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地:奔跑中找寻教育的诗与远方

作者: 余玮

秦海地:奔跑中找寻教育的诗与远方0
秦海地

置身校园,似有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奔涌着、不断撞击心灵,使人感动、兴奋、激越、升腾。文化路上汇集毕业生的励志语录、名校林中如临其境感受大学的“呼唤”、廊道文化别具一格的激励引领、巨型展牌上发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号召,时时处处给人激励和感染。

显然,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以励志为主题。走着走着,走到“精气神”这三字影壁前,记者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三个字,就是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的精神长相与文化特性,彰显学校教育样态,透射出学校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多年来,衡水二中党委书记、校长秦海地用教育情怀、敬业精神感染着他的团队。他不断完善自创的“原生态”教育理念、弘彰“低进优出”办学品牌、建构“养成+激励”的双优德育模式,让学生取得优异学业成绩的同时,实现性格的完善与综合素质的增长。在他率领下,衡水二中逆势中崛起,由一所当地的“拖尾校”、薄弱校跃升为“全国十大名牌中学”“全国文明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学校后来居上、由弱变强的典范。学校的“天下第一操”“百日誓师”“十八岁成人礼”“快乐高考”等成为许多地方的励志教材。

超越永无止境

1996年,衡水地区撤区建市,衡水市政府面对市区人口快速增加、学生上高中难的情况,作出在原第一职业中学校址上创办一所普通高中——衡水市第二中学的决定。当时,全市中考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距离开学只剩不足一个月。面对紧急抽调而来的35位教师、捉襟见肘的硬件设备、占地不足15亩的校园,二中人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他们组织教师队伍,清理休整校舍,购置桌椅床凳,配齐教材、设备,抓紧时间开始招生工作……1999年,衡水二中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全市普通高中第一名的成绩。两年后,学校完成新校址一期工程建设任务,搬迁到宽广洁净、设备先进的新校园。2003年,衡水二中从一所普通高中跻身省级示范性高中之列。

言及衡水二中的发展史,秦海地如数家珍。2004年12月4日,是秦海地人生日历中难以抹去的一天。这一天,他受任衡水二中校长。此前,他是衡水市第十三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此时的衡水二中尽管已入列省级示范性高中,但秦海地清楚,在强校队列中,衡水二中整体实力还居于末位,与一些近百年历史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相比,俨如一只“丑小鸭”,要在12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里逆势突围,还得努力,不断开拓、打拼。看到学校附近的学生和家长宁可“舍近求远”去其他地方读书,也不选择衡水二中,于秦海地是一种痛。尽管录取分数线在所辖城区一降再降,但招生计划完成不足一半,学校生存之路亮起红灯。除了家长看不上、学生不愿来,秦海地还看到学校资金不够用、硬件设施差、老师留不住、教学质量低等问题。面对残酷的现实与办学窘境,秦海地陷入沉思,感受到二次创业的压力与挑战。

在调研中他意识到,尽管学校具备发展潜能,但缺乏一种精气神。若要逆势突围、由弱变强,就要培植学校精神文化,营造精神氛围,冶炼精神风骨。秦海地将第一把火烧向横亘在衡水二中人心头怯懦的阴云。他暗暗决定,要培植全体衡水二中人勇敢面对挑战、坚强走出低谷的共同信仰,绝不能抱残守缺、靠天吃饭,要有敢于发展的勇气、主动作为的意识。

秦海地:奔跑中找寻教育的诗与远方1
秦海地(左一)与教师座谈

一步入校园,“超越永无止境”六个苍拔遒劲的大字冲击着你的世界。这鲜红的大字镶嵌在正对学校大门的教学楼上最为醒目的位置,这就是衡水二中的校训文化。学校基于自身办学基础、生源特点、教师特点、办学目标等实际,在发展实践中逐步锤炼出以“超越困难、超越昨天、超越对手、超越自己”为内涵的“超越永无止境”校训,传递出不甘落后、强力争先的超越信念。

在学校爬坡迈坎、负重前行过程中,秦海地不断给师生注入自觉、自信、自强的崛起意识,滋养孕育“越是‘不可能’,越要做成功;越有艰难险阻,越要迎难而上;越是不可逾越,越要再造巅峰”的“衡水二中风骨”。渐渐地,“超越文化”成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并转化为巨大力量,指引学校克服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在绝处中求得生存、在夹缝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超越。秦海地带领团队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以咬住目标不放的韧劲,以奋勇争先、敢为人先的拼劲,驾驭着二中这艘教育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全速前进。

