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不保本”,谁来买单
作者: 蒋芷毓今年6月底,米雪用50万元在银行买的476天固收类理财产品到期,她“吓了一跳”,到手收益只有1750元。“这款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写的是4.4%,现在算下来收益率只有0.35%,和2022年央行活期存款利率一样。”
刘丹买的银行理财甚至亏钱了。8月25日,她买的为期一年、本金10万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赎回,结果倒亏1630元。
米雪、刘丹的经历并非个例。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末,有3015款理财产品累计净值小于1,出现跌破净值的现象。尽管“破净”现象随后有所好转,二季度末仅有704款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总体来看,2022年上半年仍有9.42%理财产品到期收益未达业绩比较基准线。
在过去,银行理财是“保本保息”的代名词。米雪和刘丹有着相似的感受,往年在银行买理财产品都达到了预期收益,但今年情况已经不一样了。“资管新规”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打破刚兑背景下,要求“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加上今年股债市场的双重调整,风险已经摆在个人投资者面前。
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
多年来,米雪习惯用家庭资金买银行理财产品——“灵活、利息比存款高、基本没有风险”。去年,她照例通过工商银行App购买了一款“工银理财·鑫尊享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4%。
今年1月,米雪发现该产品收益率只有1.0%,当她询问工行客户经理时,对方称“还没到期,到期不会那么低”。等到6月29日,50万元本金购买理财476天,到期赎回的收益只有1750元,算下来收益率只有0.35%。此前,她还在工银买了另外两款理财产品,尚未赎回,9月累计净值在1.0以下。
刘丹在兴业银行买的理财也亏了本金。她把自己的投资经历称为“小白历险记”。“当时什么都不懂,也不了解风险等级。”刘丹说,“客户经理推荐,我就选了。”她花10万元在兴业银行App买的名为“睿盈优选平衡6号”理财产品,在8月25日赎回,一年来亏损1630元。
净值最低点时,刘丹的理财产品亏了6000多元,5月1日,产品金额仅为93345.76元。“要赎回的时候,客户经理还推荐我再放3个月。”刘丹说,“但另一个客户经理告诉我,这款理财是PR3等级,股票占比高,建议我取出来。”刘丹很庆幸及时赎回,这款理财此后仍在下跌。经过理财亏损,她现在只买PR1级别的低风险理财和银行定期存款。
在某股份制银行工作的理财经理李君今年来也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二季度时,她在办公室接过一个电话,“被莫名其妙地骂一通,都不认识对方”。电话那头是购买了该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那款产品当时跌破净值。
在今年3、4月股债“双杀”期间,李君接到过不少客户电话。“大多是做了含权类理财,想赎回又未到期的。”李君说,“这时候只能安抚客户,跟客户解释宏观市场的变化。”
跌破净值带来的不只是投资者关系维护的压力,还会导致资产流失。“KPI有一项对资产量的要求,如果客户走钱,那我们就会被扣钱。”李君说,“我最近就被降级了,我们有等级标准线,KPI达不到标准线的30%就只有底薪。”
在农业银行某地方分行工作多年的资深客户经理赵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来,她还没有经手过跌破净值的理财产品,但确实有产品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有些产品甚至低于定期存款的收益。“有一位客户买了300天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3.9%,到期赎回时只有1.7%的收益,而现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收益,银行上浮了之后也有2.0%。”
“客户买了十多年的理财,他们的意识里银行是不会亏损的,头一次遇到收益不达标的情况。”赵华说,“我们也只能耐心解释,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不会再兜底了。”
资管新规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规要求打破刚兑,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财富管理行业研究员陈燕有多年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银行理财过去的标的是非标资产,以债务工具为主。此前银行通过资金池运作,标的等到项目回款后一次性兑付,投资者感受不到波动。即便出现风险事件,银行也可以通过资金错配来解决,保证刚性兑付。“但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也以此规避监管,实现监管套利,给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埋下风险隐患,资管新规也在于预防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位熟悉银行业的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开始由非标固收向标准化债券,也就是固收类投资转移,部分还涉及权益类投资。“银行理财子公司非标的规模基本上在收缩。”他说,“非标投资是以前银行理财产品获得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非标收缩后,由于固收类投资回报相对较低,银行也开始考虑含有股票资产的权益类投资,以提高产品收益率。”
不过,标准化投资也意味着收益会有浮亏。“债券、股票,只要有交易,就有价格波动。”陈燕说。今年来,资本市场出现震荡,权益市场持续回调,债券市场也有波动,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出现浮亏。
不过,当前固收类理财仍然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 27.35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 93.83%。
“固定收益类理财并不意味着收益不会波动,它指的是由于债券本身的特性,只要交易者持有到期债券,发债主体不违约的话,就需要在到期日还本付息,投资就不会出现真实亏损。”陈燕说,“但债券也可能出现风险事件,由此产生爆雷。”
银行理财透明吗?
