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延续:从“杨树浦”到“杨数浦”
作者: 王仲昀在一个晴天的上午,走进位于上海杨浦淞沪路657号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迎面看到的是8位数学家巨幅的画像。这些数学家画像当中,有中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数学王子”高斯。阳光照耀下,这些杰出数学家们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年轻科学家。
今年1月,由丘成桐院士担任首任理事长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杨浦揭牌。该研究院是上海市、杨浦区和复旦大学共同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开展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人才引进与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致力于在基础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助力解决我国战略领域“卡脖子”问题,引领高端产业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来源是科技创新。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就是杨浦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力的典型场域。
从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走出,不难发现,创新在杨浦的每一块沃土都能找到探索与演进的印记。
早在2003年,一场有关创新的重大转型在杨浦这片土地上发生。那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20年时间里,杨浦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成功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升级。
在这一转型升级的背后,公众会发现杨浦已经成为了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此外,杨浦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中心城区首位。
就在2024年10月23日,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揭晓,共授奖214项(人)。其中,杨浦区企事业单位和区域内高校累计获得其中86项,占总奖项的40%,获奖总量全市第一;第一完成人奖项数58项,占总奖项的27%,居全市第一。
20年后的当下,杨浦希望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创新发展再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丰富“共创”,全过程增加科技创新策源力
在上海东北角,有一个8.2平方公里的园区——杨浦大创智。放眼全上海,8.2平方公里也许并不能称得上“大面积”,可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梦想启航之地。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大创智的核心区创智天地成为这一理念的先行区。
参照美国硅谷、法国巴黎左岸等城市转型发展经验,创智天地依托江湾体育场及周边大学知识溢出效应等资源,相继建成了创智天地广场、大学路生活区和创智企业中心等。在此基础上,创智天地又向五角场以北扩展,打造了以创智科技中心、创智国际广场为引领的高科技总部基地。
2023年3月28日,大创智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上海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产业园区。从名称上看,一个主打创新的产业园区,摘得了文化产业“国字号”金牌。这背后的奥秘,离不开“共创”二字。
大创智的“共创”基因,最早体现于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共创。上述提及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便坐落于此。目前,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形成科技资源的交流交换。这一高能级研发机构,接下来将能够为大创智功能区内5000多家科技文化类企业提供便利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及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除了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去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落地杨浦大学路,开展教学课程、学术科研项目和校友活动之外,还将协助杨浦对接国际科创力量,支持杨浦科创企业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项目,并为创博港上海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支持,推进优质科研项目在杨浦区落地。

在“三区共创”基础上,大创智的“共创”又发展出“文化+科技”“线上+线下”的新形态。要想理解这种“共创”,在大创智核心区不难找到答案。
近年来,手机游戏深受许多年轻人喜爱。在这些游戏中,主打二次元的《恋与制作人》《闪耀暖暖》等游戏拥有自己忠实的受众,而这些游戏都出自一家游戏公司——叠纸游戏。公司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京剧院、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深度合作,将传统中国文化与游戏产品相结合,形成了游戏内核壁垒,也拓展了人们对于“文化+科技”共创形态的想象。
随着B站总部落地大创智后,2020年,叠纸游戏入驻创智国际广场,2021年,字节跳动华东区总部签约入驻大创智。除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入驻外,大创智还培育出声网、优刻得、万物新生、商米科技等细分领域第一梯队公司。
2023年,从事新能源行业的福建企业家陈研,在大创智园区食堂吃工作餐时,遇到了长白228项目的负责人。当时,长白228项目正在为人才公寓寻找新能源车的充电解决方案,而项目所需的设备,园区的另一家企业刚好也能提供。两人一拍即合,放下碗就去项目现场考察。就这样,陈研用一顿饭的时间,找到了来沪发展后的第一个客户和第一个供应商。
在大创智,像这样喝杯咖啡、吃顿饭就能碰到合作伙伴甚至上下游产业链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如今,文化新经济头部企业正在杨浦努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集群。几家头部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达到近百家,在这里构建了自带光环的企业“星系”,实现“不出园就有产业链”。
2014年,刚刚从海外归来的赵斌,选择在大创智迈出创办声网的第一步。从当年租用大创智孵化器的几个工位开始,在杨浦区和大创智的关心下,声网一路成长为实时互动云服务的开创者和引领者。2020年,声网母公司Agora,Inc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如今声网技术服务已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

