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裴宝磊 陈辉 吴欣欣 周志凯 董频 陈伯清

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实践与思考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农林毕业生是高校承担的重要课题。首先根据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涵和任务部署,分析了新时代实用技能型农林毕业生所应具备的思想和技能素质;然后以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探讨了新时期农林教学改革的部分方向和内容。该研究为实用技能型农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土壤肥料学

中图分类号 S-01;G 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2-026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Practical Skills Typ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of  Soil & Fertilizer Science Course Teaching

PEI Bao-lei, CHEN Hui,WU Xin-xin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colleges to educat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graduates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tas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deological and technical qualities of practical skill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graduates in the new era.Secondly,taking the course teaching of Soil & Fertilizer Scie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some directions and content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eaching reform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eaching reform of practical skills type to assist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Education;Soil & Fertilizer Science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保障,凝聚力量并投身乡村振兴是全社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1-2]。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要求,系统细致地进行教改实践,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三农从业者是目前高校的重要任务[3-4]。笔者以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为新时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林大学生的时代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

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5-9]。其中,高校农林专业毕业生是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素质和技能水平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农林大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情系乡村,能领悟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林专业大学生只有深刻领悟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才能明确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牢固树立起投身乡村工作的理想和信念,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汗水。

首先,农林专业大学生需要全面领悟乡村振兴在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重点理解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其次,农林专业大学生要明确乡村振兴的已有基础和机遇,并认识到其薄弱环节和挑战。准确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的形势和趋势,才能更加主动学习知识、练就本领,才能胜任前瞻性、挑战性的任务。最后,农林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学农,更要知农、爱农。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者共同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才能彻底激发出个人潜能,并升华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生产实际问题。

1.2 身怀技能,可实施乡村振兴的相关任务

乡村振兴相关指导文件中提出了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同时部署了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如通过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举措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通过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措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完成乡村振兴的各项具体任务不仅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也要身怀现代农业所需的各项实用技能。农林高校毕业生只有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承担好乡村建设中各项具体工作任务,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大放异彩。

1.3 终身学习,能和乡村建设共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中指出,乡村振兴的实现是分阶段、分步骤的,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乡村振兴的模式和经验。因此,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是动态的、发展的和多样的,因此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农林高校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和过程,能够认识到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必要性,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能够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跟踪农学、园艺、植保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前沿,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知识和技术不断提升的要求。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林专业课程教改的思考与实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农林大学生,农林专业课程教改需要进行系统细致的教学改革。土壤肥料学是一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要的教改课程。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载体,是最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料;肥料为作物提供营养,是作物的“粮食”,对农业产量、耕地质量、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淮阴工学院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实用技能型),以淮阴工学院土壤肥料学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实用技能型农林专业课程教改。

2.1 立德树人,塑造农林学生爱农业、爱农村的品格

在农林教学过程中,“因何而学”是师生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根基和出发点。只有使学生真正领悟国家和时代的需求、所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神圣使命感、坚定学农爱农的决心、激发学习的无穷动力和乐趣。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农林学生塑造爱农业、爱农村的优良品格。

土壤肥料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类型丰富、内容厚重、特点鲜明,如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合理展现,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土肥专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能激发起学生对专业、事业和家国的热爱,夯实为社会和时代奋斗的信念。土壤肥料学中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根植于土地的对家国的热爱。家乡的土地总是能唤起人民内心深层的热爱和怀念,故土地承载着人们对家乡淳朴、真挚、美好和终生的情感。“故土难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众多文化作品描绘着人民对家乡土地独特的情感。土壤肥料学课程中,在学习土壤的分类与分布、有机质、结构性等内容时,结合学生家乡土壤进行讨论和讲解;在学习土壤的退化与保护相关内容时同样结合学生家乡土壤的变换及保护状况进行讨论和讲解。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在深化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唤起内心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保护的使命感。

(2)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的国家安全观念。“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是国家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近年来伴随着新冠疫情蔓延、贸易摩擦、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粮食对国家安全的特殊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利用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以上的人口,该农业奇迹的创造和土肥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建立相对完善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包括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仅化学类肥料对全球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就达50%~60%[10]。中国粮食增产也与肥料施用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化学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高达56.81%[11]。因此,土壤和肥料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在土壤肥料学教学中,农田土壤管理、土壤退化、矿质肥料、有机肥料等章节的内容均蕴含着粮食生产和国家安全的思政内容。思政内容的展现及其与当代安全主题的结合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重要意义,激发起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的神圣责任感。

(3)基于新型肥料和科学施肥的美丽中国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概念。目前,土壤污染和退化、不合理施肥等在部分地区增加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保压力。农业投入品(地膜、农药、化肥等)在土地中的残留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不按肥料的科学施用原则(合适的肥料种类、合适的施用方法、合适的施用量等)施肥造成肥料利用率低,部分成分直接(或转变后)向水体和空气转移,因此开发应用新型绿色肥料产品,科学合理施肥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杂草等材料都可通过“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养分的循环利用。在土壤肥料学教学中,土壤的污染与保护中结合科学耕作制度、有机肥内容结合堆肥及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新型肥料和科学施肥中突出肥料利用率和低污染率,引导学生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视野中理解和运用土肥知识及技术。

此外,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内容中,还有很多其他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内容见图1。

2.2 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契合乡村振兴实际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多项与土壤肥料相关的具体性任务,包括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等。在土壤肥料学教学中,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具体任务,统筹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农林知识储备水平,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练就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本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