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望北:培养孩子们做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

作者: 李玲

祝望北:培养孩子们做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0
祝望北在第二届“学贯中西”国际化融合课程建设学术论坛上发言

南起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西侧万寿寺,北至海淀镇西侧,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的苏州街依旧繁华,始建于1947年的北京市八一学校坐落于苏州街29号。

跟随祝望北从学校东门往里走,随着他的讲述,一幕幕充满词话意境的国风校园景色次第呈现,一幅蕴藏红色基因的教育画卷徐徐展开。

一所学校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学校诞生、成长、发展历程,也承载其人文精神、光荣传统。上世纪40年代,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前身——晋察冀军区荣臻子弟学校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由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这段姓“军”的历史赋予八一学校特别之处,让无数有此情结的学子心向往之。

建校以来,北京市八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有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聂力、徐小岩等,还有许多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及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此就读。2016年9月9日上午,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全校师生,并向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他如数家珍地回忆母校生活:“是老师培养了我们”,“到这里没有首长,都是学生”,“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着母校”……句句心语,饱含情谊。祝望北以及校方师生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难忘时刻。

在美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浸润中守候学生成长

“当年,北京历史上著名的皇家买卖街苏州街热闹繁华,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这条街被英法联军烧毁。曾经的苏州街景已不复存在,但这段民族历史,后来人不能忘记,八一学校在苏州街占地最大(约15.6万平方米),我们要承担起地域文化宣传责任。中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民族情结,要告诉孩子们这条街为什么被烧毁;告诉孩子们,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更加强大,才能抵御外来侵略者,所以我们将校园建造成当年苏州园林风格。”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校园环境,寄托着祝望北的教育初心,他希望把家国情怀种在孩子心里。

移步学校西北角,亭台水榭式的苏州园林美景乍现,立于廊亭上,满园景致尽入眼帘,学子们于水边廊亭颂诗歌,背文章,清气神。亭台廊阁的枣红、砖墙瓦顶的灰白、湖水树木的翠绿,组成的一幅美丽图画,塑造了八一学校诗画般美好意境。

八一学校副校长、国际部主管校长祝望北,性格豪爽,为人真诚随和。今年是他从事教育第30个年头,也是他到八一学校第15年。2008年,北京市八一学校启动校园改造工程,祝望北负责整个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直至2018年,完成校园大范围改造,这座校园倾注他心血与情感。

祝望北:培养孩子们做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1
祝望北(教室前中)给学生讲新中国发展历程

改造以后优美古朴的校园环境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择校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建设之初却引发不少争议。当年,校园外墙面装饰流行使用陶瓷贴砖,显得“既美观又有格调”,祝望北却认为,白墙、灰瓦的徽式风格虽然简朴,但更有中国传统建筑韵味。“随着时间推移,虽然有斑驳,但斑驳就是历史”。

“校园改造建设过程不易,会遇到很多不理解,其中艰辛不是谁都明白”。大部分校园改造在暑假进行,短时间完成大量工作,难度高,很考验管理水平。十年精心打造,直至2018年,徽派建筑的古韵和中式园林的雅致逐步显露。随着园林树木渐渐繁茂,校园开始受到师生们喜爱,引来众人冬天拍雪景,夏天拍果实。

驻足于书法大道,清朝曾国荃的名联“瓶花落砚香归字,风竹敲窗韵入书”一副字映入眼帘,由北京市书法协会副主席、特级教师杨广馨所作,经艺人妙手镌刻于木匾。向西移步,《沁园春?雪》《兰亭序》跃然镌刻于书法墙上,李斯篆、张猛龙篆、苏轼四大行四大草,也在一座座碑石上呈现,构成匠心独具的“墙文化”,俯看地面,《正气歌》在汉白玉石上雕刻,大气磅礴。

徽派建筑点缀着江南小景,优美、沉稳、宁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心灵得以滋润。祝望北说:“校园文化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特色等实施,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独具‘八一’特质、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中国精神’指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团结统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品质公民’指品德好、品行优、品位高的公民。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学生们成长过程中对审美的培养与诉求。”

2006年,祝望北到北京市八一学校担任总务主任,主管后勤工作。那时正赶上社会教育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发展对整个基础教育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建设都有了新要求,祝望北开始和校长们共同探讨学校改革发展,并对后勤工作进行顶层设计。

“名后实前、勤则有为就是后勤工作的定义。教与学本身是枯燥的,而我们要打造符合教学需要、不枯燥的环境,这就对后勤要求非常高,我们定位是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可以静静学习、快乐玩耍、舒适享受成长的院落,是另外一个家。学校需要创造舒适的环境、孩子向往的地方,让孩子们能爱上这里”。祝望北认可环境决定论,“八一学校校园文化风格外显中国元素,营造一个徽派书院风格的大院子,学生们安安静静读书、思考,快快乐乐生活成长,内在简洁明朗,满足教师、学生教与学需求,提供基础保障”。

“整个校园环境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建设是后勤和教学统一步调、磨合的一个过程,这里面有不少误解和委屈。新设施的使用,需要老师适应、学习,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很多不理解来源于这个周期。这需要共同的价值信念做支撑,需要通过不断沟通逐步化解问题。”

