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徐巧翠 熊维彬 孙佳祺 余华
摘要 [目的]研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为森林旅游格局优化和森林公园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福建省30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27个省级森林公园近似为点状要素后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基于GIS的相关分析功能,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等方法,研究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分布状态,整体呈“带状集中,点状分散,东部沿海集中,西部地区分散”的格局。影响福建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土地城市化率、公路通车里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森林公园的整体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核密度;缓冲区分析;影响因素;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 TU98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5-010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5.02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 Parks in Fujian Province
XU Qiao-cui, XIONG Wei-bin, SUN Jia-qi et al
(Ocean College,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parks 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orest tourism pattern and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forest parks. [Method]30 national forest parks and 127 provincial forest park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approximated as point elements and then marked on the map.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unction of G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 park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nearest neighbor index, unbalanced index, Gini coefficient, kernel density and buffer zone analysis.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s of Fujian Forest Park are in the state of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overall pattern is "zonal concentration, dot-like dispersion, eastern coastal concentration, western region dispersion" patter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nclude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iver are the natur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park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nd highway mileage a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Conclusion]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veral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ujian Forest Park.
Key words Forest park;Spatial distribution;Nuclear density;Buffer analysis;Influencing factors;Fujian Province
基金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J01479);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395004)。
作者简介 徐巧翠(1998—),女,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森林水文。*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森林资源与生态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06;修回日期 2021-07-24
在提倡回归自然与慢生活的理念下,森林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休息旅游放松身心的新风尚。十二五期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年增长率为15%左右[1],2016—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创造社会综合产值不断增长。由此可见,森林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森林公园是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基于森林资源依法设立的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景观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供人们游憩、观赏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2]。
产业发展的格局受制于空间格局,森林公园的布局对后续森林公园甚至森林旅游的发展规划、建设进度、收益和时空安排都有着重要影响[3]。当前国内对森林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公园的空间规划与设计[4]、功能分区[5]、空间可达性[6]等方面,有关空间分布特征和格局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这些研究对象偏重于微观尺度的具体某一公园,而忽视宏观的全国尺度、区域尺度研究或省域尺度对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和决策的指导作用[3]。笔者以福建省157个省级及以上森林公园为例,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计量功能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揭示福建省森林公园分布规律特征,以期为福建省森林旅游格局优化和森林公园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其地形特点是丘陵绵延,山地和丘陵占据了绝大多数地区,河谷与盆地穿插其中。由于其水热组合与地形的配合程度高,因此区域内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森林面积达到1 200万hm2,森林覆盖率为66.80%,且连续40年全国第一,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全国森林旅游大热的背景下,福建省的森林旅游产业也顺势而兴。近年来,福建省森林旅游游客接待量不断增长,旅游收入也不断增加,森林旅游在福建省旅游产业中的地位持续上升[7]。
1.2 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截至2019年底的福建省3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27个省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http:∥www.fjlgy.com/)、福建省内各地市林业局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公园网站(http:∥www.forestry.gov.cn)的相关资料。借助“百度拾取坐标系统”(http:∥aqsc.shmh.gov.cn /gis/getpoint.htm)将各森林公园的位置定为点状要素,并利用ArcGIS 10.2在福建省的矢量地图上进行点状要素的标注。该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福建省2019年统计年鉴和各地市2018年统计年鉴。
1.3 研究方法
通过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基尼系数等分析方法对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进行计算分析(表1)。最邻近指数可用于分析空间中大量呈不规则分布的点的状态[8],该研究运用最邻近指数可判断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基尼系数是地理学中可用于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9],不平衡指数主要表现为研究不同地理区域中的对象分布,用来分析森林公园分布的均衡程度[9];核密度分析可用于计算点要素在其周围领域的密度,判断森林公园分布的密度情况;规模度指数是指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森林公园数量,能直观反映森林公园数量在各设区市的规模差异[10]。
2 福建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 森林公园分布现状
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0处,省级森林公园127处,这些森林公园的数量在各地市内的分布不均等,在各地市内的分布状况也略有差异,具体分布数量及占比见表2。由表2可知,三明市和南平市的森林公园数量最多,占比最高,均达16.56%;厦门市的森林公园数量最少,占比最低,仅2.55%。各地市内森林公园的具体分布位置见图1。
2.2 最邻近指数法
借助Arc GIS 10.2中的最邻近距离功能测得福建省森林公园的实际最邻近距离为20.07 km,通过最邻近指数公式计算可得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4.59 km,从而得出最邻近指数R=0.027 8,不平衡指数S=0.26,基尼系数G ini=0.96。由于R<1且趋于0,说明福建省森林公园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集聚特征指向性,属于集聚型分布状态。
2.3 空间分布均衡度
通过最邻近指数的计算,可知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具有集聚特征,同时也表明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现象,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均衡度,运用不平衡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均衡度进行测算。根据公式计算可得不平衡指数S=026,表明福建省森林公园在各地市内分布不均衡。为了进一步探讨福建省森林公园在各地市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引入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可用于描述区域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其值为0~1,数值越趋于0表明分布越均衡,数值越趋于1表明分布越不均衡。通过公式计算可得G ini=0.96,C=0.04,表明福建省森林公园在各地市分布不均衡。
根据表2数据,将福建省各地市分布的森林公园数量从高到低排序后,以各地市为横坐标,以各地市占全省森林公园数量累计比重为纵坐标,得到洛伦兹曲线(图2)。从图2可以看出,曲线有轻微上凸的表现,表明福建省森林公园的分布均衡度较低。
2.4 核密度
为了直观反映各地市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状况,利用ArcGIS核密度功能将157处森林公园进行核密度分析,生成福建省森林公园核密度分析情况(图3)。整体来说,福建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呈“东密西疏”“带状集中,点状分散,东部沿海集中,西部地区分散”的格局,这进一步论证了福建省森林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和集聚型的特征。具体来说,最高密集的区域分布在莆田市与福州市的边界处,次级密集区在南平市与三明市,地市中森林公园密度最高为莆田市,密度最低为龙岩市。
2.5 区域差异性
由于福建省各地市的地理区位、经济条件、行政面积等条件不同,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状态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为进一步了解各地市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规模差异性,引入规模度指数[12]。通过各地市所拥有的森林公园数量与其所在地市的面积相比,计算各地市分布的森林公园的规模度指数,结果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