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不是技术,是技艺
作者: 张哲 张永睿“这些老茶树到底生长多少年了,就算老茶农也不一定清楚,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走在茶山小道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指着两边的茶树对《方圆》记者说。
樊生华是典型的浙江人模样,身材偏瘦,眼睛清亮有神,一路走上山步履轻盈,完全看不出他已是60岁出头的人。
冬日里的茶山依然满山苍翠,一直绵延到西湖边。这里是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的原产地——浙江省杭州市,也是樊生华的家乡。樊生华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以种茶、制茶为生。樊生华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炒茶,到如今已拥有近50年的制茶经验。拥有丰富制茶经验的樊生华也收获了“浙江工匠”“杭州工匠”等多项荣誉,但最让他自豪的还是非遗传承人的身份。
2022年3月,西湖龙井制作茶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千多年来,西湖龙井茶叶一直是手工炒制。手工炒制是机器炒制替代不了的。”樊生华说,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很讲究,包括抖、搭、拓、捺、甩等多道手法,炒制时要根据青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在高温的炒茶锅中不断变换手法。
“西湖龙井不是技术,是技艺。”樊生华强调说,“我们要将这项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茶源地、茶树生长的环境和气候,保障、提升西湖龙井茶的品质。”



为了做好炒茶技艺的传承工作,樊生华招收了很多学徒和学员,也经常应邀到学校、培训班授课,广泛传授炒茶技术,还会到各地与同行开展各种活动,交流制茶经验。每年还有很多年轻人慕名找樊生华学习炒茶。每当他的徒弟、学员在各项炒茶大赛中拿到好成绩,樊生华都会开心不已,“这几年,年轻人成长得很快,几名学员还在几项炒茶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樊生华补充道:“我现在除了坚持炒茶,也花了不少精力关注我们这个地区茶叶的种植、销售和品牌保护问题。”
无论是做好西湖龙井茶非遗技艺的传承工作,还是做好龙井茶叶的销售和品牌保护工作,樊生华认为,都需要重视相关法律工作。
2022年3月1日,《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西湖龙井茶保护传承有了地方立法保障。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对“西湖龙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直非常重视,近年来,依法办理了多起涉及侵犯“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行为的案件。
樊生华建议说,相关部门很重视西湖龙井茶的立法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落实工作,只有把相关法律、政策落实好,才能让茶农获得实惠,让非遗传承获得细致、有效的保护。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樊生华在宣传、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尽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樊生华非常繁忙,但是他还是会经常抽时间到村民家里串门,和茶农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了解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求。茶农们遇到问题也喜欢到他的工作室里找他说心里话。


为了更好地做好人大代表的履职工作,樊生华和浙江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官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
樊生华在与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检察官交流“如何保护西湖龙井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提出了自己对当地检察工作的希望。他说,希望检察官们更多地走进茶园、乡村,了解茶农们的各种具体问题,采取更灵活、通俗、生动的形式,更多地开展法律宣传工作,帮助茶农增强法律意识、增加法律常识。对于发现的问题,建议以矛盾化解为核心,抓早抓小,加强典型案例宣传,以案释法,防患于未然,教育引导茶农们重视“西湖龙井”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守护“西湖龙井”这张金名片,促进茶农增收,保护好非遗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