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民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
作者: 王雪铭 李莉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2022年10月,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解决好雄安新区干部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新区建设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就业优先,完善就业创业引导政策,加强对新区劳动力的再就业培训。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牵挂。近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总主题的世界城市日即将到来。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10月31日确定为世界城市日。
今年的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将于2024年10月25日至28日在威海国际经贸交流中心举办。主题为“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威海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具体承办。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世界城市日到来之际,《中国周刊》走进上海、无锡、广州、重庆等城市,聚焦各地有高度、有温度的人民城市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重大创新,推出本期“人民城市特别报道”。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如今,我国已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人民城市作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前进道路、内涵品质等系统变革的创造性理念,其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和推进的过程之中,构织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城市发展由“规模数量型”到“内涵质量型”的战略引领转向,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转型与升级。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转变城市治理思路,引入更多新兴科技力量,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在这一重要理念指引下,一幅幅生动隽永的实践图景渐次铺展,不断构筑起新时代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
创造样板 凸显城市的人本价值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有一份特殊的使命:这座城市不仅要成为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也要在城市治理上创造样板,在凸显城市的人本价值上成为范例。
上海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方面,上海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
五年来,全面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贯穿于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的方方面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上海,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着力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佳实践地,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一座城市最可依靠、最应凝聚的力量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市在民生和城市治理工作上,以更深、更实的人民情怀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民心工程”,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首提地的上海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面对新形势,杨浦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全力打造“住有宜居”杨浦样板。

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岸线东端,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最早的机械造纸厂、最早的现代化自来水厂、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等都诞生于此。伴随产业转型升级,杨浦滨江沿岸的老工业遗存陆续“退休”,空置土地和废旧厂房成为市民亲水的障碍。一条新的生活“秀”带上,曾经的祥泰木行成为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昔日的上海工业文明的源点蒋家浜,如今成为仁恒置地探索旧区改造有机更新的典型案例;当年“远东最大制皂厂”的生产原址变身网红咖啡馆;原来的国棉十七厂,现在则是游人如织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经过活化利用的杨浦滨江,将最好的资源还给人民,并承担新的时代使命,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中国工业发展的厚重与雄浑。
近年来,杨浦区接连启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等五个示范区建设。五个示范区维度不同,却又紧密关联,都是在探索人民生活的理想场景,让每一个人在杨浦都能“诗意栖居”。
“滨江岸边一年四季都有新风景,随手一拍都是大片。”72岁的戴以令,隔三岔五跑杨浦滨江拍照。“前面是曾经的国棉十七厂,现在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当年的糖仓,现在是滨江的地标性公共空间。”
沿着杨浦滨江漫步游览,一座外观酷似半镂空“木盒子”的建筑进入视野。它就是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由具有百年历史的祥泰木行旧址改建而成。如今,这里成为市民游玩、休息、学习、交流的重要空间。
杨浦滨江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发展绣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博览带”。如今的杨浦滨江已成为市民旅游的热门打卡点。五年之变,生产、生活、生态岸线上的“小而美”在杨浦滨江处处可见,数以万计的市民在杨浦滨江书写下了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五年来,从杨浦滨江到上海全市,从一根“秀带”到一城巨变,上海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不断追求卓越,人民城市的底色更加鲜明、发展更有活力。
擦亮底色 聚焦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城市的底色是温暖、包容和共享。?温暖体现在城市对居民的关怀和照顾上,包容则意味着城市对不同群体的接纳和尊重,而共享则强调城市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共同享用。?在新时代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坚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擦亮底色,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营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成就感。
平安之城,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底线,一头连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没有基本的安全支撑,城市的公共生活就不可能按照正常运转,城市的内在价值也无法生动显现出来。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努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持续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立抵御重大风险隐患的多层次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城市的安全韧性。
韧性安全城市是指城市具有较强抗压、适应、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预防和抵御内外多种风险冲击。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应对当前城市安全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城市韧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建设韧性安全城市要在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管理、技术、制度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燃气管网、交通设施、供水管线、电力系统……这些维系城市正常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受极端天气影响,城市内涝让多地排水系统经受巨大考验;有的地下管网年久失修,引发燃气爆炸等安全事故;有的城市发生地面塌陷或桥梁垮塌……如何守护好城市“生命线”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聚焦城市公共安全、社区基础设施更新、城市应急管理等领域,上海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治理探索和改革创新,打造“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的治理新名片。上海的城市安全对标全球最高水平、最高标准,全面筑牢城市安全底线。“安全生产是‘1’,其他工作是‘1’后面的‘0’,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0’也毫无意义。”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执法总队总队长张之崟引用这一比喻来说明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拥有更高韧性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和基础设施体系,是建设高质量韧性城市的基础和前提。

“城市地下空间,纵横密布的管网系统被视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一旦破损、堵塞,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吉杰表示,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存量生命线工程系统进行全方位排查,形成统一的风险隐患清单,全方位提高应对台风、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灾害的抵御能力。“特别要更新升级老旧小区的水、电、气等地下管网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承载力和抵御力。”
更高质量的城市安全治理,不能等出现问题后亡羊补牢,应该要有预判和防范能力。韧性城市是个系统工程,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是实现安全治理关口前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转变的基本策略。如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逐步成为上海城市运行高效感知、高速响应的最强“牵引”,也是打造韧性安全城市的数据支撑平台。近几年,上海市不断增强城市治理的安全韧性,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生活环境,为推进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安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