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大田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李广贤 周学标 朱其松 李景岭 袁守江 张洪瑞

摘要 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人工栽培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现阶段羊肚菌人工栽培规模不断增加,相应的栽培技术也不断发展,但羊肚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还有待于提升。从羊肚菌品种选择、大棚搭建、整地、播种、营养袋投放、生态条件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羊肚菌加工保存等方面对羊肚菌大田栽培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为羊肚菌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羊肚菌;田间种植;关键技术;栽培

中图分类号 S 6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8-004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8.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Key Techniques of Morchella spp. Field Cultivation

LI Guang-xian 1,2,ZHOU Xue-biao 1,ZHU Qi-song 1 et al (1.Institute of Wetland Agriculture and Ecology,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nan,Shandong  250100;2.Institute of Modern Agriculture on Yellow River Delta,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Dongying Shandong 257100)

Abstract Morchella spp.was  a kind of precious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with high artificial cultivation economic benefits and broad market prospect.At the present stage,the scale of Morchella spp.artificial cultivation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and the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re also constantly developing,but the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key techniques of Morchella spp.field cultivation from Morchella spp.variety selection,greenhouse construction,land preparation,planting,nutritional bag delivery,ecological condition control,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Morchella spp.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and so on,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technical promotion of large-scal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Morchella spp.

Key words Morchella spp.;Field planting;Key techniques;Cultivation

羊肚菌(Morchella spp.)又称羊雀菌、羊肚蘑、包谷菌、麻子菌、狼肚等,因其子实体外观形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是一种名贵食药用真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多种食药用价值 [1]。多年来,国内外一直探索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近期在人工商业化规模栽培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此我国掀起种植羊肚菌热潮。2018—2019年,我国羊肚菌栽培规模达8 000~9 333 hm 2,种植区域遍布我国新疆、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浙江、湖北、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 [2],已成为我国食用菌最畅销的栽培品种之一。

我国羊肚菌栽培以开放式大田无基质栽培为主,栽培季节多采用秋冬(10—12月)播种、冬春(2—4 月)出菇模式,栽培流程基本类似,主要包括地块选择、大棚搭建、整地、作畦、播种、覆土、覆膜、放置营养袋、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环节 [3-5]。从栽培环节来看,管理相对简单,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加上羊肚菌生长易受周围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若无及时有效的环境调控措施,很容易导致羊肚菌栽培失败。目前我国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参差不齐,栽培方法多样,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羊肚菌栽培技术,加上食用菌行业外人员盲目加入羊肚菌栽培队伍,生搬硬套某些人或某一地区羊肚菌种植技术,并未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精准施策,也常导致羊肚菌栽培失败 [3-4,6]。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或跟踪羊肚菌生产实践,从羊肚菌品种选择、大棚搭建、整地、播种、营养袋投放、生态条件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保存等方面,对羊肚菌大田栽培关键技术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菌农提高羊肚菌栽培技术水平,减轻羊肚菌种植风险,为羊肚菌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1 羊肚菌品种的选择

我国大田种植的羊肚菌品种以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 M.Kuo,O’Donnell & T.J.Volk)和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 M.Kuo)为主,这2种羊肚菌均具有农艺性状稳定、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能好等特点 [2]。从适应性方面来看,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在我国南方冬春温湿地区均可种植,但由于六妹羊肚菌对细菌和真菌病害抵抗能力稍弱,耐贮运性也不及梯棱羊肚菌,综合风险和经济效益,建议南方低海拔温湿地区以选择梯棱品种为主,而对于冬春温度较低的高原和我国北方则最好选择耐寒性较强的六妹品种 [7-10]。目前通过审定且推广应用的川羊肚菌1号和川羊肚菌5号均属于梯棱羊肚菌品种,而川羊肚菌6号属于六妹羊肚菌品种 [11-12]。

2 大棚搭建

人工栽培羊肚菌需要严格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因此需要搭建设施大棚来调控羊肚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羊肚菌人工栽培设施大体上可分为遮阴网大棚和遮阴保温大棚2种 [3-4,13]。考虑到羊肚菌栽培常与其他作物轮作,为拆建方便和节约成本,羊肚菌栽培大棚一般采用简易遮阳网大棚 [14]。根据大棚高低,简易遮阳网大棚可分为矮棚、中棚和高棚 3 类 [13-15],其中矮棚、中棚应用居多。矮棚和中棚可随建随拆,是羊肚菌与作物轮作的临时设施,可在羊肚菌播种后搭建。矮棚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羊肚菌栽培之初所采用的,棚高0.75 m,宽1.00 m,长度随地块而变 [9]。矮棚便于冬季覆盖薄膜保温,但因通风和降温效果差,不适合羊肚菌大面积栽培种植。中棚要求在地势平坦的区域搭建,棚高约 2 m,便于人员入棚对羊肚菌进行操作管理,多为较大面积羊肚菌栽培所采用。中棚有平棚和拱棚2种,以平棚居多。常用竹骨架平棚要求竹竿离地高度 1.8~2.0 m,竹竿间距 3~4 m。竹竿顶端钻孔,用托膜线把横纵的竹竿连接成一个整体,最外侧的竹竿用地桩固定,之后铺设遮阳网。竹骨架拱棚一般长30 m,宽5~8 m,搭建此类拱棚要求备用3 750 根竹子,竹子要求粗细度、长度一致,竹子直径3 cm左右,长度 5~6 m;2根竹子一端插入地下,另一端对接用铁丝扎接对应的2根形成拱形,骨架之间间距1 m,棚高2.2~2.5 m,棚顶固定,间隔 3 m左右用撑杆支撑。以钢管为支架材料的拱棚搭建,要求钢管长8 m弯成门形,每隔2.5 m插一个作为拱棚的骨架,棚宽5.6 m(羊肚菌可开沟栽植4畦)。中型竹骨架和钢管骨架拱棚均可加盖白膜保温,白膜宽度比遮阳网少2.0~2.5 m ,盖膜后膜两边距地面高度1.0~1.2 m。

