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作者: 孙绍棠

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0

摘要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5—2019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该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公路里程、农村用电量和村卫生室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对上游和中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下游有不利影响;公路里程对上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中游和下游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上游和下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影响,对中游有负向影响;村卫生室对上、中、下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 S-9;F3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5-018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5.04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UN Shao-t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y upgrad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5 to 2019,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highway mileage, rural power consumption and village clinics ca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overal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the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and has an adverse impact on the lower reaches;highway mileage will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upstream, but i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rural power consump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n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middle reaches;village clinic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作者简介 孙绍棠(1992—),男,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产业转型。

收稿日期 2021-10-06

从1994年开始,我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将农业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在2020年12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同时还强调了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产业脱贫,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在2021年9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财税支持政策的方案》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均超过了40%,同时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曹菲等[1]研究发现,产业融合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人民收入。同时还发现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有长期性,且对低收入人群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隋福民[2]认为“互联网+农业”的模式,仅改变了流通模式,并不能消除中间环节,只是将传统的中间商换成了电商,并不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只有“互联网+农业”模式才能做到去中间化。田娟娟等[3]根据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升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胡太平[4]从智慧农业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认为智慧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王会钧[5]认为黑龙江省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绿色发展将会是未来发展趋势,绿色金融支农则是黑龙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资金来源。张宁[6]运用灰色关联法实证分析了唐山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江艳军等[7]根据“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省份农业科技进步明显,但呈现出沿海到内陆梯度趋势,且对整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负向影响,对沿海5省有显著正向影响。刘妍等[8]根据我国201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产品出口对农业产业升级的影响。陈淑玲等[9]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角度总结了我国农村经济产业转型路径,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措施。杨学儒等[10]认为休闲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同时休闲农业还能够增加创业,促进产业升级。吴军[11]总结了产业升级和乡村治理的现状,认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会重塑乡村基层组织,改变了乡村治理模式。茹玉等[12]从全球的角度分析了湄潭县茶产业对农业产业升级的助推作用,总结相关经验和问题,并探讨可行性路径。黄英等[13]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明显,且对产业升级影响效果显著。霍雨佳[14]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小农户的转型升级,认为产业化、市场化能够提高小农户的竞争力和规模化。陈雪等[15]认为中国与日本文化和乡村发展现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日本1954以来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总结,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了中国和日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目标和问题,并给出了相对应的措施。薛国琴等[16]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探讨。胡云香等[17]运用结构熵权法和可拓学方法评价宁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宁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适用技术提供了参考。孙健等[18]认为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彻底消除贫困,促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他们运用PSM-DID模型分析了我国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了相对应的参考意见。王昕宇等[19]根据我国2002—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水平,并对其减贫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降低贫困发生率。赵周华等[20]以内蒙古2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全国,对于战略性区域的研究较少。笔者选取长江经济带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模型选择

2.1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该研究参考匡远配等[21]和干春晖等[22]的研究成果,选取泰尔指数测算产业合理性,用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具体公式如下:

TL=n i=1Y iYln(Y iL i/YL)(1)

式中,Y i和L i分别表示各行业生产总值和从业人数;Y iY表示产出结构;YL代表生产效率,其中以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作为农林牧渔从业人数的代理变量。其中,当TL=0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因此TL值越小,产业结构合理性越高。

(2)解释变量。参考李燕等[23-25]的指标体系,选取长江经济带2005—2019年面板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选取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农村水利设施发展的代理变量,选取公路里程代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用农村用电量代表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用村卫生室代表农村医疗建设水平。

(3)控制变量。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GDP和城镇化率作为控制变量。

2.2 数据来源

该研究数据均来源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统计年鉴(2006—2020)、《中国统计年鉴(2006—202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20)》和《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06—2020)》。

2.3 模型构建

为考察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该研究构建模型如下:

tl it=α 0+β 1explan it+β 2control it+μ it(2)

式中,tl it、explan it和control it分别表示第i省(市)第t年产业结构和相应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α 0、β 1和β 2表示随机参数,μ it表示随机扰动项。

3 实证结果分析

依照式(2),借助StataSE15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被解释变量tl代表产业结构的泰尔指数,当tl=0时,产业结构合理,tl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合理性越高。因此,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各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均为负,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从有效灌溉面积来看,有效灌溉面积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产业结构指数有负向影响,说明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会降低泰尔指数,提高长江经济带整体产业结构合理性。从区域来看,有效灌溉面积在0.01和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上游和中游产业结构指数有负向影响,说明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会降低产业结构指数,使得上游和中游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效灌溉面积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下游产业结构指数有正向作用,说明有效灌溉面积会提高下游产业结构指数,对下游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而农村地区水利灌溉设施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修缮的状态。近年来,我国在大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使得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修缮和改造,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和推广喷灌、湿灌、滴灌等高效灌溉方式,运用科学的管理,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而下游地区本身灌溉系统较为发达,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不足,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会产生冗余,进而降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