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界的“妲己”
因美丽而招致杀身之祸,为生存而近亲相残。狐狸界的妲己——赤狐,到底是祥瑞,还是祸水?

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志怪传记都少不了狐狸们的身影。早在远古时期,华夏领袖大禹的妻子涂山九尾狐还是正面形象,可随后一个全然相反的狐狸形象诞生——妲己,她的知名度远远超过涂山氏,并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狐狸的妖媚概念。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狐狸的印象普遍充满奇幻色彩。但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这些千奇百怪、魅惑众生的狐狸形象,其实都源于赤狐这一物种。
狐中狐肉食者的真实面目
揭开神秘面纱,赤狐只是普通的食肉目犬科动物,它们遍布世界各地,是最常见和分布广泛的狐狸品种。
“Vulpes vulpes”是赤狐的学名,意为“狐狸中的狐狸”。它是整个狐狸家族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年赤狐体长可达62~72厘米,肩高约40厘米,体重在5~10千克之间,大小与中型犬相差无几,远超人们对狐狸体型的传统认知。
巨大体形主要归因于赤狐的生活环境。生活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林地和草原地带的赤狐亚种,需要储存更多脂肪来保持体温,应对寒冷恶劣的气候条件。同时,随机的杂食习惯,要求赤狐拥有更大的体型和更强的力量,保证在野外捕获更多食物,维持正常的生存与繁衍。最重要的是,赤狐是一种单配偶制动物,常常以家庭为单位群居,所以在争夺配偶和领地时,一个体形巨大的雄性赤狐无疑会拥有更大的优势和竞争力。
因为较短的四肢,赤狐看起来很纤长。相较犬和狼这两种犬科代表物种,赤狐的嘴巴更尖,也更长,带着几分狡黠,这也是它会变成“狡猾”代名词的原因。
华丽的皮毛是赤狐众所周知的特点,但它的毛色并不统一,会因季节和地区的不同产生变化,从而主动匹配自然环境的各种色调,如茶色、红褐色和灰色,使潜在的猎物难以察觉。一般情况下,赤狐的背面为棕红色,腹部白色,四肢外侧延伸至足面都会被黑色覆盖。粗长的尾巴多是白色,大小能超过体长一半,还有防潮、保暖的作用。
神秘的事物总是引人向往,赤狐就是如此。纯粹的红毛散发着野性,深邃又难以琢磨的眼神充满魅惑。但作为超强的生存者,空有一副好皮囊在自然界是不成立的。在长期与人类或天敌打交道的过程中,动物们发现,一味地逃跑和远离并不是最佳的解决途径,最好的适应方式其实是调整活动模式,白天避开敌人干扰,夜晚外出活动。


赤狐就是夜行动物中的佼佼者。它们甚至进化出了适于夜间活动、低光环境下的视觉系统。于夜间视物时,赤狐的瞳孔会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变得和针鼻一样细小。不同于人类眼部结构,赤狐的眼球底部有反光极强的特殊晶点,能把弱光合成一束,集中反射出去。由此,才会出现赤狐的双眼在夜里放光的情形。神奇的是,它们的听力也与视力一样出色,尤其在晚上,耳朵能独立旋转150°,监听周围的声音。
“妲己”并非花瓶完美的机会主义者
在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杂食性的赤狐几乎是完美的“机会主义者”。
植物、浆果、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可供赤狐选择的食物种类十分丰富。在生存条件较为艰难时,赤狐会寻找一些容易获得的食物作为补给,比如腐肉,或者人类遗弃的垃圾。在日常觅食中,赤狐很擅长利用周围环境和自身优势。最神奇的是,它们以牙尖爪利,发达的听觉和嗅觉,极强的耐力和记忆力,敏捷的行动,进化出了一套以寻踪、诱捕、突击等为主要手段的“计谋”。在这一过程中,甚至经常出现猎杀成果远远超过所需的情况,如此,就可以把多余的食物储存起来。

