豫也很认真地问过同事,香港本地有很多传统美食,为什么要去深圳打卡网红店,得到的回复是“选择多”。对香港人来说,深圳就是他们接触全国美食的窗口,在茶餐厅之外,还可以选择湘菜、川菜、福建小吃或东北烧烤,饮品除了冻柠茶和奶茶,还可以选喜茶、一点点和阿嬷手作。

更重要的是便宜。徐思豫简单算了一笔账,即便奈雪在香港开了门店,但同样一杯“芝士草莓”,香港买48港币,深圳点外卖只要21元。在香港商场吃一顿火锅,两人差不多要千元左右,深圳300元吃到撑,就算加上路费,也更划算。

深圳对港人的吸引力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美甲、按摩、看牙科”正取代“糕点、茶饮、正餐烧烤”成为“港人进深新三件套”。在罗湖、福田口岸附近的SPA店,深夜还有香港人排队,等一个洗脚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