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视角下乡村旅游空间重构机制研究
作者: 龙旭 徐菊芬
摘要 乡村地区通过旅游发展重新激活了内生发展动力,乡村旅游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进行要素重构。以南京市江宁区苏家文创小镇、黄龙岘、观音殿、龙乡·双范4个乡村旅游村庄为例,对村庄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乡建背后的资本运作逻辑、乡村空间要素重构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填补乡村地区的产业空白,扩大乡村内部的就业结构;资本通过市场化的生产方式为乡村带来新的造血功能,但资本介入后空间治理的权属问题较大。最后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应持有开放性的视角看待资本下沉,要提高基层建设水平、改善治理方式、协调资本和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
关键词 乡村旅游;空间重构;治理主体;资本运营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0-011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0.026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roduction—Taking 4 Villages in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as an Example
LONG Xu, XU Ju-fen
(Jinling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8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l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alliance has reactivated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mentum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and has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to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tial production, this study selects four typical rural tourism spots: Sujia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wn, Huanglongxian, Guanyin Temple, and Longxiang·Shuangfan in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Research on the capital operation logic behind rural construc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patial elem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governance bodies after capital settled.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capital sinking and government assistance. The government uses investment promotion to fill the industrial gaps in rural areas and exp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within the rural areas;capital brings to the rural areas through market-oriented production methods. With the new hematopoietic function, the value of rural land has doubled. The mode of government-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has realized spatial capitalization, but the involvement of capital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wnership of the village aborigines have continued to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in spatial governance.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although rural tourism has entered a stage of stabilization, the ownership of space governance needs to be resolved at this stage.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quires further study and exploration to fundamentally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tourism;Spatial reconstruction;Governance body;Capital operation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2205)。
作者简介 龙旭(1999—),男,贵州遵义人,从事城乡规划专业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13
乡村旅游开发成为市场资本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之一,市场资本的“逐利性”开始促进乡村空间多要素进行重构。乡村空间治理主体由村民自主转变为“政府-资本-村委会-村民”多主体的模式,以外来企业为主的市场资本开始对乡村社会、土地功能、景观形态等要素转型升级,从而顺应市场化的发展。
江宁区乡村旅游经过“散点打造-以点穿线-组团式布局”3个阶段的打造,呈现出多主体的开发模式[1-2]。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运用多种手段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类型,乡村开发呈现了以市场资本主导、政府主导、村民主导、国企资本主导等多主体现状。
1 不同开发模式背后的资本运营逻辑
