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作者: 田涛
摘要 松滋市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农机使用、推动农机深度关联农业生产,全市农机拥有量和农田机耕率都有了大幅提高,农业发展中农机贡献率不断攀升。但是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农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通过分析松滋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度剖析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乡村振兴;建议;松滋市
中图分类号 F 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7-025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7.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Songzi City
TIAN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rough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promoting the deep cor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ownership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the rate of farmland mechanization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Songzi City,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rising.But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opularization,the contradiction of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s gradually expose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ongzi City,deep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Rural vitalization; Advice;Songzi City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开启了我国“三农”工作新征程,也给新时代农机工作明确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农业机械化深度关联农业生产手段改进、生产方式变革、新型主体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手段,又是乡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载体[1]。基于此,笔者于近期采取入户走访、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集中座谈等形式,深入松滋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大户、农机经销商及农机合作社进行专题调研,查找现代农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分析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成因,努力探索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1 松滋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松滋市地处鄂西南,位于江汉平原与武陵山余脉的交汇地带,境内山区、丘陵、平原、湖泊兼而有之,整体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全市土地总面积2 235 km 耕地面积5.96万hm 户籍人口65万,农村人口35万,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为主。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战略,持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重点、抓关键、克难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速快,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三提升”。一方面,农机装备数量与水平进一步提升。2020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1.98万kW(表1),大中型农机拥有量达到8 25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521台,中型拖拉机2 610台,联合收割机2 437台,插秧机575台,播种机械2 002台,粮食烘干设施105台),农业机械原值12.3亿元(表2)。另一方面,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农田机械耕整率达到75.25%,水稻、小麦、油菜基本实现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插秧2.481万hm 小麦、油菜、玉米机播面积分别达到1.085万、0.450万、0.387万hm2;飞防植保作业面积近0.667万hm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3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3.9%;一般农机事故发生率控制在0.1%以内。
2 松滋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2.1 农机装备结构不优
当前,松滋市农机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粗放型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机装备呈现“五多五少”格局: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用于大宗农作物的机具多,用于多种经济作物的机具少;低性能、高能耗的传统机具多,高性能、低能耗的新式机具少;中小型传统机具多,大型先进环保机具少;用于耕种收的机具多,精深加工的机具少。农机装备仍停留在“有机能用”的发展阶段,尚未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根本转变[2]。
2.2 农机推广基础薄弱
一是机构建设存在“短板”。县级层面的农机推广机构之前为单独设立的农机管理局,现在为县级农业农村局的一个股室,人员严重短缺,服务手段缺乏,工作经费较少。乡镇一级机构经2006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实行“以钱养事”机制,新建服务岗位27个,农机管理站被全面撤销,全市所有乡镇中,几乎均无单独农机管理办公场所。二是队伍力量存在“短板”。多数乡镇只有1名农机推广员,平均每人需服务农田2 200 hm2、管理机具397台(套),职能发挥难度大。三是农机安全监理、检测设备存在“短板”。由于缺乏专业的监理检测设备,农机监理和检测工作手段落后,多处于“眼看、手搬、脚踩”阶段,准确性、安全性无保障。
2.3 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全
全市现有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65家,社员1 200余人,但按照标准化农机合作社要求,除沙溪坪、鑫盛、豹子岭、荣华、富民、禾田等9家农机合作社外,其他多属挂名松散型组织,标准不高且没有真正参与分工合作,兼具生产、服务、经营的标准化农机合作社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合作社存在规模小、机具少、服务面窄、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合作社社员也多以农民为主体,缺乏专业技术力量支撑,社会化服务能力弱。
2.4 农机利用效率不高
根据数值测算,松滋市农机平均动力已达19.8 kW/hm 动力已基本饱和,但受种植习惯、种植模式、基础条件、组织化程度、农机手素质、机具维修能力等因素影响,全市农机普遍存在动力过剩、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3]。大多数机具闲置时间较长,大型拖拉机年使用时间不到450 h,使用年限不到8年;联合收割机年使用时间不到280 h,使用年限不到4年。单机效益低下,既影响农民购机积极性,又阻碍先进高端农机装备引进,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3 制约松滋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因
3.1 农机投入保障不足
市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公共投入不够,人员经费没有保障到位,农机一线人员待遇偏低,尤其是乡镇“以钱养事”服务人员,剔除养老、医疗保险外,每月劳务报酬仅1 666元。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无预算,购置补贴工作经费每年仅15万元,与实际工作量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合作社发展、国家级“平安农机”创建的专项资金,特色机具、薄弱环节机具叠加补贴等也尚未列支出台。
3.2 农机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农机“行路难”。自2013年以来,松滋市共新建机耕道1 930.85 km,改(扩)建机耕道1 409.85 km。但由于机耕道建设标准不高,管护力度不强,路面情况每况愈下,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转移困难,优势得不到发挥,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二是农机“看病难”。随着农机保有量的增长,农机具保养和维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目前,专业维修网点多集中在中心城区,乡镇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短板凸显,特别是村一级维修点基本为零,严重影响了农机具使用寿命和作业效率[4]。三是农机“住房难”。由于建设资金及征地审批难等问题,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库棚建设较少,农机合作社的机具大部分是露天存放,日晒雨淋导致机具自然损毁较大,性能减弱,安全隐患增加。
3.3 农机人才严重匮乏
一是农机科技人才断档。近年来,农机科技技术力量呈逐年缩趋势,人员只出不进,新生力量难以补充,农机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知识水平低下、年龄层次失衡等现象。截至目前,全市农机系统在编在岗人员中,仅有初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高级职称1人(已退休)。二是农机维修、农机操作专业入才缺乏。维修操作从业人员均为“50、60”人员,文化水平低,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三是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素质不高。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或合伙人普遍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只注重作业生产,轻视管理服务,“单打独斗”现象普遍。全市范围内真正能掌握农机作业、服务、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少之又少。
3.4 土地集约化程度低下
松滋市土地流转现状欠佳,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分散经营,“巴掌田”“插花地”随处可见,同时,由于农田垄向、垄距、作物种类、品种、生产资料投入,种植方式方法以及收获期等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大面积作业,多数大型、先进、高端的农机装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4 农业机械化助推松滋市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4.1 构筑“三大体系”,为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保障体系。在保障农机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出台加快农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可利用省级下达的秸秆禁烧工作经费280万元,对本地急需的秸秆捡打捆、畜牧产业机具发展实施地方叠加补贴;结合松滋市高标准良田整治项目,按60%比例用于机耕道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对标准化、规模化农机合作社给予扶持奖补。二是建立以农机部门为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按每乡镇建设1个标准化且辐射带动好的农机合作社要求,实行资源整合、提档升级,使农机合作社由多变少,由少变精。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机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组建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实行“三位一体”发展模式[5]。三是建立以“两新推广”和“平安农机”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站减员、增资、加事改革,大力创办和领办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确保样板示范可树、经验复制可行[6]。牢固树立“安全为天、警钟长鸣”的发展理念,把“隐患排查、督促整改、变拖清零”贯穿于农机安全生产全过程,以“平安农机”创建为抓手[7],评选2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5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10个平安农机示范社、10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