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质生产力集聚新动能
作者: 李莉 魏强 杨未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新质生产力何以为“新”?“新”在新科学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也“新”在新生产关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小i机器人”赋能全球AI产业化、通快中国激光技术全新产线、美乐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转型、沃尔沃“再制造”更新之路、兄弟中国“云端打印”、格美集团3.0提质增效计划、小松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绿色办展、德国中心创新人才服务、文鼎集团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托起创新主体……当前,以前沿技术稳固产业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协同创新跃迁生产力,正在持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集聚新动能。
创新无止境 生活更美好
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在全球形成新的吸引力,把新质生产力变成抓得住的机遇,外资满怀期待,并迅速加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
“兄弟(中国)立足于产业领域的独特优势,不断提供众多个性化、智能化与便捷化的生活和工作解决方案,我们在中国选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商业模式,总部对中国市场有非常高期待,我们也将持续扎根中国,为更多消费者提供创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燕表示。她说,随着数字化的推进,叠加设备更新政策,打印机市场会有一些变化。虽然这两年市场整体下滑,但中国家用打印机市场还是在增长的,所以兄弟(中国)近两年在家用产品方面做了一些提升。
为重塑竞争优势,在一些新的应用场景,兄弟(中国)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张燕表示,“我们为了迎合中国市场推出了本土化、个性化的产品,包括打印输出类设备、家用/商用缝纫机、标签机、数字印刷系统等代表性解决方案,并努力通过新技术降低用户的采购成本,让用户习惯用高质量的原装耗材。”
兄弟(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坚定立足中国市场的信心,继续秉持“在中国诞生,伴中国成长”的发展理念,引领打印市场的创新发展。张燕表示,每一次的行业变革,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在面临行业变革时,兄弟(中国)并不惧怕挑战,而是把它看作是一次机会。兄弟(中国)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把握住这些机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Brother在中国有研发、制造和销售等整个研产销布局,我们也希望在中国能够快速推动一些创新,并坚持把打印领域的独创性发挥到极致,把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用户。”张燕说。
兄弟的创新是无止境的。谈到创新发展,兄弟(中国)营业企划部市场营销总经理袁黎明说:“Brother专注于为用户带来智慧办公体验,我们推出了多款结合云端技术的打印产品,让Brother跨入云印时代。远程打印是一个特色,用户可以通过Brother微信小程序绑定打印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在网络覆盖的环境,即可实现线下随打随印,畅享随心云印。这是Brother依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去开发的针对性产品。当下,老百姓的消费追求越来越高,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使用体验。”
谈到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张燕表示,兄弟(中国)一直深挖如何为中国用户创造价值,并通过价值创造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未来,兄弟(中国)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通过对中国用户的精准洞察,持续推出更优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国内企业和家庭实现更智慧、更轻松、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的生活方式。这是兄弟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也是为中国用户带来更美好生活的使命。
拥抱机遇 向新而行
在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创新和研发中心日益成为发展趋势。
在通快展厅和智能工厂,杨刚向调研组展示了通快高功率激光切割机、全新TruBend 1000 Basic Edition系列和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等全新产品和技术。


据了解,通快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已经24年,该集团致力于把最新技术带入中国市场,并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中国市场深度结合,与中国汽车、新能源、消费电子、半导体、光伏、医疗器械和设备制造等行业伙伴共同成长。如今,通快集团已是在机床、激光技术以及电子领域为客户提供富有竞争力的生产解决方案的全球性高科技企业,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供应极紫外(EUV)光刻机的光源的厂商。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通快作为激光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会以卓越的性能和高效的加工能力,带动精密加工领域的企业共同成长。”杨刚表示,通快已成为开创性未来技术的代名词,正通过用于粒子加速器的增材制造组件、用于制造最先进计算机芯片的激光技术以及量子技术,打造美好未来。通快将拥抱中国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更多企业带来更高效、更优质的激光加工解决方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的繁荣和发展。
智能工厂提质增效
在外资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发展的当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促使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通过打造更为先进的智能工厂,各类研发产品持续“上新”,实现了“向创新要动力”的发展态势。
智能工厂是推动智能制造的主战场,也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在美乐家巨大的智能工厂少有工人在现场作业。一个个机器人在繁忙地作业,看到我们走过来,它们和我们打起了招呼;货运机器人闪烁着灯光给我们让路,没电就自行跑到充电区排队充电;一条条全自动的生产线按流程各司其责……
美乐家上海工厂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线技术,配备了全自动的自动化流水线和信息化的生产过程监控系统,以及现代化的智能配送中心,从而实现了客户线上下单与产品配送的全周期服务。2023年,美乐家上海工厂荣获上海市“智能工厂”称号,美乐家的上海工厂不仅实现了生产力的突破,还实现从精益生产迈向智能生产的转变,这是一次从传统制造业到数字制造的重要转型。