乡村旅游背景下城市资本回流已然推动了乡村活力重生,农村人口的回流、资本下乡在新一轮的乡村振兴下已然培育出乡村的自主性[3],乡村产业在这种新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中随得飞速发展,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急剧下降,取之而来的是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农业+旅游”的一三产业融合,在农村地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乡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空间重构的步伐也随之而来,不同地区通过相同的媒介因素,基础条件的提升,政策放宽、人才回流、旅游需求、扩大就业、资本下乡等动力结构的驱动[4],正在促使乡村空间、经济、社会的重构。
1.1 市场资本驱动:苏家文创小镇
苏家小镇是长三角打造的第一个特色文创小镇。资本入驻前期,当地政府已经完成了30多户居民的搬迁工作,由政府引导搬到附近的“复建房”,同时保留了当地居民的农民身份[5]。解决了搬迁工作后,秣陵街道直接和乡伴公司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在20年内拥有村庄整体的经营管理权限。苏家小镇的后期运营主要由乡伴公司旗下民宿集团原舍来运营,同时对外招商,引入一批个体经营户,直接与乡伴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有权对租赁房屋进行整体改造设计,对外开放运营。
由乡伴公司着手打造的苏家文创小镇,完美契合了“资本下乡”的经营运作模式,小镇内部通过公司自营、对外招商的资本手段进行乡村旅游的建设,打造出适宜当地的丰富业态,既适应了市场化的发展,也符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6]。在这类由市场资本驱动下的乡村中,当地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空间要素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原住民整体搬迁开始,村庄内部的社会空间达到了颠覆性的重构,原来的邻里关系被完全打破,后期入驻的企业家基本都是外来居民;在旅游市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第三产业业态开始出现,当地的产业结构由一产主导变成了后期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原本的自然风貌通过资本手段的改造,形成了后期的“人工+自然”双重景观空间。
1.2 国资企业引导:龙乡·双范
龙乡·双范是江宁区旅游产业集团投入建设的精品民宿群。在建设过程中,国资主导先试先行,集团除了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项目经营,还通过引导民营企业、电商平台、创客队伍等主体,参与村庄的投资、建设和运营[7]。先后引进了大缘文化、莺舍等民宿餐饮品牌,国学馆、陶笛馆等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引入社会资本5 000万元左右,进一步丰富了龙乡·双范精品民宿村的旅游业态。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吸引统战、政协资源等下乡,打造了区级民主党派之家、政协商量书房等,在乡村振兴中注入“同心江宁”主题元素。
1.3 政府专项资金的独立运作:观音殿
2017年,秣陵街道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计划政策下利用专项资金打造一个“新”的观音殿村。建设前期,街道通过对村庄整体的环境进行更新布置。村居外立面更新、屋顶翻修;改造污水管网、下水道等,先行营造外部人居环境和乡村自然风貌,同时与观音殿原住民签订为期10年的合约,租下了村庄的整体使用权。后期政府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管理部门对观音殿的运营进行招商引资,致力于打造以非遗文化为主的文创产业平台以及特色文化品牌。先后引入星空宿泡泡屋、台湾薰衣草森林等企业。同时,政府致力于为当地原住民解决贫困、就业等问题,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平台,免收房租等相关费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就业困难。
1.4 政府前期投入到后期村民主导:黄龙岘
2012年,南京江宁美丽乡村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南京市江宁区江宁镇村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南京黄龙岘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管理黄龙岘的景区经营业务。公司成立后,主要负责对景区进行前期开发和后期维护,店铺的运营交由当地居民和部分外来经商者进行。
黄龙岘开发公司成立以来,与村集体的互动关系较为复杂,并没有像苏家小镇这类村庄那样直接交由外来资本运营管理,在建设方面不会与黄龙岘自治主体(村民)产生联系,而是通过子公司进行运营和后期维护等方面的对接[8],这样既避免了未来在建设维护方面与当地村民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又保证了当地的村民和村委会在村庄运营过程中的自主权,得以维持村民的身份,在当地以第一主角进行业态植入。
2 多主体介入下的空间要素重构过程梳理
享利·列斐伏尔等[9]在空间生产理论中提出三元辩证法,空间三元辩证法即空间表征、空间实践、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即政治维度的体现,通过政府官员、规划师、银行家等资本决策者设计或策划的空间,重在主体的参与,空间实践即空间生产的实践者构建空间表征中所设想出来的物质空间,对社会的构建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表征空间即物质空间,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方式,是不同主体在空间中生产出来的要素[10]。该研究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讨论乡村旅游空间的要素“再生产”过程,以往的传统空间秩序被打破,空间资本化趋势日趋明显。
2.1 资本介入发生空间秩序重组
传统的“三生空间”在旅游驱动下形成相互融合的复合型空间类型。一般情况下,传统的乡村空间主要分为3大类——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也就是“三生空间”。生活空间囊括了满足村民的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医院、广场等;生产空间主要包含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地、旅游产业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等;生态空间指村界内的自然环境,有林地、荒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用地。市场资本介入后,乡村经济和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三生空间边界逐渐模糊,出现复合型空间[11]:①生产、生活复合型空间。工业生产向农村转移,电子商务的推动开始促进居民居住区内发展小型工业生产基地和以原有住宅衍生发展出来的旅游餐饮、民宿、购物等经营性用地。②生态、生产复合型空间。乡村旅游发展吸引大量游客进入乡村,自然观光、健康养生等生态经济的推动下生态空间和消费产品开始结合。③生活-生态-生产复合型空间。传统的一产主导逐渐被取代,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