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

作者: 海洋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0
傍晚武汉国际广场

武汉最近又火了。来武汉旅游的外国游客们,纷纷被武汉“光谷光子号”空轨和无人驾驶汽车所震惊,相关视频不断出圈,引来外交部点赞:“赛博武汉”,名副其实。而随着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China Wuhan Travel瞬间走红。

提起武汉,许多人自然想到武汉三镇:汉口、汉阳和武昌。汉江汇入长江,在地理意义上将武汉一分为三。然而,“武汉”作为三镇的合称,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此前,武汉地区一直或多或少与“江夏”这个名字有关,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设立的江夏郡。

历史悠久

武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景观,都是这座城市的瑰宝。

三国时期,这里是蜀汉的边境地区。在明清时期,武汉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文化和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艺术家都在这里活跃。在这个时期,武汉的建筑和文化景观也得到了大力地保护和修缮,这些都成为今天武汉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今天的武汉,我们可以看到当地人民依然保持着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在文化、艺术、历史还是社会发展方面,武汉都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

武汉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景点和旅游胜地。其中,最著名的景区包括黄鹤楼、东湖、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博物馆等等。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1
武汉街景

黄鹤楼是武汉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名城的象征之一。它位于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是一座古老的楼阁建筑,建于公元223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黄鹤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鹤楼》的主要背景地之一。登上黄鹤楼,可以俯瞰武汉美景,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东湖是武汉市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约为87平方公里,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还可以参观东湖樱花园、东湖水上乐园等景点。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2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3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4
(组图)武汉东湖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公铁两用桥,也是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公铁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米,桥面宽24.5米,主塔高80.6米,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桥。游客可以在桥上欣赏到长江两岸的美景,感受到长江的壮阔和浩瀚。

武汉博物馆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武汉市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武汉博物馆馆藏丰富,展品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金银器、民俗文物等等。

百湖之市 湿地之城

武汉坐落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因此也被称为“江城”。这座特大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今天,又因护水而美。很难想象,一座城市竟然拥有160多条河流、160多个湖泊,湿地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18.9%。因此,武汉也被称为“百湖之市”“湿地之城”。

在武汉,长江以南,低矮的山丘与洼地之间,东湖、沙湖、南湖、严西湖、竹子湖、汤逊湖等,以及位于城市远郊的青菱湖、野湖、梁子湖、斧头湖、牛山湖等众多湖泊,星罗棋布;长江以北,自东往西,有月湖、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三角湖、汤湖等湖泊。此外,在汉江的巨大水系上,又有东大湖、张毕湖、竹叶海、杜公湖、涨渡湖等大小湖泊。

武汉的湖泊大多属于浅水湖泊。在这些湖泊周边,容易形成一片片水草丰茂、波光潋滟的湿地。生活在武汉和附近的人们,喜欢把这种长满苇草、菖蒲、水葱等植物的湖汊湿地称作“水荡子”。

这些湿地中,包括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沉湖湿地,以及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市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这么多湿地的城市,并不多见。

在这些湖汊湿地上,一年四季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它们守护着湖汊湿地,使其变得更加清澈透亮。这些水生植物,有的长着修长的茎叶,可以从水底挺出水面,像芦苇、花叶芦竹、荷、千屈菜、菖蒲、水芹菜、梭鱼草等,就叫“挺水植物”;有的从小到大都漂浮在水面上,就叫“浮水植物”,如浮萍、菱、水浮莲、睡莲、凤眼莲等;另有一些,从早到晚总是沉在水中,只有到了开花时,才把花茎、花朵露出水面,它们就叫“沉水植物”,如苦草、竹叶眼子菜、水盾草、金鱼藻、狸藻、狐尾藻等。武汉的湿地里生长的各类水生植物超过400种,其中包括许多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码头文化铸就武汉英雄气质

