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背后是历史

作者: 张凌岚

诗的背后是历史0

内容简介:本书脱胎于央视《百家讲坛》“诗说唐朝”系列节目,以21首著名唐诗为线索,呈现唐朝生活多个侧面,譬如,以长安物价为切口的经济史、以科举活动为代表的制度史、以李杜等诗人命运为核心的文学史等。作者将诗的浪漫与历史的厚重相结合,让读者穿越千年时光,在感受盛唐气象的同时,也获得新的体悟。

辛晓娟的《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是基于她在百家讲坛的“诗说唐朝”系列讲座讲稿编纂而成。全书共选用21首唐诗,参考诗歌创作的时间顺序,按内容分为“路上与宦旅”“宴聚与友朋”“佳时与节庆”“边塞与宫廷”“历史与声名”5个主题,细腻地勾勒出唐代诗歌的演变脉络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图景。

该书的首要特点是,作者精准解读了诗歌中的“留白”,引领读者与诗人心灵相通,使读者找到了同气相求的感觉。诗歌的“留白”藏着作者的未言之隐或难以言尽的真实意图,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近似书法之“气”、水墨之“韵”“留白”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辛晓娟通过对诗歌文本的抽丝剥茧,揭示了诗中“留白”所表达的况味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使读者豁然开朗。比如,在解读《过故人庄》时,作者不仅细致剖析了诗歌文本,更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一幅盛唐田园耕织图中。不过,她并未停留在表面的描绘上,在文本未尽之处,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特别是对“鸡黍之味”这一细节,作者提出家常味、人情味、田园味三重解读,认为“故人具鸡黍”这普通的一餐饭,暗含自《后汉书》以来“鸡黍之约”的典故,凸显了人情味。而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还表达了孟浩然向往田园生活,希望能融入其中的心思。通过这样的解读,辛晓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盛唐时期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孟浩然虽未在诗中写出,却在心中深深埋藏的、对于归隐乡村生活的理想。

其次,作者紧随诗人的视角,细致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这使得诗歌中的意象描写变得清晰、生动,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达到了同声相和的效果。譬如,作者根据卢照邻《长安古意》的描述,还原了当时长安的城市建筑布局、市民生活状况等;根据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考证了当时的宵禁制度,以及正月十五不禁夜全民彻夜狂欢的习俗。作者援引史书对韩国夫人所进80米高“百枝千灯”的记载,佐证了“火树银花”的可能性,进而考据了建在龙首原上的大明宫之宏伟高大——仅含元殿前龙尾道就高达七八十米。所以,寻常人望去,有王维笔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之感,便毫不稀奇了。作者参照历史,让唐诗中今人看起来略显夸张的表述,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起来,大唐的繁华胜景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作者通过对21首诗背后历史的深入挖掘,串联起丰富、详实、可信的史料素材,这些素材不仅涵盖了王朝建立、开疆拓土等见之于青史的宏大叙事,也包含了像上巳游春、打马探花、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样的民俗风情。这些对唐代文学发展史、科举制度史、民俗史的立体呈现,还原了大唐郁郁葱葱的社会风貌。

辛晓娟作为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在本书写作中采用贴近读者、平易近人的方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笔墨,为读者构建起一个烟火气息和厚重历史相交融的大唐世界,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她不断变换“诗”与“史”的视角,既客观翔实,又感性十足,这种理性分析与感性体悟相结合的解读方法,或许能帮助我们最大限度还原诗与史的本来面貌。

上一篇: 深描历史波澜中的人间万象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