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

作者: 海洋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0
(组图)哈尔滨中央大街

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是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的举办,不仅让哈尔滨成为全球首个“双亚冬之城”,更以春节期间1215.1万人次游客接待量、191.5亿元旅游总花费的亮眼数据,展现了“冰雪经济”的蓬勃活力。作为中国工业的摇篮与冰雪文化的象征,哈尔滨正以开放的姿态迈向国际化现代都市的新征程。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历史,是一部多元文化交织的史诗。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历史的演进,哈尔滨逐渐成为金朝的发祥地,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金源文化的广泛传播,让哈尔滨在东北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漫步在阿城区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1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2

到了近代,这里曾是松花江畔的宁静小渔村,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哈尔滨一跃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哈尔滨市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宋兴文说,曾经的小渔村逐渐崛起为国际性商埠,多种建筑风格为城市融入别样风情。来自俄罗斯、波兰等30多个国家的侨民在这里生活、工作,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风格独特的建筑群。

中央大街,这条全长1450米的街道,就是哈尔滨历史底蕴的最好见证。街道两旁,巴洛克、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每一栋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走在中央大街上,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繁华的近代商埠。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3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4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5
(组图)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

除了建筑,哈尔滨的历史还深藏在那些老字号中。秋林公司、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是哈尔滨的商业地标,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走进马迭尔宾馆,品尝一下地道的俄式西餐,独特的风味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到那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年代。

此外,哈尔滨还拥有众多博物馆和历史遗址,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博物馆、哈尔滨工业展览馆等。这些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哈尔滨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更提醒着人们珍惜和平、勿忘历史。

历史赋予了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哈尔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不仅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近年来,哈尔滨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2025年哈尔滨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哈尔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6.3亿元,增长4.3%,占全省3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9%,增速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增速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哈尔滨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努力。哈尔滨以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例如,哈尔滨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哈尔滨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2024年,哈尔滨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培育科技型企业62家;全市就地转化科技成果1080项,实现产业化投资93.8亿元,新增营业收入119.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57户;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重点“小巨人”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9.5%;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2.5%、10.5%和10.3%。

从“冷资源”到“热产业”

2024~2025冰雪季,哈尔滨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焦点。数据显示,第26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在68天运营期内累计接待游客356万人次,较上一届的271万人次增长31.4%,创历史新高。这座位于松花江北岸、吉尼斯纪录认证的世界最大冰雪主题乐园,以其壮观的大型冰雕雪塑、丰富的冬季游乐活动,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6
哈尔滨红博广场

走进冰雪大世界园区,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冰雪王国。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冰雕晶莹剔透,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夜晚,灯光亮起,整个园区流光溢彩,“亚洲同心”主塔、亚洲地标建筑冰雕等成为热门打卡地。500多米长的超级冰滑梯、雪圈滑道、冰上自行车、雪花摩天轮、冰迷宫等娱乐项目,让游客们尽情享受冰雪带来的欢乐。此外,“冰马俑”、冰封玫瑰墙、许愿冰墙等新场景,不断给游客带来惊喜。梦想大舞台、无人机表演、烟花秀等演出累计上演1900余场,为游客们献上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不仅是冰雪大世界,哈尔滨的其他景点也人气爆棚。中央大街,这条全长1400多米的百年老街,即使在接近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依然游人如织。随处可见的欧式老建筑与冰雪景观相互映衬,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一位游客在中央大街兴奋地摆动裙摆,在不同景点打卡拍照,每拍完一张,旅拍公司服务人员就会贴心地送上东北大花袄和姜茶。天很冷,但景很美,心很暖。

据悉,这个雪季以来,中央大街日均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节假日超过80万人次。

哈尔滨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黑龙江省印发了《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和《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冰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 。哈尔滨市政府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在冰雪旅游方面,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冰雪大世界周边为例,以前一到晚上就堵得水泄不通,如今交警增加了人手,合理规划了交通路线,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同时,市政府还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打造了多个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如承办 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滑雪项目赛事的亚布力小镇。在亚布力,3座雪山新修了连接滑道,实现“三山联网”,雪友花一份钱,就能畅滑多个雪场。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7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日出

冰雪运动的推广也得到了政策的扶持。市政府鼓励学校开展冰雪运动课程,举办各类冰雪运动赛事,培养了大量冰雪运动爱好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到滑雪、滑冰、冰球等冰雪运动中来。据统计,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超过6300亿元。冰雪运动的普及,不仅带动了旅游消费,也为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

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工业重镇之一,哈尔滨曾以“三大动力”“十大军工”闻名全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机电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随着16户大中型企业的“南厂北迁”,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13项在哈尔滨落地生根,迅速构建起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那时的哈尔滨,电站设备、轴承、量具刃具、农林机械等产品在全国都享有盛誉,工业总产值一度位列全国城市前茅。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8
哈尔滨松花江冰块

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哈尔滨的工业发展也遭遇了挑战。进入六十年代,哈尔滨的工业化进程逐渐放缓,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日益显现,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创新机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缓慢,工业整体老化和部分行业衰退的趋势逐渐明显。尽管八十年代对老企业技术改造有所重视,但资金投入不足、使用分散等问题限制了改造效果,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势。

进入九十年代,哈尔滨被列为国家“八五”时期重点改造的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在国家政策和专项贷款的支持下,哈尔滨加大了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培育了电站、汽车、医药、食品等优势行业,初步形成了工业发展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哈尔滨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迎来了新的机遇。面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压力,哈尔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全面整合科研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哈尔滨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顶尖科教资源为哈尔滨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空间机械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等“硬核”技术,不仅服务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等大国重器,也推动了哈尔滨本地产业的创新发展。

以哈电集团为例,该集团依托本地科研力量,成功研制了白鹤滩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等重大高端装备,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哈尔滨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地位,也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9
(组图)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10
从江畔渔村到国际都市 哈尔滨的蝶变之路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