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人文气质浪漫而旖旎

作者: 周洁

“家门口”的人文气质浪漫而旖旎0

周六的傍晚,漫步在杨浦滨江渔人码头,优美动听的音乐从江岸边传来,循着美妙的声音找去,则有机会发现这里有一群身着汉服的专业音乐家,正在用笛子、古筝、二胡、中阮、笙等中华传统乐器进行现场演奏。更让人感到亲切的,是这里演奏的曲目十分用心,除了传统的经典的选段,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月亮代表我的心》《知否知否》等流行歌曲,可谓是雅俗共赏。

这场线下音乐会是杨浦区从2023年开始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举办的“且听江潮乐”杨浦艺趣文化生活节秋·音系列活动,通过小而精的定期音乐快闪演出,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碰撞交流,让市民在滨江漫步时享受音乐带来的片刻惬意。

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的线下音乐会还增加了讲演结合的表演形式,融入乐器深度介绍与音乐知识普及环节,如今“且听江潮乐”已经培养了一批铁粉,每周都如约而至,也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艺术。

“生活在杨浦,是一种幸福”,杨浦能让遗留的老厂房、仓库“蝶变”成为富有工业美学的创意园区、遗迹公园、博物馆;也能将港口吊车、轮船码头改造成凸显海派风貌的城市“网红打卡点”——在渔人码头聆听民族音乐盛宴;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体味“工业风”与“艺术感”的碰撞;在YOUNG剧场观赏戏剧经典;在大学路感受“二次元”潮流……五年来,文化的力量让曾经的“工业锈带”逐渐蜕变成为一条“文化秀带”,层出不穷的文化服务让市民们真正感受到“家门口”也有了远方的浪漫和旖旎,日新月异的生活让人每天都充满了新鲜感,也不由人觉得杨浦正变得越来越“YOUNG”。

文物保护利用的杨浦样本

2022年11月21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被送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古船转入考古和现场文物保护阶段。“长江口二号”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两年后,9月28日,对于古船的进一步考古发掘已经基本完成,未来这里将建成一座全新的博物馆,这也是上海博物馆继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后,正在规划建设的第三个馆——北馆。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东馆的定位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游客到东馆看完以后就能对中国的文明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人民广场馆的定位是中国看世界的窗口,将会有很多跟世界艺术相关的展览。而北馆将更加聚焦专业,定位是考古博物馆。

“家门口”的人文气质浪漫而旖旎1
世界技能博物馆(原永安栈房)。

项目初步选址杨树浦路640号上海船厂旧址内,场地内除了有目前考古大棚所在的1号船坞,还有船厂的2号船坞和毛麻仓库等历史建筑。

“家门口”的人文气质浪漫而旖旎2

杨浦滨江15.5公里区域内,涵盖了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通过改造历史建筑,重新为工业遗产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活态传承,这是杨浦多年来一贯的做法。

2023年11月6日,世界技能博物馆开馆。这是世界技能组织认可的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博物馆,馆内藏有来自39个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合作伙伴等提供的与技能相关的珍贵藏品2000余件,全方位展览展示世界技能发展史。而该馆的建筑前身,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遗址——永安栈房。

从栈房到博物馆,彰显了杨浦身体力行“五全工作法”。即全方面摸底,推动城市文脉有序传承;全要素保护,聚焦工业遗产价值内涵;全方位赋能,焕发历史建筑全新活力;全周期管理,探索保护利用机制创新;全民性参与,激活城市更新内生动力。

“家门口”的人文气质浪漫而旖旎3
杨树浦水厂内景。
“家门口”的人文气质浪漫而旖旎4
2.7公里杨电厂段遗迹池及卸煤机。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建于1883年的杨树浦水厂,在做水厂外的拦污网和防撞桩的同时,在顶上架设了一个535米长的木质栈桥;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火柴盒形建筑”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经过退台叠层的设计,变身立体大花园——绿之丘;昔日远东最大的肥皂公司上海制皂厂功能重塑,其生产辅助区成为“皂梦空间”;毛麻仓库、明华糖仓等经修缮后,先后承办20余项省部级展览……

事实上,通过保护性改造,妥善保护工业遗产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产整体性和功能完整性,让具有独特工业历史背景的杨浦在后工业时代继续保留传统的元素,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些理念也是让“上海杨浦‘生活秀带’”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的重要原因。

7月12日,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暨上海杨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工作研讨会在上海体育大学绿瓦大楼召开。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朱音奇告诉《新民周刊》,在这个会议上,杨浦区再次引领文物保护新风尚,率先发布了《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构建起上海杨浦文物保护“1+3+5”的工作格局。

