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迎来爆发期
作者: 海洋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行业发展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低空飞行”正在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正在打开。
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增速高达33.8%。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低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预示着其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低空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预计中国低空经济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继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可以“飞”多高?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首先,从概念上来看,“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其次从产业链来看,“低空经济”包含上游的航天器生产制造商、中游的服务运营商和下游的应用端,涵盖了通航制造、物流、旅游、农业、应急救援、商贸、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一系列的场景拓展延伸,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效益和便利。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低空经济”这条在空中开辟出的新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角逐的新领域、新赛道。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和日本的东京、大阪作为较典型的“低空经济”发展城市,均已形成“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牵头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建设”的发展模式,带来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大潮正滚滚而来、势不可挡。
顶层设计方面,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力度出台利好政策。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有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紧抓机遇争相布局;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相关产业穿上了法治“防护衣”。
技术保障方面,在科技进步的助推下,我国应用型无人机受到市场青睐。无论是“载人”还是“载货”,应用型无人机的相关技术设想概念均已落地,并在不少城市展开试点。此外,2023年10月13日,中国民航局颁发了“全球首个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航空器型号合格认证,标志着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运营时代的到来。
在顶层设计和技术保障的双重支撑下,“低空经济”可以“飞”多高?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近期发布的《低空经济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5万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低空经济”是开创性的新业态,前进的道路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专家指出,相较于高空飞行成熟的空域管理和商业运营,低空飞行才刚刚起步。未来,需要更完善的管理制度、更有效的技术手段,才能支撑起低空“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的大容量融合飞行,从而助力“低空经济”从蓄势待发到振翅腾飞。
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
从政策密集出台到各类低空航空器的密集发布、航线开通,2024年被称为中国“低空经济元年”。除了航空器厂家业绩爆发,各类提升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能力,保障低空交通安全顺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迫在眉睫。
低空经济实现大规模商用之前需要构建一个从地面起降到空中监管的立体低空安全交通体系。当前,低空航空器数量和应用的爆发式增长,也使“黑飞”“乱飞”问题凸显,甚至扰航、非法偷拍、跨境走私等事件频发。
“各种飞行物鱼龙混杂,低空空管如何规划和管控是一个问题;低空的航道监测,尚未有技术手段探测飞行物的状态;大部分低空飞行器没有装载防撞雷达和感知雷达,从而影响其避障和防撞能力。”在日前举办的2024民航数字技术及智能装备展上,广州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曹祥元说。
赛迪顾问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低空经济存在“三层万亿”发展空间:第一层即促进低空飞行器制造发展;第二层即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投资空间;第三层即服务模式延展促进空中交通运输发展、飞行体验促进消费变革等。
现阶段,我国虽已开始对低空经济的飞行安全进行规范,但安全监管保障行为的实施依旧任重道远,未来还需结合低空雷达、感知避让、通信保障、信号防干扰、多机协同等技术进一步构建低空安全体系,在安全监管能力上从特定区域监管逐步转向跨区域多领域协同监管。

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实践探路阶段,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全国通航管控服务体系、通航保障系统、通航机场等各方面的建设,未来如何打造经济生态闭环,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仍是关键。
业内专家表示,推动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5个核心要素,即“市场是根本、空域是关键、政策是保障、技术是支撑、安全是底线”,建议通过5G网络、低轨卫星网、地面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对低空空域有效、安全、合理的管控和应用,建立一体化、智能化的低空空域和低空经济管理架构;完成全国通航管控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通航保障系统、通航机场的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认为,低空经济发展,一方面要织就一张多层低空飞行网,以满足私人飞行、短途客货运输、低空观光、飞行娱乐等需求;另一方面,要建设形态各异、星罗棋布的通用机场、城市空中交通垂直起降场、航空园区、航空小镇、无人机基地等,保障通用航空器的起降和有效地承载低空经济产业。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小峰建议,应立足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低空综合服务等相关产业,打造以无人机为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推进无人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低空经济产业链龙头企业,强化自主可控,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完整生态。
截至2023年年底,政府各部门共发布超过60个涉及低空经济产业的相关政策文件,支持和规范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涉及低空空域管理、通用机场建设、通航人才培养、场景应用等诸多内容。
多地抢抓低空经济“风口”
在国家政策推动、巨大市场规模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不少地区也前瞻性地对低空经济展开相关布局,抢抓低空经济“风口”。
2024年1月以来,北京、广东、安徽、山西、四川等约18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低空经济的各项政策,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2023年年初,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年初,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
2023年11月,海南发布《海南省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图》,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做出低空空域放开的持续性尝试。

长三角城市也在积极发力低空经济。作为华东的航空枢纽,上海发布《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一大亮点就是发展低空经济,提出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南京较早入局低空经济,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百余家,在研发、制造、配套、服务、人才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在浙江,杭州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先行军。早在2020年10月,杭州就入选了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并成为最早一批进行无人机城市场景商业运行探索的城市。安徽也在持续加码低空经济,合肥、芜湖成低空领域劲旅。
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也不甘落后,加速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4月3日,总投资25亿元的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带动无人机产业生态规模达50亿元以上。

低空经济产业具有成长性高、产业融合性强、产业链条长、应用辐射面广的特征,蕴含着巨大投资价值和增长潜力,对城市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未来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级别,或将为许多城市创造若干新的经济增长极,甚至有望重塑全国的经济产业格局。不止国内城市,在国际上,美国、加拿大、巴西、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抢占通用航空市场,布局低空产业。
深圳争夺“低空经济第一城”
众所周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最初起步到成长为万亿级产业,足足用了一二十年时间。
而低空经济,牵扯面更广,乘数效应更强,一旦迎来技术与政策的双重拐点,其跃升速度只会比新能源汽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今,无人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低空经济被纳入多个国家规划也说明政策拐点的到来,整个市场已到了临近行业爆发的关键节点。
对于很多城市来说,低空经济从百亿级到千亿级乃至更高,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年时间。
作为出台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的城市,深圳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可谓雄心勃勃。
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深圳全速竞飞“低空经济第一城”的消息被反复提及。若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础来看,深圳也确实有争夺“低空经济第一城”的底气。
作为全球闻名的“无人机之都”,深圳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与相对完备的产业配套。

集聚了大疆、丰翼科技、天鹰装备等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深圳的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在全球占比超过50%。2023年深圳无人机及产业链企业达1730家,年产值960亿元,覆盖了从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软件开发等上下游全环节。
在政策布局方面,深圳也尽显前瞻性。
早在2022年底,深圳就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系统完善地制定并规划了城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2023年,深圳又率先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打造低空经济中心。2024年,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政策、法律等多方面推动低空经济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