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绘就发展新蓝图
作者: 海洋宁波,这座位于东海之滨的现代化大都市,正以崭新的面貌和蓬勃的活力,书写着全面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宁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全面推动城市建设的提档升级,加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同时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人文资源,努力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多维度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宁波的城市规划始终秉持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近年来,宁波加快推进“拥江揽湖滨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海曙、江北、北仑、镇海、鄞州、奉化等六大区域,各自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协同发展。
在海曙区,月塘东生态活力城建设如火如荼,通过基础设施和民生配套的先行建设,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丁家湾片区开发实质性推进,一批高品质住宅项目正在落地。江北区则全力保障宁波枢纽建设,加快征地拆迁进度,为重大项目建设腾出空间。
北仑区作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全速推进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区建设,加快吉利新能源汽车、东方中央研究院等总部项目建设,打造中电光谷创智科学城等特色科创载体。镇海区则聚焦甬江科创区综合体育中心等文体地标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血脉。宁波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甬江特大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座世界上最大跨径的三塔不对称斜拉桥正全面进入中塔柱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大桥合龙。永丰桥拓宽改造工程也进入主桥钢箱梁吊装阶段,通车后将进一步提升姚江两岸过江通行能力。



此外,宁波还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轨道交通7号线、明海大道一期已建成通车,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轨道交通10号线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铁路方面,宁波铁路货物运输量和客运量均保持稳步增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宁波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焕新等项目落地见效。明珠完整社区建设项目就是其中的典范。该项目通过有限度改造、全方位补短,统筹提升人居环境、系统重塑功能空间、数智赋能公共服务,为居民营造了放心、安心的幸福港湾。
同时,宁波还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广仁、孝闻、永寿等历史街区风貌梳理式改造提升项目正在推进中,天一阁南馆、月湖西区二期等项目建设也将为宁波增添更多文化地标。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4年,宁波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4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宁波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持续努力和创新。宁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坚决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从产业结构来看, 宁波三个产业之比为2.5∶43.4∶54.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1.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7882.7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9813.9亿元,增长5.0%。三个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49.1%和49.2%。
2024年,宁波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359.3亿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0.5亿元,增长0.3%。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30.4亿元,下降0.2%。财政收支的平稳运行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融运行方面,宁波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保持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末,宁波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本外币贷款余额4.26万亿元,增长11.7%。金融业的稳健发展为宁波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2024年底,宁波全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142.2万户,其中内资企业57.6万户,注册资本(金)6.4万亿元;私营企业54.4万户,注册资本(金)4.7万亿元。个体工商户也是宁波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累计达83.1万户。
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宁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系列便企利民举措。例如,优化“房票”制度、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化和安置房转化等。同时,宁波还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
高能级平台赋能创新裂变
2025年,科技创新正在从地方经济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关键的节点上,宁波要如何寻找新坐标,实现新跨越?
已具备相当经济体量和科创基础的宁波,描画了一幅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未来图景。
当人形机器人成为“人气王”,AI大模型开启智能新世界之时,“宁波造”高端显微镜,正在天宫空间站助力解锁纳米世界;“宁波牌”桥梁科技,助力深中通道“超级工程”跨江越洋;“宁波产”“芯”材料,已成为制造高端芯片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区域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但颠覆性创新的迸发绝非偶然,而是多年布局和沉淀后的厚积薄发。
2024年,宁波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1家,总数已有104家,成为全国首个“百冠之城”;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800家,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技术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增幅20.8%。
“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前不久,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时,首次提出宁波“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定位。
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为宁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了强大底气,也让“冠军之城”成色更足。
发力构筑国家资源导入赋能机制。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宁波实现基础研究类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放眼宁波全域,创新平台加速涌现,创新矩阵正在构建。以世界一流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聚力提升科创平台发展质效,推进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和高层次人才协同,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8家,布局市级A类重点实验室26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累计23家。




在甬江实验室微纳平台,纳米级精密设备正为半导体封装技术提供底层支撑。这座投入超10亿元的高能级平台,已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创新团队,40多名学术带头人均来自世界顶尖学府、一流研发机构或头部企业。
1吨月壤有望制备至少51千克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方法,为未来开启月球星际旅行提供更多可能。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的重要举措。宁波以世界一流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相对集中布局,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高地,“科教产共同体”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典型案例、省级试点获评“优秀”,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积极开展教科人改革。
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到星辰大海的浩瀚征途,从传统制造业重镇到全球创新策源地,“冠军之城”的创新实践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2024年宁波市完成专利授权量71425件,其中发明专利12593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7.9%,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7%。
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新高地
宁波工业经济基础雄厚,是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宁波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2024年,宁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其中,汽车制造、金属制品和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5%、15.9%和9.6%,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同时,宁波还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和战略新兴等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为了提升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宁波还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通过推广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推动工业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目前,宁波已拥有多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领航者2号NAVIAI惊艳亮相。炒菜、泡茶、下棋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动作丝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