声网负责人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大创智自身就像一个成熟且高成长的生态系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政府、高校、园区、企业资源汇聚的创业乐园。“共创”也为公司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B站、字节跳动、叠纸游戏、声网等几家头部企业关联近百家上下游企业,构建了自带光环的企业星系。”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胡琳此前介绍。

20年来,大创智从小小的1平方公里起步,到孕育4500多家双创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约60家,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15家,总营收超过3000亿元。这里已经成为知名文化科技产业高地、周边高校学子的梦想家园、初创企业孵化成长的沃土。
从大创智往北,来到新江湾城街道,一个科技园区因为与硅谷有着相似的区位优势,而被命名为“湾谷科技园”。过去10年,湾谷科技园整合高校、园区、产业等优势资源,集聚社会力量,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初步建设成为“技术交易活跃”“新兴产业孵化”“龙头企业集聚”“创新文化和谐”于一体的科技园区。
如何让科技园区突破物理限制,成为具有巨大辐射效应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湾谷科技园瞄准了技术转移服务,打造技术转移功能集聚区。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都在湾谷落地,为园区内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如今,湾谷吸引了不少总部企业和双创企业入驻,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上下游企业进驻。从3个人开始创业,到超过500名员工,在湾谷科技园拥有超200人的研发团队……复志科技经过8年发展,如今已跃升为一线3D打印公司。“在创业早期,3D打印还不受资本关注,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我们初创企业非常重要。”创始人兼CEO封华说。在杨浦,他所获得的远不止资金扶持,而是整个创业生态体系的支持,“楼下是技术交易所,隔壁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旁边是复旦大学,这种所需要的资源就近可得的感觉对于创业者而言非常难得”。
今年5月,由杨浦区政府、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城投三方共同发起的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据杨浦区科技经济委介绍,创新中心围绕杨浦“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聚焦复旦理工医等学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一批产业项目积聚。具体来看,这一中心主要推动重大科技专项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产业项目集聚发展。
杨浦区内集聚了复旦、同济等10余所知名高校,抖音、美团、B站、小红书、得物等70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拥有18万“永远年轻”的大学生、超过4万平均年龄28岁的互联网大厂工作者。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颜波告诉本刊,其所带领的数字媒体实验室近期在荧光显微镜的人工智能增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在杨浦区、复旦大学等多方支持下,实验团队成立了上海复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地点落在湾谷科技园。在公司注册、办公选址、税务申报等过程中,湾谷科技园为公司的成立和运营给予很多支持和帮助,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走出校园,寻找科技创新成果溢出的“试验场”
在杨浦,每四个常住人口就有一个是18岁至35岁的青春力量。年轻化,已经成为杨浦的重要标签。
目前,杨浦区内集聚了复旦、同济等10余所知名高校,抖音、美团、B站、小红书、得物等70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拥有18万“永远年轻”的大学生、超过4万平均年龄28岁的互联网大厂工作者。
对于思维活跃、拥有诸多可能性的年轻人而言,在走出校园以后,如何将脑海中的创意成功转化落地,是一个现实且重要的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能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找到答案。“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是近年来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教授发起的以设计思维驱动大学创新转化的城市更新项目。“NICE 2035”意为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NICE”也意味着“美好生活”。
从名字上看,“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很“未来”,但实际上它也始终充满烟火气。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联——原型街在杨浦区四平路1028弄,这是一条200多米的狭长弄堂,位于鞍山五村与公交新村之间。
在1028弄西边的Punchline Café,店员正熟练地研磨咖啡豆,铺好咖啡粉,片刻间一杯醇厚浓郁的咖啡便端上桌。这家咖啡店位于一幢三层老楼的底楼。站在楼外仔细打量,会发现这里除了咖啡店,还是许多年轻人将他们的创意落地之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NICE COMMUNE好公社”(下文简称“好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