万里长江,无数码头因水而兴,武汉既有丰沛的水文化,也有热闹的码头文化。自从明清到近代,武汉曾经是中国内陆的经济中心甚至国际性城市。回顾历史,正是码头文化里蕴含的旺盛生命力成就了武汉。当下“打码头”这个词对于新一代的武汉人来说已经极为陌生,可是在过去几百年里,围绕着码头的斗争风云却是天天都会发生,伴随着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印记。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5
(组图)秋天的武汉城市公园

近代,武汉城市变迁与码头发展息息相关。武汉码头兴旺的源头应该从明代开始算,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独立发展,汉口因为良好的港口条件,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在明末清初成为四大名镇之一。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武汉的码头起源于内河,汉口天宝巷码头是有名可考最早的码头,当时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1861年,汉口开埠。武汉在长江沿岸建设了一批近代轮运码头,使得其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码头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

1910年,汉口有大小洋码头 74个。到1926年,大大小小洋码头有87个,从江汉关一直延伸到丹水池、谌家矶一带。

20世纪初,随着汉口民族工业的发展,硚口以上的汉水边由民营企业修建了一些专用码头。至1928年,有这样的专用码头25个,一直延伸到皇经堂、古茶庵一带。这些水码头都是土码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武汉有水码头240多个,陆码头220多个,码头工人5万左右。

码头在为武汉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码头文化”。生长在大江大湖边的武汉人,擅长和天南海北的人打交道、做生意,有很强的“江湖气”。由于在码头的艰难营生,逐渐形成了武汉人好勇的民风,体现了他们性格中的坚毅强悍,也带给武汉这座城市敢打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刚烈”性格,才有了革命士兵与反动军官的“斗狠”,也就有了后来轰动全国的武昌起义,敢为天下先,打响反帝反封建第一枪。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火爆脾气,让武汉成为“收回英租界”“二七大罢工”等重要革命事件的发生地。

武汉码头航运的繁盛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来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水运“速度”已经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武汉码头雄风不再,进入了短暂的“沉寂”。但从2004年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一期投产到2010年武汉新港成立,再到武汉新港按照“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强势复苏并加快发展,武汉码头焕发出新的活力。

目前,武汉新港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以武汉为中转枢纽,通江达海的国际航运物流网络体系已初步建立。湖北港口集团的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省货物吞吐量首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60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23.3%、18.4%,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创历史新高。

今天,阅尽沧桑巨变的码头,告别昔日喧嚣而谢幕,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浴火重生。依托武汉港打造“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阳逻港打造长江内河首家绿色港口示范码头,长江核心区百余码头的拆除、迁移、集并整合,等等,华丽变身后的城市滨江生态景观、洁净优美的长江主轴岸线将为长江增添一道道秀丽风景。江水奔流不息,岁月荏苒不留,码头旧貌新颜,这是武汉人的共同回忆,更是武汉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美好未来。

码头文化也让武汉人民有韧性、有蛮劲,他们骨子里渗透着“不服周”“不信邪”的倔强顽强。不管是战争年代的“保卫大武汉”,还是和平年代的“九八抗洪”,都让他们秉执着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武汉毅然关闭离汉通道,武汉人也没有被吓到、没有被压垮。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科创之城

除了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外,如今的武汉,得益于百年之前铸就的城市发展基石,拥有超百万大学生的“高校之都”,转化其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优势,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壮大,以高质量发展的姿态迈进GDP“两万亿俱乐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创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6
(组图)武汉樱花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7
武汉:英雄之城迸发新活力8

不久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此殊荣。这是中国科技界最有“含金量”的奖项,也掀开武汉科教实力的一角。

武汉是“大学之城”,有高校92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机构91家、130余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武汉在科技集群领域连续6年保持上升态势,今年排名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

纵有如此创新“家底”,要点亮“科技树”,带动生产力跃迁,还需完成关键一步——转化。

一座科创中心城市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成长的烦恼”。过往很长一段时期,武汉都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挑战。武汉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创新型企业众多,产出的科技成果也不胜枚举,但科技成果转化通常需要经历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死亡之谷”、横渡市场竞争中的“达尔文之海”,才能实现商业化运营和大规模生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