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作者: 王妍欢 杨仕元 张雅琳 田洪亮

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文献综述0

摘要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一项重要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对乡村振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对国内外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从构建依据、维度划分、涵盖指标、赋权方法以及实证研究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评价,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应着重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1-001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1.0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Literature Review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Yan-huan, YANG Shi-yuan, ZHANG Ya-lin et al

(College of Humanities,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Sichuan 62501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and profound studie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evaluat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on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icator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five aspects: Construction basis, dimension division, covered indicators, weighting method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studi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that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Performance appraisal;Indicator system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完成,“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至此,乡村振兴战略站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评估乡村振兴的绩效,评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性,有助于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补齐短板、破解难题[1]。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科学衡量乡村振兴实施进度,引导各部门对乡村振兴进程进行量化管理[2],并通过考核评价发现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优化并改进实施方案,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1 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既需要以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及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也需要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研究人员在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大多以以下指导思想及政策文件为依据。

1.1 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通过文献梳理分析,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方针政策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了阶段性谋划和具体部署,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了22个具体指标,并对工作重点进行了细化。相关研究以此文件为基础,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3-7]。其次是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8]、《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5,9-10]及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导编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5,10]等相关文件。

1.2 各省市相关文件

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基础,各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关研究在建立针对各省市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大多以各省市发布的相关文件为依据,例如《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1]、《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7]、《宁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9]、《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5]、《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2]、《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13]等。

2 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维度划分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在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维度划分方式。

2.1 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划分维度

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划分维度是当前大多数相关研究采取的比较普遍的维度划分方式[14-20],主要依据的是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5个指标分别对应特定的乡村功能,即产业兴旺对应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态宜居对应乡村的生态与闲暇功能,乡风文明对应乡村文化传承功能,包含乡村文化自信与自强,治理有效对应乡村社会稳定功能,生活富裕对应乡村主体发展功能,这5个功能共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相关学者以此维度划分方式为基础,从五态融合视角、农户视角、绿色发展视角、绿色创新经济理论等视角出发,从省、市、地区等范围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2.2 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基础从多角度出发划分维度

除直接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维度划分依据以外,相关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基础,从各个角度出发,划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维度。武前波等[21]以乡村振兴“五态融合”视角为出发点,构建“五态”指标体系,即业态、社态、形态、生态、文态5个维度。张丹[22]以乡村振兴驱动机理结构角度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乡村振兴的驱动因素,以及不同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对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体系划分出6个维度,即经济因素、农业环境、社会因素、居住条件、人口因素及生态建设。郭文强等[23]从乡村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体系划分出4个维度,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农村产业整合。周胜勇等[24-25]基于绿色创新经济理论,对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体系划分出3个维度,即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以及乡村绿色创新。

2.3 从乡村振兴的主体角度出发划分维度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从乡村振兴的主体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其中,向武胜等[26]以乡村产业发展绩效、乡村产业发展要素以及乡村产业发展条件为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从农户视角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条件的指标体系,包含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2个维度。郭文强等[23]从“农业、农村、农民”的视角出发,对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体系划分出3个维度,即乡村居民生活改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产业发展。

2.4 其他维度划分方法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得出,除了以上3种指标体系维度划分方式以外,相关学者也采用其他维度划分方式,构建指标体系。其中,王斌等[27]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范荣等[28]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从经济、环境、文化、社会4个方面划分指标体系的维度。上海市乡村振兴指数研究课题组以上海市“三园工程”为基础,结合《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及幸福乐园为维度构建指标体系[29]。郑兴明[30]对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体系划分出5个维度,即乡村区位条件、发展基础、村庄治理、资源禀赋以及生态环境。

3 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涵盖指标

3.1 指标来源

在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体系中的指标多来源于相关政策文件,例如《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7,16,22]、《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9]、《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9]、《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7]、《宁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9]、《济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22]。

除相关政策文件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也会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例如刘七军等[9]基于宁夏农村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张挺等[2]、郭翔宇等[31]以及国外Gladwin等[32-33]的研究构建指标体系。陈俊梁等[3]构建指标体系时,参考了张挺等[2]及闫周府等[34]构建的指标体系,同时参考了沈剑波等[35]运用频数分析法得出的统计结果。

3.2 指标性质

在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许多研究会将体系内的指标划分为正向、反向指标两类。相关研究中常见的正向、反向指标如表1所示。

4 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赋权方法

在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相关研究多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以及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4.1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主观赋权法,相关专家依据个人经验及现实情况,评估指标的重要性,进而确定指标权重。研究人员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14,2 36]。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迪于19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决策要素分解为目标层、基准层和程序层,并利用线性代数中矩阵特征值的思想,对各层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整合,运用到各层级之中。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包括5个步骤,即构造层级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权重以及一致性检验。

4.2 熵权法

熵权法是客观赋权法的一种,以“差异驱动”原理为基本思想,依据实际情况提取、收集研究者所需信息,对指标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客观透彻的分析,并充分了解各个指标的信息量及指标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以此确定权重。熵权法认为指标提供的信息量不同,对应指标的权重也会不同。在信息论中,熵用以度量不确定的程度,拥有信息量越多,不确定性越小,对目标的了解则更全面,熵值越小。熵权法利用指标内在的信息来判断指标的效用价值,可以有效消除主观因素对赋权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5,9,22,3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