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探究——以广西为例
作者: 王冬丽摘要 乡村振兴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乡村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关注,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胜利,而后脱贫时代如何使得乡村贫困不再次发生,并向乡村振兴迈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发展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乡村旅游这一“造血”式途径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问题,即在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理清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向全域旅游发展,通过“绿色+”丰富旅游资源、“旅游+”设施配套齐全、“电商+”产业高度关联、“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关键词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2-012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3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Logic and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Guangxi as an Example
WANG Dong-li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rural tourism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unique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of the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also provide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rural issues have been attracting national attentio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has won victories, and then how to make rural poverty not recur in the er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ove towa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n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rural tourism, which is a “hematopoietic” approach, contribut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Guangxi ethnic minority area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at is, the dynamic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practical logic of rural tourism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po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rural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ourism, and realize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Guangxi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green +” enriching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 complete facilities, “e-commerce +” industry highly correlated, and “tal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Border ethnic areas;Rural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站在全局规划的角度将其作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写进了党章,而在接下来的2018年中央颁发的一号文件中将其战略进行了更为微观层面的解读,可见其地位之重。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元年,国家对“三农”领域相关的扶持只增不减。在我国的“发展矛盾”体现在城市与农村地区,也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指的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我国拥有多个民族,民族地区区域面积占据大半疆土,它既有我国农村地区的一般性问题,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民族地区的农村予以一定的关注。一直以来,民族地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如何对其进行振兴与可持续性发展并筑牢其共同体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然的,这不但关系振兴战略的推动,同时关乎西南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及该地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同的民族地区特色及发展不一,但其相同之处在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处偏僻等,也正因为这样,部分生态、资源、文化等保留较为完整而纯粹,自然、人文等资源都比较丰厚,地方文化也自有特色,有较大的吸引力。开展农村旅游从而为乡村实现振兴起到助推作用,在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的产业升级及增加该地区农民的收入等方面产生有利影响,这是发展本地区的内生动力源,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切口。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结果来看,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而民族区域农村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有待改进,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相对于较为熟知的几个中西部民族地区省份,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较多且具有不同于中西部的民族特色。因此,在该背景下进一步探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布,各地的乡村旅游实践层出不穷,学者们也将其作为关注焦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目前是农村旅游探究的新发展阶段,从最初的研究探索到研究深化再到现在的新发展阶段,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热度直增,乡村旅游在资金、用地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其实践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随着乡村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由“乡土中国”向“美丽乡村”迈进,因而其实践逻辑和路径须重新调适[2]。通过探讨相关的乡村旅游研究可知,目前的研究热点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连,“三农”问题作为重点问题,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备受关注。而与此相关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问题[3-4],农旅结合发展模式[5],通过乡村旅游使得扶贫与乡村振兴相衔接[6-8],乡村文化融进乡村旅游[9],对传统村落进行维护[10]等方面,这些为研究提供思路,但研究大都基于一般的农村地区,当然其中也有少量文献研究民族地区,徐燕飞等[11]对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法治困境进行了分析研究,郭景福等[12]从其制度与路径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分析,朱珈莹等[13]认为生态旅游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及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而在这其中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二者的互动关系研究较少,海笑等[14]运用“两山理论”及RMP昂普分析法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的特征,对安宁河流域进行了分析。孔瑞等[15]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现实和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进行了对比,需要发挥民族精英的作用。西南民族区域因其历史、自然条件等方面影响,在实施其战略时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而如何将其民族区域的独特点转化为助推力值得深究。因此该研究以此为背景和切入点,聚焦广西民族区域农村旅游发展,通过对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与问题分析、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探索,探讨广西农村旅游升级的实现途径,为其余民族区域农村旅游的发展起到示范效应。
1 现实起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与问题
2017年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曾说过广西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而如今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广西又迈进了乡村振兴方向,为了助力二者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应全面推动广西地区农村旅游向高质量迈进。脱贫攻坚时期取得的结果表明,广西推行农村旅游的发展具备较大的优势,例如资源、民族文化、政策支持等。但也会面临着一些问题,部分制约因素阻碍其发展,例如环境因素、地形因素、缺乏专业人才等制约。而这些是进行乡村旅游升级布局的必然前提。
1.1 动力因素
1.1.1 政策优势。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红利是显著且直接的。首先国家在制定战略时,民族区域的发展被重点关注并得到了重要支持。据相关统计,“十三五”期间,国家累计向8个民族地区转移支付3 800亿元以上,均衡性转移支付20 000亿元以上,这些强力支持了民族区域的发展[16],而在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关注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国家素来注重边境民族区域的稳定及发展,在2009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17],进一步表明了对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广西作为沿线民族区,为其带来了机遇。在省份结对帮扶中,广东结对帮扶广西33个原国定贫困县关系调整优化,取得了有效进展。近年来在中央的多项政策惠及广西的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广西地区的发展,在2021年对广西的考察中习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等[18]。最后,广西是民族自治区,在该区域享有规定的民族自治权,可在规则范围中给予相应的奖补资金及优惠政策。
1.1.2 资源优势。
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广西民族区域内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较为独特。广西地理位置优越,也是我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气候适宜,植被丰富,风景环境优美,冬季较短适宜旅游时间长,这也是广西民族区域来进行发展旅游的优势。而在自然风貌上也十分丰富,拥有喀斯特地貌区、丹霞地貌区、银滩、金滩、火山岛等。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有色金属重点产区之一,矿种占全国的45.8%,广西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还有风能等新能源。该区域的人均资源拥有量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地区,在技术、交通、资金等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广西乡村旅游的优势尽显,特别是特色农业及自然风光对人们的吸引力,这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发展生态的、有机的农业,农旅结合,加之民族特色中药结合,以此来发挥养老、养心等特色,例如作为“长寿之乡”的广西巴马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然而在广西还有许多类似的甚至自然风光更好的农村地区还有待发展,在资金、交通等条件具备时,各地农村旅游振兴则指日可待。
1.1.3 文化优势。
在我国目前已进入的新时期,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旅游作为一个载体,在文化自信及传承中拥有自我优势,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区域经济的滞后性,急需寻求新的途径,而将其民族文化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不失为一种优质选择。广西属于民族地区,有12个世居民族,据统计在该区有58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在该区域分布较为遍及,每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及文化特征,而其中的许多文化被写入了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中就有广西宜州的刘三姐歌谣、广西田阳的布洛陀、广西柳州的侗族大歌、广西那坡的那坡壮族民歌、广西桂剧、壮剧、采茶戏、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瑶族盘王节、京族哈节、壮族蚂蛁另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等[19],而在后续公布的其他批次中更多的广西民族文化被挖掘列入,例如广西“三月三”歌圩节,从2014年起自治区政府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在节庆时举行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等,可见其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地方的乡村文化也非常浓重,这有较大的吸引力。相对于其他地区,民族区域的原生态文化相对保存较好,传统文化更为浓重,加之天然景观更独特,例如广西乐业的天坑群、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河池三门海等,及不同的民族村寨特色,这些都为农村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