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童年——读何大齐《四合院的孩子》

作者: 庄建

温暖的童年——读何大齐《四合院的孩子》0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童年。

何大齐先生的童年是温暖的。他的新作《四合院的孩子》,用入情的文字,富有意趣的图画,重建了一座记忆中的四合院,把这温暖传递给每个正在读这部书的人。

20世纪40、50年代,西安门北黄城根的那座四合院,几乎是何大齐孩童世界的全部。书中串联起的一段段亲情与友谊,都带着何大齐童年的温度。

在那个如今已经消失的四合院里,大门里的合欢树,南房后面的老槐树,垂花门西侧的花椒树,花池子西边的苹果树,正院西北角的香椿树,后灶房前的老藤萝,后院西侧的白丁香,西跨院的大枣树、玉簪花、马莲草、黄花……高处的树,低处的花草,枯荣往复,勃勃生机带给少年何大齐不尽的生活乐趣。从何大齐的笔下流淌出来,酣畅淋漓。

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何大齐对母爱的体察。他的文字,不仅描摹出母亲忙碌的身影,更将母亲的爱融于字里行间。春天,母亲会让全家人吃上香喷喷的炸香椿鱼儿,紫藤花“甜点”;夏天,会精心为家人备好解暑的绿豆汤、荷叶粥;冬天,她总是变着花样,为顶着大风跑回家吃午饭的孩子端上好吃又御寒的饭食……点点滴滴,岁岁年年,不曾停歇,而这些日常小事中又有哪一桩不饱含母亲的心意?如今,每当秋日风起,何大齐还常常怀念少年时母亲做的、北京人饭桌上独特的炒麻豆腐。稠乎乎、带着酸馊味儿的麻豆腐,是绿豆制品的下脚料,色味均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但经母亲一番炒制,就成了秋天餐桌上最下饭的菜,色香味俱全。盘中,盛得满满的是母亲对全家人的关爱。

一双少年的眼睛,一颗孩童的心,如何能对生活有这样细微切肤的体察?如何在耄耋之年将逝去的时空做如此富有生活与烟火气息的描摹?“您记日记吗?”我问。“没有!”先生的回答让我更加好奇。“这些都是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受家学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画画。1957年,我上高一就开始写生了,画北京街头五行八作的人们,画老北京的街景。我画这些有条件,我从小生活在西四、北黄城根,家离西四牌楼二三百米。这里当时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方。白塔寺、护国寺也离我们家非常近,再往西走就是阜成门,溜达着就去了。我有大量的积累,在构图上,人物动作、形象上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我对这些特熟悉,一来是我的记忆,再就是我画过。光看不行,你必须画,反复地画,印象就非常深刻,这些东西都融化在我的血液中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何大齐相继出版了《老北京民俗风情画》《燕京往事》《〈骆驼祥子〉何大齐插图·注释本》《〈茶馆〉何大齐插图本》《〈民国北京城〉·烟袋斜街旧影图卷》《万有汉字》《北京的春节》《我们的日子:老北京的四季风情》等作品,画作精美,文字轻盈,情感充沛,这汩汩流淌的情思之河,其源头就在那座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少年何大齐的百科全书。他在其中真实地生活过,细细地体味过。正如何大齐说的,四合院里那个调皮的小男孩,他和院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交朋友,他跟着家里的长辈听戏识曲、学书习字,他在年节礼仪、人情往来中体味平常岁月的温度,然后他慢慢长大。有生命的温度,有亲情和人性温暖的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去书中寻找答案吧。(本文作者庄建系中华读书报原总编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