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多维发力:从宜居优居到“无废之城”产业创新跑出加速度
作者: 海洋
近年来,大连市在住房保障、“无废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优惠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住房难题,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质,还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从取消限购、优化公积金政策到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到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大连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宜居宜业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幸福升级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住房是民生之要、民生之依,关乎城市凝聚力、吸引力。2024年,大连市全方位、多举措解决群众住房难题,全力打造宜居环境,切实让老百姓住得舒心、住得满意。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当前,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大连市正在结合本地实际适时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通过稳定房屋消费、支持卖旧买新、推动非住宅去化、利用筹集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安置消化存量、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坚决打好全市商品住房去库存攻坚战,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稳定住房消费方面,大连市自2023年9月7日起取消在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购买商品住房的限购政策,陆续实施降低首付比例、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认房不认贷”、税费优惠、公积金支持、购房补贴等政策组合拳,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支持居民住房“以旧换新”“卖旧买新”,推动一、二手房良性循环,研究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大连通过这些政策,进一步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提升房地产市场活跃度,加快重塑房地产市场信心。
近年来,大连市一直在努力加快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和青年人、工薪收入群体、各类人才等群体的分类、精准保障。其中公租房方面,全市在保家庭5万余户,以货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实现了应保尽保,切实发挥了公租房的兜底保障作用。
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全市累计筹集保租房2.4万套,对保障新市民和青年人等阶段性住房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方面,启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受理,稳步开展保障性住房筹集工作。大连市通过持续优化“配租+配售+货币补贴”的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按照“以需定购、以需定建”原则,有力有序推动大连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筹集工作,面向本市住房困难工薪收入群体、引进人才、来连留连学生、农民工群体等进行配售,更好地满足刚性住房需求,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2月28日,《大连市好房子技术导则(试行)》正式发布并实施,这是东北地区首个市级相关导则。该《导则》结合大连的地理环境与市民需求,围绕宜居空间、适应气候、全龄友好、绿色智慧、低碳减排、市场需求等六个维度,构建了高品质住宅技术体系,指导打造具有“大连特色”的“好房子”。
走在大连的大街小巷,平坦的道路、整洁的市容,无一不显示着这座城市的宜居优居“气质”。近年来,大连市下足“绣花”功夫,以细心、耐心、巧心聚焦细微之处,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动市容市貌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努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2024年,大连把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已完成400个垃圾分类样板小区创建,在西安路、俄罗斯风情街、东关街、大连理工大学北门推行组合式、公交式“不落地”分类收运,在已建成生活垃圾样板小区全面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全链条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大连市生活垃圾四分类体系已基本完善。城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辖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5.21%、回收利用率38.26%,分别超过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25.21个百分点和3.26个百分点。大连市积极探索、创新经验,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
背街小巷既是“里子”,也是“面子”,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2024年,大连市把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在完成背街小巷环境治理、修缮路面和人行步道的同时,开展占道经营、店外店等清理整治,同时,把背街小巷周边的小区也纳入整治范围。全力以赴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补齐短板,注重品质提升,聚力打造一批展现大连文化、彰显大连特色的精品背街小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此外,2025年,优质教育、智慧医疗、就业保障、养老服务、文体惠民、安心食品、停车资源、交通优化等大连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已由相关责任单位加紧落实和推进,让“幸福大连”成色更足、可感可及。
“无废城市”建设交上亮眼答卷

3月30日是“国际无废日”,废弃物处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无废理念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大连市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交上了亮眼答卷。
据了解,自2022年4月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大连市以全域统筹、多元共治模式加速推进固体废物综合治理,37项考核指标提前达到今年目标值,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大连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同时,大连通过激活社区、工厂、校园、商场等“无废细胞”,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落地生根,共创建“无废小区”“无废学校”等10类“无废细胞”57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无废小区”建设中,居民通过“连小绿”预约平台实现装修垃圾“预约+定点”投放,并与大连数字环卫管理系统对接,形成“产、运、转、消”一条龙服务,提升了固体废物的管理效率。
此外,大连市积极推动石化化工企业提升装置运行效率和高端化、绿色化、安全化水平。恒力石化作为长兴岛石化基地核心企业,首创“以废治废”模式的无废工厂,将嵌入式污水处理的理念应用在石化行业,处理后的污水优于国家标准,中水实现全回用。
目前,大连市已建成20个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和3个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中心,服务企业近3000家,实现了危险废物全链条信息化监管。
在生活领域,大连市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设施提质升级,鼓励建设具有废旧物资回收功能的垃圾分类厢房。目前,中山区、甘井子区、普兰店区等地区建成了189个“两网融合”垃圾分类服务站(点),从生活源、商业源、企业源进行各类再生资源回收,形成“收、储、运、转、处、管、监”七大环节的再生资源回收全流程产业链条。市辖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93%。
在农业领域,大连市通过推动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依法收集处置,积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措施,提高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水平。去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
在建筑领域,大连市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去年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3个,新增处置能力130万吨/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100%。
挺起产业“脊梁”
在决胜之年,产业一马当先。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连市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勇于争先。

2025年,开局不凡:低空经济起飞、氢能产业园开园、高性能算力上线,新质生产力勃发;石化、船舶重工等传统产业增“智”添“绿”,专项提升、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擎强劲,英歌石科学城发挥效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含“新”量、含“绿”量同步提升。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1月14日,大连市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展示的丰富应用场景十分吸睛:“(大连)东港—獐子岛”低空载客航线首航,原本5小时的陆海路程缩短至22分钟,“低空出行”照进现实;党报党刊长海县投递试飞成功,海岛物流配送将凭“空”添翼;“空中看大连”文旅项目已定,飞行线路呼之欲出;365天备勤的直升机随时起飞,担负森林防火巡查和灭火任务……
今年是大连市低空经济落地之年,将以商业化应用场景“飞起来”为牵引,实施五大工程、30项重点任务,全链条兴产业、全领域拓场景、全要素强支撑,加快建设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示范区和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
数字技术、数据平台同样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是产业竞争高地。
2月25日,大连数谷高性能算力上线并完成DeepSeek-R1全系列模型本地部署。作为大连市重点打造的数字经济核心区,大连数谷正式进入“智算赋能”新阶段,成为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模型容纳能力最强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可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产业提供从智能算力调度到全流程技术支撑的一站式服务,更加多样化、便捷化的普惠算力、技术赋能及联合创新支持。
氢能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新风口,也是绿色发展的新领域,大连市抢先布局,加快打造氢能产业创新策源地和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2月27日,作为东北首个氢能产业园区,大连金普新区氢能产业园正式开园,入驻的国创氢能、国科绿氢等企业投产运行,大检集团氢能检测中心二期等8个项目集中签约,涵盖绿氢示范应用、氢能装备研发制造、检验检测等多个领域,园区实现氢能产业延链、固链、强链发展。以金普新区为代表,目前,大连市在氢能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检测服务、示范应用等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
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定快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在突飞猛进。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是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抓手。2月18日,大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大会召开,签约项目34个,涉及投资额50.5亿元,构筑绿色智能产业链,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方向培育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建造和修理改装基地,到2027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