后勤管理工作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改变人周围的环境,给人带来正面反馈,让学生在美好的自然环境、文化浸润中,体察天地,感受身心成长,体验人与社会、自然的谐关系。

祝望北:培养孩子们做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2
校园徽派建筑(李玲/摄)

学校前瞻性提出“生态立人”的概念和“九年生态校园”建设方案,“前三年主要做全校生态校园基础建设,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接下来三年,是使用阶段,生态课程进入校本课程,让学生对生态产生兴趣,直观感受生态的概念;最后三年,引领课程发展,将生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并形成习惯。除了打造物质生态之外,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让生态理念渗透到老师和学生的生活日常中,让生态的正能量常态化、日常化”。

如今校园内,处处展现环保理念,彰显创新生机。学校安装并使用雨水回收、风光互补装置等生态环保设施。集无土栽培、休闲、节能设施为一体的零排放空中花园在高中楼建成,楼顶太阳能电池发电量满足学校15%用电需求。学校专门开设“生态立人”特色课程,并设置有集展示中心、光电幕墙、太阳集热、地下室自然采光系统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节能技术宣教中心。

国际部高三(2)班同学马荣宇参与了学校PBL项目,即垃圾堆肥实验。他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食堂每天食物浪费很大,实验小组根据调研数据,给出实质性建议,如减少食物份量,给学生更多搭配选择等,均被学校采纳。他和同学们还追踪食物垃圾去向——学校后面的堆肥池,“食堂厨余垃圾在堆肥之后会用于校园里绿植施肥,形成小的生态循环”。

北京市出台垃圾分类的管理要求后,学生们在课题基础上增加了垃圾分类调研。“通过调研学习和实验,我了解到很多人类和地球所遇到的环境方面问题,碳排放问题,粮食问题,以及国家提倡的垃圾分类问题等等。比如我们每年产生多少吨垃圾?垃圾是如何被处理和填埋?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了解了垃圾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存在的隐患,认识到垃圾不分类的后果很严重,因此我会非常认真地去做垃圾分类。”通过参与相关生态课程和生态活动,马荣宇和同学们愈加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整个校园凝聚起对绿色的一份热忱。

满怀热情、勤耕务实,对每个孩子负责

在学校找到祝望北,往往有两个地方,一处在后勤,一处在国际部。主管学校后勤管理中心和国际部,他总是穿梭于校园两头,忙碌的脚步承载着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思虑与期盼。

走进国际部教学楼二楼,色彩斑斓的四壁就像一面面“会说话的墙”,挂满了学生原创美术作品,各类题材的油画、素描写生,充满想象力的面具设计,纸蘸墨韵的书法作品,五彩斑斓的风筝绘制,古韵古香的扇画,造型各异的陶艺作品,琳琅满目,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工艺美术工作室、西方美术工作室、传统美术工作室等分门别类,给学生们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兴趣专门课。

校长办公室就在众多教室之中。“要让听见炮声的人指挥打仗”,作为学校国际部的“指挥官”,祝望北坚持到“前线”。

祝望北:培养孩子们做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3
祝望北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毕业生典礼

“要跟孩子们在一起,真正了解他们,才能够进行有效管理,亲自体会教育脉搏,才能够对孩子们有所帮助,不能仅仅依靠一些过去的经验教育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并不买账”。祝望北始终认为,新时代的教育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式,还需要不断地增填新内容,“我希望所有学生和老师思维是活跃的,对教育这件事是充满热情的”。

2017年,已经成立3年的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在国际教育发展的浪潮之中上下求索,颠簸向前。发展遭遇瓶颈的关键时刻,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祝望北接管国际部,开启国际部新的发展历程。

“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在继承之前优秀成果基础上,做出真正适合我们的选择?”这位刚刚接手艰巨任务的“指挥官”,很快有了明确“作战”方向。

“北京市八一学校由聂荣臻元帅创办,这所诞生于炮火硝烟中的学校,红色基因是它独有的魅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忘本,共产党人办教育,就要办共产党人的教育,共产党人办国际教育,就要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和学术能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我们该有的选择”,祝望北认为,“美式、英式等国外照搬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八一’这样一所具有红色传承的学校,我希望能有自我突破”。

“团队成长才能带动国际部发展”,早先的纯外教团队逐渐过渡为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双语青年教师和部分外教构成的新型教师团队,一支拥有国际视野、胸怀报国理想的核心教师团队组建。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国际教育,都离不开爱心与责任心,我们一定要务实,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要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青年人,就要先从我们自身做起。”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祝望北带领年轻的团队开始新的探索与实践。“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语,成了他与教师团队交流时经常提及的嘱托,也逐渐成了国际部办学宗旨、使命和责任。

祝望北:培养孩子们做有中国精神的品质公民4
祝望北(后排左六)参与学校师生篮球比赛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仅要让优秀的学生发挥优势,进入国外顶尖大学,同时更要关注和培养那些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帮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潜能,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追求顶尖大学的机会”。学校希望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最好的自己,格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综合能力培养。老师们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实际的帮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