米雪此前在银行工作多年,她知道在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收益是浮动的,“不再保本保息”。但她仍有疑问的是,银行收取了托管费、销售手续费、超出收益的浮动管理费,是否合格地做到代客理财?
“银行理财很多信息我们都看不到,投资有没有失误,在市场下跌亏损的时候有没有及时调仓,这些都没有披露。”米雪说。在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更像是“黑箱”,如今,黑布在逐渐揭开,但转型过程仍需要时间。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打破刚性兑付的核心与关键,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去年底发布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息披露报告中提到,银行理财业务信披监管要求与基金差距较大,有待完善。廖志明团队认为,虽然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等文件对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内容、披露频率和披露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也没有明确具体的信息披露格式或模板,目前各理财公司对信息披露监管要求的理解存有差异,信息披露情况差异不小。
资管新规对于银行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金融机构应当通过醒目方式向投资者充分披露和提示产品的投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投资债券面临的利率、汇率变化等市场风险以及债券价格波动情况,产品投资每笔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融资客户、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风险状况等。”不过,这主要是售前的推介材料,而投资者关心的披露是售后对持有人的详细信息披露。
“银监会管辖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信息披露尚未有统一的要求。理论上净值化的银行理财,可以比照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办法,比如基金经理的详细履历、季度前十大、半年度和年度时点的全部持仓、规模变化、投资者结构、管理人及员工持有产品情况、管理人对市场的分析与展望等。”陈燕说。
米雪在其他银行也买过理财产品,她回忆,一些银行的理财经理会不定期与客户电话沟通产品收益、变动原因、未来走向,“虽然也没达到预期收益,但投资者会认为对方是负责的”。
陈燕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划分、风险揭示和投资者维护仍然处于粗犷阶段。以米雪购买的三款工行理财产品为例,App理财产品界面有业绩比较基准、持有份额、参考市值、到期日等信息,缺乏具体的年化收益等数据。有一款理财产品,甚至没有“历史表现”,也就是“累计净值”。
另一方面,米雪也对业绩比较基准的意义产生怀疑,“如果业绩比较基准是参考值,最终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有这么大的差距,这项数据的价值在哪?”
陈燕认为,在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有“预期收益率”这项指标,由于刚兑的存在,以前的预期收益率几乎等于收益率,相当于承诺收益的概念。“新规之后已经取消‘预期收益率’,替代的是‘业绩比较基准’,这与公募基金的叫法相同,是一种目标值,不代表一定能实现。”
李君说,在新规实施后,银行要求所有理财经理通过企业微信联系客户。定期联系管户客户也是她的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在沟通中不能出现“预期收益”“保本保息”等说法,否则有误导倾向。
在资管新规实施前,银行理财产品曾出现销售乱象。在当中,理财经理也充当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李君说,“理财经理的本质就是销售,厚脸皮、狼性足,一般都能活得很好。”她是海龟硕士毕业,但正式工作后,发现相比起“天时地利人和”和熬时间,学历反倒是其次。
裁判文书网近日公布的一则判决显示,曹某2012年在广发银行购买了本金130万元“银行理财”,该行工作人员称“产品复合收益率达到60%~70%,每年有90%强制分红,三年返本,七年到期返回全部收益”。到2019年赎回期,曹某称才发现这是广发银行金山支行代销的私募产品——中金创新公司管理的中金鲁合基金,因此在产品“到期”后无法赎回,遂将银行告上法庭。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曾通报批评广发银行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银保监会称,广发银行在行内代为推介私募股权基金,基金于2019年8月到期,出现账面浮亏,且到期无法收回投资本金及收益的情况,引发消费者投诉。银保监会认为,广发银行有五方面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包括未对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在内部营销人员的相关推介培训材料中,存在诱惑性的表述等。
二审判决中,上海金融法院认定广发银行金山支行系案涉产品“代销机构”的事实,结合监管部门出具的相关《答复书》及《回复函》中的内容,广发银行金山支行未对投资人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且未妥善保管业务资料,负有过错。
为规范行业运作,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外部治理的角度来说,除了监管层,银行业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评级体系来约束市场端,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资管类产品是比较复杂的,投资者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通过客观公正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评级,优秀的理财产品和机构能够脱颖而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银行的基因偏向固收投资,在固收类投资尚能快速搭建投资团队,但在股票市场上,明星基金经理凤毛麟角。”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若第三方机构收费模式存在问题,则可能与行业内机构产生利益纠葛,丧失公信力。对此,曾刚认为,第三方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应从服务卖方转向服务买方,重点发展投顾和财富顾问业务,类似电商行业中的“买手”,以此来克服服务卖方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
如何提高投顾能力
银行理财的表现,也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投顾研究能力相关。尤其是在权益类投资领域,银行显得较为匮乏。
新形势对理财经理带来了考验,李君是理财行业的新人,“如果入行在牛市,那简直是躺赢”。但现在,她面对的是领导每天检视、业绩不达标还要写检查的局面。
李君清楚,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人际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她刚加入这家股份行不久,客户黏度不如老员工,“客户不太愿意听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