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庐州 百重韵味
作者: 沈海滨
合肥,古称庐州,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被誉为三国故地、包公故里。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汇集于该地而得名。合肥有三国城、袁术墓群、筝笛浦、藏舟浦、回龙桥、飞骑桥、斛兵塘,以及古逍遥津等历史遗迹。如今的合肥,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无论是历史文化的韵味,还是现代化的活力,都值得人们前来探寻。
庐州文脉
合肥以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在我的认知里,说起合肥与包公之间的关系,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中学时古文背诵的那句: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夜景,是城市的第二张面孔。天色渐晚时,我来到合肥市最大的惠民夜市——罍街,以此一览合肥夜景下的“尊容”。“罍(léi)”在古时是盛酒的器具,“罍街”以此而取名,寓意着这里的人在招待客人时从不吝啬美酒好菜以及他们热情好客、豪爽实在的为人风格。这里不仅有安徽本土的特色美食,更是集合了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及全国各地的知名小吃及老字号餐饮。在罍街,美食是真,美味是真,美景也是真。青砖黛瓦的仿古建筑井然有序地排列着,餐馆、酒馆前的门牌古拙雅致,一片灯火阑珊,暖意融融。这里的美食真的多到数不清,一路逛下来相继映入眼帘的除了有庐州汤包、吴山贡鹅、鸭油烧饼、庐州烤鸭等安徽本地美食之外,还有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新疆炒米粉等各地美味,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味道。



在当地朋友的推荐下,我们品尝了老字号“泥鳅挂面”。合肥人喜欢吃泥鳅,泥鳅挂面就是徽菜的代表之一。听这里的老板介绍,泥鳅挂面所用的面不同于我们平常吃的机制挂面,而是将湿面“挂”起来,靠自身重力拉出来的手工制作,这样的面出锅后不易烂还筋道,我品尝了一下,泥鳅口感微辣,挂面柔韧鲜香,既解馋,又爽口。
在合肥古城里,原有的护城河被分割为几段,包河、银河、琥珀潭、黑池坝、杏花公园、南淝河、逍遥津珠联璧合,融会贯通,护城环绕。漫步于护城河边,护城河沿岸“庐阳十景”中的逍遥古津、包河秀色、环城翡翠、教弩梵钟、李府春秋、琥珀流光、庐州灯火等景点接连呈现,时而喧闹,时而静谧,似乎道不尽沧桑,说不尽故事。


踩在护城河边的台阶上,寻索着城市的历史印记,触摸着老城的文脉绵延。一座护城河,满眼别样美。关于包河,合肥人都不陌生,它原本是护城河的一段。据传,宋仁宗欲赐庐州城给包公,他却坚辞不受,最后要了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河产不比田产,分不开卖不掉,穷不着也富不了,因此,包公的后代多依河而居,靠捕鱼挖藕采莲为生。后人为了纪念包拯,将这段护城河取名为“包河”。
一条包河,穿越千年历史的幽谷,流淌至今,河水清澈见底。站在岸边,能清楚地看到鱼儿在游,河里长满了莲藕,就像小孩子的手臂似的,雪白雪白、一节节的。周边市民总喜欢到包河岸边纳凉,散步、赏荷、“讲古”。常听到人说包河里的藕是“无丝藕”,鱼是“铁面鱼”,是包公铁面无私的化身。

有人把合肥东门护城河边的小花园比作合肥的外滩,因为有水的地方就有了灵气,有绿的地方就有了生机。古往今来,在这条护城河,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的“印记”。徜徉于包河岸边,随处可以触摸到时代传承的庐州文脉。
合肥包公祠的由来
包拯辞世之后,灵柩从开封运回合肥,归葬于东郊大兴集,1987年迁至包河南岸的包孝肃公墓园。
包公祠屹立于包河中间的“香花墩”上,距离包孝肃公墓园约200米。包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 庐乡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小洲环境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头、虎头、狗头三个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祠”牌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合肥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赐给包拯的谥号,以评价肯定他的忠孝一生。


包公祠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其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古迹。
太平天国时期,合肥包公祠毁于战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如今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今天人们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

包公祠大门前有一座白底黑框墙,称为照壁。照壁前后正中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寓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它与祠内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都是古代象征威严和权力的建筑。
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桥便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铸鼎香炉,五开间的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
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大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享堂的东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家训》。享堂西壁还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和他的诗作碑文。

正殿的东西两厢是陈列室。东厢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八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其中陈列的《故宫南薰殿藏包公画像》为复制品。由包拯生前好友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志铭》,因战乱,碑碎为五块,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模糊不清。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
出正殿不远即一座六角尖亭,也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为井绳长期摩擦所致。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中央,雕有一块圆形彩绘木质浮雕龙像。雕龙倒映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影在舞,颇有游龙戏水之景趣,故人们又称廉泉井为“六角龙井”。
享堂西边有一座临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此外,祠内这些年陆续新建的包公故事蜡像馆和包公文化长廊也是游人了解包公及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三国遗珠逍遥津
逍遥津是很多游客到合肥观光的打卡处。逍遥津公园,毗邻于淮河路步行街,景色优美,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园内广植各种奇花名木。逍遥津公园古为洲水渡口,有津桥可渡,因三国古战场“逍遥津”而得名。如今公园内最大的特色是园内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极富情调,若逢淡雾朦胧的天气,或霞光万丈的时辰,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逍遥津公园是一座有文化历史特色,设施比较完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综合性公园。逍遥津公园南大门是一座高近10米、三开间、牌楼式的仿古大门。大门上方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书“古逍遥津”四个鎏金字为清状元、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