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的新松江究竟多美?
作者: 西林去过中外无数个小城,松江新城或是最令我心醉神迷的。
它有一股“古典的江南中国气息”,令人百读不厌。所谓“古典”,是这片土地上保留了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存和生活方式,由此凝聚或散发的气息“很江南”也“很中国”,放在世界城市坐标上也犹如珍珠般闪亮。而在新时期探索“人民向往”的城市建设发展的道路上,松江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创造的“松江样本”又以科创、人文、生态而广受关注和赞誉。窃以为,新一轮松江新城建设正力求实现松江的新城、上海的新城和长三角的新城,其“新”的空间布局、功能建设、居职水平等将满足多层次需求,有对富庶江南文化的依归、对连接大都市现代文明的便利,也有对古老府城迈向未来独立城市的惊喜。
随着上海打破“中心城+郊区”二元空间发展模式,松江正迈向长三角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一“区”蝶变为一“城”所渐渐展现的画卷引人憧憬和期待。此时此刻,我们再度深入松江腹地采访,试图揭示松江将依循怎样的脉络构筑崭新的“城市意象”?肩负上海“十四五”发展重任的新城之一,“松江样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给以世人哪些启迪?
战略转型与“逆势生长”
提起松江,眼前浮现的是一条影像重叠的岁月河。
古称华亭,坐落在长三角前缘、太湖尾闾、上海市西南的松江,钟灵毓秀,人文富集,历来是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也是我从儿时到今日不时惦念的地方。叶榭的米糕和羊肉、石湖荡的大闸蟹、神奇的江南第一松、幽静的袜子弄等,点点滴滴的记忆常在脑海缭绕。在刚刚挥别的“十三五”期间,我也多次采访松江,令我“惊心动魄”的是松江的果敢转型与逆势生长。彼时,G60公路一侧的传统工业日益显现高能耗、高污染之弊,松江坚定地“腾笼换鸟”,大刀阔斧置换新地,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他们为提高产业能级和水平,敢于辟路,勇于创新,唯实唯干,那股拼搏劲儿可谓“历历在目”。
战略转型总伴随“阵痛”。记得2016年伊始,松江努力将上上下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他们意识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堪忧等,人民群众对于清新空气、干净饮水、食品安全、优美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做法坚决摒弃。为此,松江积极探索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特别聚力于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和头部企业的引进、落地、开工、投产。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发力,使得相关开拓屡屡赢得突破,项目投资滚滚而来。譬如,恒大新能源汽车、上海超硅、正泰智电港、海尔智谷、顺络电子、G60科创云廊、复宏汉霖、昊海生物、修正药业等重大项目得以稳步推进,刷新松江工业“天际线”。有数据表明,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松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6%,不仅为上海稳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也促使松江的战略能级进一步提升。该区核心和先导性指标均走在前列,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逆势增长,增幅列上海市第二位,4年来年均增幅14.4%;财政总收入迈上500亿元,年均增速达12.92%;全区GDP达1579.71亿元,年均增速12%;科技创新贡献率不断提升,研发经费(R&D)支出占比达4.66%。
令人刮目相看的还有,松江践行新发展理念,促成了“高新企业密集之地”。目前,该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多达1000多家,年均增长34%。松江区工业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也都增速显著,位居上海各区的前列。这一切,都得益于思想观念转变后,推进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目前,松江区已然形成了以高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根本、现代服务业为重要保障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相比“十三五”之初,松江的制造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从35.9%上升到48.5%;房地产税收占区级税收比重从46.3%下降到24.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28.4%。

“G60”的价值发掘和再造
G60,原本只是一个交通意义上的“存在”。经过价值发掘和再造,如今的它已经变成了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棋局里的一大科创平台,还演绎出一种时代文化,折射出改革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其中,地处G60高速公路起始点的松江,不仅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也始终致力于发挥“桥头堡”和“领头羊”的作用。
今天的“G60科创走廊”成了广袤长三角大地上的一个新地标。人们每次驱车经过沪杭廊道,往往一眼会被坐落于一侧的“G60科创云廊”所吸引。“G60科创云廊”,又名“拉斐尔云廊”,其外形有一股乘风破浪的巨帆之势,象征着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此腾跃以及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一个个壮举。长三角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松江认识到,高质量发展要解决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他们主动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自“十三五”以来,他们致力于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1.0版“源起松江”,到2.0版“联通嘉杭”,再到3.0版“九城共建”,继而到纳入顶层设计,推动基层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G60科创走廊贯穿了长三角一市三省,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依托交通大通道,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合作,有序推进九城联动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其间,一批重大科创成果在松江新城相继涌现;一些头部企业和百亿级项目纷纷在松江新城落地,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6+X”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松江牵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以创新链、产业链为纽带,建立“1+7+N”产业联盟体系,目前已建立11个产业联盟,集聚头部企业1280家,签署86项区域一体化重大合作项目,共同打造了长三角高端制造业主阵地。有数据显示,九城市构建协调发展的效应日益凸显,其中,九城市GDP总量在全国的比重上升至1/15,地方财政以及市场主体数所占全国比例也获得明显上升,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近1/10,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1/5。
松江作为全国十个推进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的地方,2021年5月入选国务院督察公布的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名单,受到了表彰。
窥一斑见全豹,“科创基因已经深深印刻在松江新城的骨子里!”