羊肚菌是喜阴菌种,但出菇期需散射光,即七分阴三分阳,因此遮阴大棚用遮阳网要求4~6针类型,遮光率为85%~90%,一般紫外线较强的地方用6针的遮阳网。

3 整地

羊肚菌大田栽培需选择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田块。羊肚菌为好氧性真菌,其人工种植田要求土质疏松。疏松土壤采用秸秆还田、多次翻耕、晒田等农艺措施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另外,羊肚菌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生长,人工栽培羊肚菌需要用生石灰来调节土壤pH至6.5~7.5 [16-17]。

现阶段羊肚菌田间种植一般采用播种前开厢起垄模式,开厢起垄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另一方面,开厢利于排水,避免羊肚菌生长期因意外水多而受灾;另外,开厢便于人工播种、盖膜、摆放营养袋、采收等田间操作。一般在羊肚菌播种前3~5 d 进行开厢起垄,厢面宽70~80 cm,沟深20~30 cm,沟宽20~30 cm。

4 播种

我国羊肚菌栽培季节多采用秋冬播种,播种季节主要集中在10—12月 [3-5,9-11],播种具体时间应依据当地气温而定。羊肚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 18~20 ℃ [18]。因此,当秋冬最高气温低于22 ℃,地温稳定在10~20 ℃时可撒播菌种 [19]。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与播种时间关系密切,播种过早,羊肚菌菌丝在土壤中生长时间过长,菌丝易老化,且易感染杂菌,翌年出菇期还易遭受低温危害;播种太迟,因温度过低,菌丝生长缓慢,出菇时菌丝发育不成熟,造成羊肚菌产量低,且出菇期菇蕾易受高温危害引起减产或绝收,故应严格控制播种时间。

播种前先浇透水,当土壤湿度60%~70%(土壤含水量20%~28%)时(以手捏成团不散不粘手为标准)即可播种。播种时先用消毒液(84消毒液、0.3% 的高锰酸钾溶液、75% 乙醇、新洁尔灭等)将播种工具(盆、桶、勺子、手套等)消毒 2 遍,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待用。菌种瓶外沿用消毒液消毒过的毛巾擦干净,再将菌种挖出在已消毒过的盆内揉碎,用大容器分装后均匀地撒在厢面上。羊肚菌播种方式分为沟播和撒播,沟播和撒播都需播种后用细土覆盖,覆土厚度不超过3 cm。羊肚菌菌种用种量标准为6 000袋/hm 2(2 250~2 625 kg/hm 2),也可根据菌种长势灵活调整。

播种后立即进行覆黑膜(便于遮光、保温、保湿、避雨、抑制杂草等),将事先准备并提前打孔的地膜直接覆盖到厢面(若是银-黑双色地膜,银面朝外),厢两端头的膜用土壤压实,周边的膜用大土块以1  m的间距压紧,厢面上零星压放少量土块以防膜被风吹走。

5 营养袋投放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生长不同,其营养需要通过肥沃土壤提供和二次投放营养袋补供 [3]。播种后7~15 d,待菌丝长满畦面,形成“菌霜”,此时应及时投放营养袋,给菌丝补充营养。营养袋放置时间要适当,太早太迟均不利于羊肚菌生产。放置过早,因菌丝生长不充分,其菌丝还未完全生长到地面,因营养包里的营养暂时过剩为其他杂菌生长提供了条件,造成杂菌污染;放置太迟,会造成羊肚菌菌丝生长所需营养供应不足,菌丝提前老化 [19]。投放营养袋时应稍用力压实,使划口处紧贴地面,为防止杂菌侵染,划口不可暴露于外面 [20];营养袋摆放应分散错落,若为标准厢面,每厢摆2排,间隔0.5 m(以袋为中心,25 cm为半径的圆面积为标准量),以梅花状摆放。营养袋的用量为22 500~27 000袋/hm 2(营养袋每袋重0.5~0.7 kg),个别品种和土质需要营养袋30 000~36 000袋/hm 2。营养袋放置45 d左右,若营养物质已被羊肚菌菌丝耗尽,应及时移走营养袋,进行催菇;如种植面积较大,从经济效益来看,移走营养袋投入成本高于增加产值,可省略此步骤;当外源营养袋发生污染时,必须撤袋 [16]。

6 生态条件的调控

羊肚菌对土壤pH、温度、水分、光照、氧气等外界环境敏感,合理调控这些环境因子是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