其中,“1”为一条主线。杨浦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塑造激发活力、强化能力为核心的发展目标,以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推进文物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3”为三大体系,即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基础,构建精准保护标准化体系;以提升“1+N”政策体系效能为牵引,构建文物高水平活化利用体系;以建设文物主题游径为载体,构建“生活秀带”活力开放体系。

“5”为落实五张清单,包含规划保护清单、内涵挖掘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现代治理清单和活态传播清单。

保护传承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杨浦将新的发展理念融会贯通,将文物保护利用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中去考量,着力推进文物资源和工业遗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

1986年,英国铁桥峡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遗产中的首例工业遗产,对世界工业遗产的保护产生了深远的意义;2003年7月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提供了国际范围内对工业遗产的定义和保护准则。

而杨浦滨江历经30多年,从“工业锈带”转型成为“生活秀带”,为全球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体现中国智慧、国际对标、上海实践的杨浦样本。

“敦煌当代”的开馆,毫无疑问将成为杨浦区新的文化地标,而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杨浦区孕育了多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成为杨浦新“名片”

2024年11月,一座全新的专业美术馆“敦煌当代”在杨浦区落成开幕。主体建筑外观如被风吹皱的沙丘,或拱起的石窟,令人想起敦煌的自然景观。外立面以云锦流动的韵律节奏,既呼应敦煌壁画中的美学元素,也为简洁的建筑造型带来丰富的变化。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世界明珠,如今落地上海,在这个现世的世界枢纽中遥望敦煌,两者似乎千差万别却又千丝万缕——这也正是“敦煌当代”成立的契机与初衷。

记者了解到,“敦煌当代”将以敦煌为养料、灵感与动力,展开传统与当代、科技与艺术、中国与世界的多维度的对话,呈现人类丰富多元的思想成就。这也是首次将“敦煌”这一极具文化内涵的概念融入当代美术馆机构理念的大胆探索和全新尝试。它将在全球和多学科的视角下,以“艺术”为桥梁,实现世界、上海与敦煌的资源联动。

“敦煌当代”的开馆,毫无疑问将成为杨浦区新的文化地标,而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杨浦区孕育了多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一场“国歌嘹亮”升旗仪式活动、两场“为国而歌”戏剧思政展演与一堂《“为国而歌”系列大师课第五讲——为国而歌·伟大征程》先后在国歌广场、国歌展示馆主展厅和报告厅开展。

国歌展示馆位于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地——杨浦区荆州路上。它是全国首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主题的展示馆,2019年完成展陈提升以来,已经累计接待观众117万余人次。

场馆以“国歌从这里唱响”为主题,通过2000平方米五大乐章精品陈列、410件珍贵藏品,生动演绎了《义勇军进行曲》从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伟大历程以及国歌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国歌展示馆还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打造“为国而歌”AR体验厅,以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博物馆,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让红色场馆贴近群众,让国歌精神根植人心。

上海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新闻出版业的重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为近代以来的新闻出版事业积累下丰富的史料和记忆。2023年6月30日,国内首家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上海城市绵长文脉中一处新的文化坐标。

一年多来,这座地处杨浦滨江的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立足厚重的历史实物,借助多元呈现手段,持续“上新”优化公共服务,刷新了业内及大众对专业博物馆的定义与想象。

在杨浦,还有一处别具特色的场馆“笔墨宫坊”,它是上海首个拥有两项国家级非遗的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由曹素功、周虎臣两个中华老字号组成。

馆内“墨模宝库”内,陈列了近万副明清传承而来的墨锭模具;而在“笔墨文博区”,还有皇家笔墨、名家笔墨、红色笔墨等文物展示。镇馆之宝“最长的狼毫笔”和“最大的如意墨”则将非遗技艺的巅峰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非遗生产制作、手工制作,还能沉浸式感受笔墨文化“慢生活”,与非遗技艺“零距离”。

“家门口”的人文气质浪漫而旖旎5
国歌展示馆“为国而歌”戏剧思政社团招募活动。

群文活动让艺术走到“家门口”

文化是城市灵魂的生动展现,一处处文化地标落成后,杨浦区还进一步为其注入鲜活“灵魂”。

10月12日,来自英国的阿库·汉姆舞团全新力作《丛林之书·再构版》在曾经的杨浦大剧院如今的YOUNG剧场成功上演,也揭开了2024“秋是国际戏剧季”的大幕。

秋是国际戏剧季是杨浦区联合YOUNG剧场自2023年推出的国际化、高品质戏剧品牌,它以戏剧之名,以开放和拥抱世界与未来的姿态,呈现活力、前沿、多元的戏剧舞台作品。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张自雯跟《新民周刊》分享了“秋是”的含义,“因为立项之初选择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所以算是秋天的一个事件;秋是还可以理解为秋柿,象征着果实;它还有求是的谐音。此外,我们还希望它可以理解为‘秋天是……’这样的开放性命题,让大家有无限的遐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