美乐家中国区总裁许玮介绍,中国是美乐家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美乐家研发力量投入最大的市场。美乐家以打造生生不息生态圈为核心,从产品、数字化、业务策略方面进行了全盘的布局。美乐家智能工厂的建设,为其生产提效降本,向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也为智能制造带来了新的可能。美乐家的智能工厂,人、机、物的智能互联,在生产效率、质量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美乐家智能工厂是美乐家数字化赋能的有力体现,作为一家有着丰富产业经验的跨国企业,美乐家迄今为止已经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了数百款优质产品,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已经有着成熟的生产线,美乐家依然在提升生产效率上持续发力。”许玮说。
中国市场也是美乐家研发力量投入最大的市场,作为美乐家中国研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乐家希望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研发出更多优质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许玮表示,新的平台、新的生产线,不仅是美乐家过去工作的成果,也是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美乐家智能工厂不仅是培育产业高端转型新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智能装备新终端、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美乐家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持续创新、争做行业典范,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决心,努力前进,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用智能制造,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技术创新 赋能AI产业化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i机器人”在智慧金融、智慧政务、智慧企业、智慧能源及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园区以及建筑、通讯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数千个应用场景。“小i机器人”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自主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虚拟聊天机器人技术开创者,专注于以自然语言处理为基础的认知智能相关专利技术及原创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小i机器人”主导了AI情感计算的国际标准,拥有授权专利数量超过300件。
2023年6月,“小i机器人”首次对外发布华藏通用大模型,基于华藏生态大模型基座,“小i机器人”精心打造并推出了开发者平台,各行各业的开发者都可以调用华藏通用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开发不同的垂直行业应用,实现商业变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降本增效作用。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全球第一,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随着大模型等多项技术的发展成熟,代表工业机器人升级方向的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门领域。基于雄厚的技术积累和领先的商业落地能力,“小i机器人”为政企客户提供从产品到多样化解决方案和卓越的定制化服务,形成了规模化的商业应用和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
“小i机器人”高级副总裁许弋亚展示了小i机器人在智慧金融、智慧政务、智慧企业以及赋能全球AI产业化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并就公司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她希望通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小i机器人”助力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再制造 更“新”之路
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消费、节能降碳,既利当前、更利长远,以“焕新升级”增福祉、促发展,换来人们生活品质和社会经济“万象更新”。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了5方面20项重点任务。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会议。会议指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推进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等四大行动取得良好开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领域目标任务,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好回收循环利用,抓好产品设备报废、回收、再制造、资源化利用的全链条,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闭环。
在位于上海浦东的沃尔沃建筑设备再制造车间,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让废弃的零件重新焕发生机,让老旧的机器在科技创新中迎来新生,用再制造为旧设备赋予崭新的生命力。
沃尔沃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运输与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供应商,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创新再制造理念,将再制造作为实现循环经济、迈向永续未来的重要途径。“在再制造方面,沃尔沃集团拥有超过70年的丰富经验,在全球有8家再制造工厂,年生产的再制造产品数量超过120万件。2013年,沃尔沃集团在中国设立了再制造中心,参照全球七家成功运营的再制造工厂模式,为中国客户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沃尔沃集团中国企业传播副总裁周逸平说。很多人会将“再制造”等同于“翻新”,其实不然。再制造的技术门槛较高,它在研发环节就要考虑后期再制造的可能性,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对废旧的零部件先进行诊断,再对其进行修复,修复之后再按照跟新产品一样的抗压、耐久等环节测试,最终使再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新品。沃尔沃再制造能够通过对旧有零部件进行修复或升级,使其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全新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有效减少新零件的生产能耗和材料消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价值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