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如何赋能美好生活?
作者: 张馨予创作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之前,编剧马继红从杭州一路北上至北京通州,把大运河走了一遍。在采访了100多人之后,她发现,人们讲的最多的是运河的变迁。
“他们告诉我,过去被污染的河水是怎么变清的,过去脏乱差的环境是怎么变美的,过去萧条的运河周边的街景是怎么变得繁荣起来的,过去被岁月淹没的历史遗迹是怎么重新焕发了光彩。”在11月13日举办的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以下简称“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主论坛上,马继红说,“什么是人民的运河呢?从这些老百姓幸福的笑颜中,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诠释。”
2019年至今,“京杭对话”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以“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五方合作机制”共同主办。
开幕式上,北京、浙江、天津、河北等地分别介绍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也互相分享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经验。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还聚焦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围绕运河发展变迁、百姓美好生活等多个维度,策划推出了11项主题活动。如何让大运河文化浸入当代生活,如何让大运河流行起来,是题中之义。
事实上,随着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再到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建设,无论是大运河、运河沿线的城市,还是运河沿线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各地合作下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纵贯中国东中部地区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组成,最早的河段开凿于2500年前,全长3200公里,沿途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五大水系。
《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这样描述大运河的价值: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漕运)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王朝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发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世纪以来,大运河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建设,重新焕发出生机。
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明确提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化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顶层设计。
正是在《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下,2019年12月,北京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政府、中国新闻社共同创建“京杭对话系列活动”,推动大运河沿岸城市建设,助推包括金融、文化旅游在内的多领域、多项产业成果落地。
到了2020年,“京杭对话”从四方参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升级为五方合作机制,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加入其中。
今年的“京杭对话”持续扩大对话“朋友圈”,除了首次与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合并举办,还联络天津、河北等地协同参与,让天津、河北等相关省市展现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的津冀成果。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在开幕式上提到,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城,现在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又是全国文化中心,在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既要充分的学习吸收浙江、天津、河北各地在运河文化建设领域保护的经验,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掘好、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运河文化资源。
随着“京杭对话”邀请天津、河北首次共同参与,莫高义指出,希望各方把“京杭对话”作为合作共建推动发展的务实平台,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促成更多重点项目落地,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承指出,大运河是历史之河、时代之河、未来之河、人民之河,并提出浙江将实施“历史文脉赓续行动”,全面深化与大运河沿线省市的深度合作,“相信以对话活动为契机,运河沿线省市进一步携手,在文化交流、项目对接、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让运河文化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中国新闻社在大运河沿线省市拥有诸多分社,开幕式上,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提到,大运河是一条复苏之河,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曾经“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如今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今年以来,运河沿线城市文旅产业强劲复苏,京津冀地区也因为一脉运河水,成为引领复苏的活力引擎。
“大运河文化是流通的文化,对内凝聚共识,向外融汇东西”,陈陆军说,讲好大运河故事,不只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应有之义,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符号,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从被遗忘到被擦亮
尽管对于大运河的保护和对于运河文化的传承,如今已成为共识,但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埋进了历史的缝隙。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一书中提到,如韩愈所说“骈死于槽枥之间”,大运河在20世纪日益式微,甚至于走向了遗忘。
扬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姜师立曾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参与了大运河申遗全过程,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2006年全国政协组织了一次为期10天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次年12月,全国政协在郑州再次启动隋唐大运河考察活动,考察团在考察中发现,大运河沿线的破坏非常严重,不同河段被破坏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在运河不通航的河段,会出现对河道的占用和破坏,文化遗址被挖掘,生态环境也出现严重污染,“有的地方的河道几乎都被破坏,河道边上建了房子,还有的地方的废弃河道里都是垃圾,人都进不去”,姜师立说。而在运河通航的河段,虽然运河总体保存得要好一些,但出现了因过度开发带来的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大运河之所以被遗忘和被破坏,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演变中的无可奈何。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漕运的辉煌时刻,运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到了清朝末年,漕运和运河双双走向了彻底的没落。
运河的衰落是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郑民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清末,黄河对运河的冲击不断加大,同时由于战乱频繁,国库开支庞大,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整顿和维修运河,运河的败坏因此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随着津浦铁路修建、西方轮船的传入,以及北京地区商品粮市场的逐渐发展,从遥远的江南地区运粮到北京显得不再必要,因此清政府减少了这种长距离、大规模的运输活动,中国传统漕运逐渐走向了没落。而清政府对于运河的管理、维护也随之懈怠,特别是光绪末年,河道总督裁撤,漕运总督裁撤,管河官员裁撤,对运河的管理由国家管理变为了地方管理,运河的国家性和政治性也被削弱。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说,伴随着21世纪初提出中国大运河申遗,申遗过程中以及申遗成功以来,沿运各地普遍加大了对运河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
具体来看,运河沿线的各个省市都围绕运河河道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整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编制了相应的计划,推进对运河的全面保护。
2019年5月和7月,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相继提出并快速推进。郑民德指出,过去,对于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也没有相应的文件和规章制度。但是现在,因为有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有了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各个地方对于运河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项制度和管理程序也更加完善。
如今,运河沿线的景观已经与20年前大不一样。
扬州三湾片区的改变,在运河沿线格外瞩目。古运河扬州段是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而位于扬州市区南部古运河畔的三湾片区,是天然的生态湿地和重要的水工遗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被规划为扬州城市东南工业区,集聚了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水泥厂等80多家企业,致使古运河水质不断恶化,空气质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垃圾成堆,污水四溢。
2010年初,扬州市委市政府将规划建设三湾湿地公园工程确定为改善扬州东南片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三湾片区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由此推进。扬州市广陵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截至2022年11月,三湾聚焦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累计投入60多亿元。
2017年9月,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从脏乱差地块成为“城市之肾”。2019年,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被列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首批核心展示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张锦秋经多方比选后,决定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三湾公园。现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经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地标工程。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过去20年,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同样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会主席、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此前曾担任通州一所小学历史学科的老师。2000年左右,任德永作为老师带着来自北京各区的大运河考察团的学生到通州,到了通州北关,隔着很远,孩子们就闻到运河难闻的味道,一个个拔腿就跑。
北运河位于京杭大运河北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它污染最严重的时候。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锋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北运河从清末就不再具备漕运功能,成为了北京的一条排水河,承接了北京90%以上的排水,城市的污水、雨水和洪水都往北运河排放,“那时候水体和酱油一个颜色,味道也不好,蛤蟆进去都得憋三口气上来”。
2000年前后至今,北运河分阶段开展了多次治理行动。2004年5月,北京市水务局成立,北运河管理处由工程治河转为生态治水,在北京市水务局的统一部署下,昌平段率先在支流入河口建设污水处理厂,同期,北运河上的北关分洪枢纽等三四类病险闸先后进行了提升改造。2013年起,北京市水务局连续实施三个“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其中北运河流域是污水治理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