而今,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松江大学城的丰富资源,松江新城以科教和双创为动能,着力于集产业、科技、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建设,此举使得拥有丰厚农耕文明底蕴的松江,又倍添“科技范”和“未来感”。譬如,在G60科创走廊引领下,松江科技影都核心区也呈活力之态,备受瞩目。地处松江南部的科技影都,现已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创制大军,并逐步形成一个全球影视科技体验总部基地和未来影城融合智慧生态社区,也将建设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重要承载地和上海文化大都市影视特色功能区。
顺势而起的“枢纽潮”
沪人常曰:千年看松江,百年看市区,十年看浦东。透过人文历史和丰富“非遗”看今日松江新城,它在一片农田上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奇崛之力莫过于“交通枢纽”。
原名“松江南”的车站,自规划扩建“松江枢纽”,吸足了公众眼球。人们每每途经那一带,目睹打桩、筑墩、搭承台等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也难抑激情澎湃。育发展动能,通赶超之路,伴随一条条有形道轨的铺建,无形的梦想也在振翅。正在兴建、规模仅次于虹桥枢纽的松江枢纽核心区,一旦建成,无疑将使松江新城拥有翱翔的翅膀和强劲的动能。
“松江枢纽”蓝图是壮阔的。沪昆高铁、沪苏湖铁路、沪昆铁路、沪杭城际等将在此汇聚,东西联络线、嘉青松金线、9号线、23号线、T3线也将于此会合。未来松江枢纽将设置9台23线,站台线路规模居全上海第三。而“站城一体”的开发模式,将对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赋能。具体而言,松江枢纽的规划建设,一开始就紧紧围绕G60科创产业、科技影都、立体枢纽、低碳城区四大特色,兼顾交通功能、高端商务、地区商业中心和配套居住功能等。那里将崛起高度分别为330米、220米两栋地标建筑以及一批现代化商务大楼。随着建设不断推进,一个拥有高质量商务功能的长三角大型CBD正欲“破茧”,它将具有上海西向城市门户和“城市客厅”的功能,也是具有城市副中心能级的上海南部中心。
高铁时代的同城效应也将在松江新城得以体现。不久的将来,从“松江枢纽”去往嘉兴、吴江、昆山等近沪城市仅需40分钟左右,去杭州、苏州、无锡等长三角重要城市约需50分钟。如此交通赋能也将成就一个要素资源配置枢纽,使得松江链接辐射广袤的长三角大地。
城市的腾飞,都有赖于出行和货运的便捷。目前,松江新城在交通建设方面不断提速,以松江枢纽为核心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已全线铺开。其中,以沪松快速路为新城干线,将使松江枢纽与虹桥枢纽的通勤变得通达;推动轨交12号线西延伸开工建设,使松江与中心城、其他新城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断完善的“井”字形高速立交匝道体系,也将提升有轨电车网络的密度和覆盖面。枢纽潮,将促进大流动、大融合、大发展。



“小而特,小而美”的宜居态
松江新城的生态建设,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他们是深谋远虑的。据规划,至2035年,松江新城常住人口将达到110万人。为了让人们在此安居乐业,他们致力于高能级功能集聚融合、人性化活力街区和复合高效的空间利用,彰显“上海之根”的深厚底蕴以及“沪上之巅、浦江之首”的山水禀赋,营造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和谐共生之态。他们依托人文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遗存,将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复合居住融为一体,促使“五水入城、城水相依、活力人文、漫道联动”,构筑一片“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慢行有道、水岸共享”的宜居生态,打造韧性城市、低碳城市。
我们了解到,松江新城在“产城融合示范片区”方面积极发力。其中,东部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含中山国际生态商务区、工业区一期、东部经济技术开发区、车墩片区、新桥片区和G60漕河泾园区(G60科创中心)等,重点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用地更高质量发展;西部产城融合示范区含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昆山片区等,推进建设集制造、研发、服务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社区。如此复合交叉,使得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相得益彰。
说到公共服务,松江在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打造了高质量的“社区生活圈”。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分校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实验学校已于新近落户松江;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云间小学也将“开花结果”。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在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松江分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国际眼病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国际肿瘤中心等项目也列入建设规划。这些优质资源纷纷落户松江,意味着生活工作在松江新城的居民将不复以往对中心城区公共服务的羡慕,高品质的上学、就医、购物等等,在“自家门口”也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