当大雪封山时,浩瀚无边的原始森林被白雪覆盖,赤狐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偶尔会失效,此时,在洞中过冬的老鼠就成了目标。“鼠扑”是赤狐独有的捕食行为:依靠敏锐的察觉力和磁场的辅助定位雪地下的老鼠。猎杀时,赤狐瞄准时机,纵身一跃,倒栽葱般地钻进雪地里,不出几秒钟,便能见到赤狐叼着老鼠露出地面。
有趣的是,同样是鼠,鼹鼠的境遇就大相径庭了。它们大约是赤狐在野外最亲密的朋友,双方不仅可以和平相处,甚至可以共享一室。当然,能做赤狐的朋友,主要原因是鼹鼠的肉实在不好吃,而且赤狐的最终目的是让鼹鼠帮助其清理洞穴内的食物残骸,做自己的“贴身管家”。
除此之外,赤狐出色的社会性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不容小觑。一般的小型赤狐群通常由一对成年狐狸和它们的幼崽组成。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在提高狩猎成功率的同时,兼顾保护幼崽的安全。如果面对更大的猎物,赤狐一家会采取集体行动,应对潜在的威胁。


虽然是掠食者,但就体型大小而言,自然界对赤狐来说仍充满危机。以智取胜的故事数不胜数,但却并非任何时候都能拼脑子。在天敌穷追不舍的情况下,赤狐会用“超级武器”——肛腺,分泌出几乎可以让其他动物窒息的“狐臭”,同时飙演技“装死”,瘫在地上屏住呼吸,用敏锐的听力判断周边情况、评估风险,然后借机逃走。虽说棋出险招,但起码可以逃过黑熊之类不吃死物的猛兽。
“近亲相残”世界级的殖民大师
如果说捕杀猎物是为生存尚且合理,但厮杀“亲人”就有些匪夷所思。
2015年,加拿大急诊科医生丹·古托斯基凭借在北极地区拍摄的一幅反映赤狐捕食北极狐的照片,荣获了当年最佳野生生物摄影师大奖。狐狸捕食狐狸?在此之前,这是闻所未闻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要知道,北极狐和赤狐同属犬科,狐属动物,从血缘上来讲,它们是近亲,更不可能存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然而这种不可思议的画面却出现在了北极。
通过分析赤狐的基因组,科学家们发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赤狐经历了许多变异和适应,拥有超强的进化能力,以应对不同的环境和食物资源。从半干旱荒漠到极地苔原,从城市、农田到寒温带等多种多样的环境,它们都可以生存,甚至可以在城市公园、人类住宅区建立巢穴和繁殖。


从前,赤狐的足迹最远也只能到达北极圈附近。绝大多数时候,与处在北极圈内的北极狐都是王不见王,相安无事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存领地被破坏,赤狐逐渐北上,开始入侵北极狐的领地。在适应了极寒地区的生存条件后,两种狐类就会为了生存空间产生冲突。加之赤狐和北极狐的主要食物来源重叠,斗争就变得更加激烈。弱肉强食是自然界中永恒的法则,面对比自己体型大了一圈的赤狐,北极狐唯一的选择就是让出食物和领地,退居荒僻角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界许多物种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消失,但赤狐总能反其道而行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繁殖能力也是赤狐的进化奇迹之一。一只赤狐每年可以孕育2~8只幼崽,这种繁殖速度可以迅速填补种群中因为自然环境不稳定产生的损失。并且赤狐幼崽在出生不久后就能够独立生活,普通的数量波动对赤狐种族来说算不上什么威胁。
真正的杀身之祸,是赤狐美丽的皮毛带来的商品价值。


赤狐皮是制裘的上佳材料,从古至今都被许多商人觊觎。人们需要赤狐的皮毛来制造商品,高昂的利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猎杀团队之中。一些地区的赤狐,就曾因为赤狐皮毛的贸易扩张,导致数量呈几倍数的下滑。2021年,赤狐种群以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身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从祥瑞之兽、狐妖再到如今的保护动物,赤狐的身份和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事实上,走出那些怪志奇谈的小说,赤狐和人类的故事还在继续。
(编辑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