秦海地:奔跑中找寻教育的诗与远方2
秦海地(中)等与学生座谈

学校的崛起,不能是心血来潮的振臂一呼,更不会有摧枯折枝的轻而易举。要负重崛起、强势逆袭,就要带头付出,以身作则,示范引领。每天清晨5点20分,校领导们、学校各中层干部站在门口迎接班主任老师们上班。校领导给中层做示范,中层给老师们作表率,干部付出在前、待遇在后,在学校形成浓厚的敬业奉献工作氛围。衡水二中是寄宿制学校,老师在校工作时间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时间等长,有学生的地方就有老师的全程陪伴,有老师在校就有中层主任和校领导们的全盯全守。为了学校发展,为了学生成长,老师们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呕心沥血,育人不辍。

付出终有回报。在优质生源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衡水二中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在河北全省位于前列,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取得重大突破,连续雄踞河北省高中前几位。

育人应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在秦海地看来,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生自主意识、规范习惯、坚韧意志、创新能力、攻关激情、自我管理等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他说,没有这些优秀品质,学生在听课、做作业、考试时,只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就没有了拼搏奋斗的兴趣与动力,时间一长,便会心灰意懒、半途而废,自然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把高中生比作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这棵树的枝叶;而他逐渐形成的诸多品质,则是这棵树发达的根系。要想枝繁叶茂、粗壮挺拔,就必须舍得花费气力育根。”

45分钟的课堂,老师是主导,想让课堂效果发挥到极致,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衡水二中的老师在备课上要求近乎苛刻,恪守着备考纲、备重难点、备教学设计、备热点问题、备问题学生的标准,繁琐而细致:查阅大量的资料,完成初稿,经过教研,补充疏漏的知识,根据自己学生实际调整教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知识盛宴。正因为如此,语文老师把课堂变成话剧舞台,让学生在表演中体悟语言的魅力;历史老师把课堂变成辩论会,让学生在角色的历史穿越中深刻理解知识;数学老师将课堂变成思维的竞技场,每节习题课都会引起学生们解题思维的集中爆发……在这里,教师把培养一个学生看作塑造一件艺术品。教育是慢的艺术,塑造艺术品的教育需要耐心和等待。教师在潜移默化传道授业的同时,也传递着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传递着行胜于言的力量,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坐得住凉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努力将一个个原本并不出众的学生打造成习惯好、品质优、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秦海地说,从某个角度来说,教育也像加工树根和璞玉的过程,是精细打磨,是用心创造,是止于至善、超越不止的追求。他认为,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是多元化、全方位的,育人工作千头万绪,应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秦海地:奔跑中找寻教育的诗与远方3
学校年度表彰大会上,秦海地为获奖教师颁奖

秦海地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将思想道德建设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学校管理中紧紧抓住思政教育主题,开展“中国梦?家乡情”社会实践、“中国梦?爱国情”喜迎国庆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思考个人理想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学习的奋斗目标,以更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去,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秦海地领会加强劳动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构建价值观体系、文化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四维一体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体验果实采摘、餐厅劳动,进行枝叶创意手工制作比赛、生物建模大赛、中秋节月饼制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秦海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乡土资源引入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化、常规化、生活化。在衡水二中定期举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进天然湿地衡水湖、武强年画博物馆、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了解家乡“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体味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形式丰富多样,同学们竞相参加。无论是小品、戏曲还是器乐、舞蹈,不管是朗诵、演讲还是书法、绘画,均使学生们的才艺得以展现、特长得以发挥,更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成功与自信。此外,各种体育竞赛、趣味体育活动、宿舍文化评比、学星评选等活动,亦调剂了紧张的生活节奏,缓解了学生学习压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秦海地:奔跑中找寻教育的诗与远方4
高考结束后,秦海地受邀在学生校服上签字留念

每年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只要学生在学校,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长和老师的不易,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涌现出多位“全国最美中学生”“全国特别关注孝心少年”“河北省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典型。学生放假回家,则要求完成“三个一”的特殊作业,即给家长写一封信、为家长做一次家务、与家长聊天一个小时。秦海地说,衡水二中通过一以贯之的励志教育、扎实有效的养成教育、宽严相济的爱的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等,实现对学生良好品质培养。

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良好行为生活习惯,会对人一生的发展大有裨益。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秦海地则强调,高考绝不是只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量,更是对学生规范、专注、惜时、高效等良好习惯养成程度的评价。然而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时时、天天的坚持不懈。每日清晨以最快速度到达操场开始激情奋斗的一天,会帮助学生养成惜时高效的习惯;每日做作业时坚持“零抬头率”,会帮助学生养成凝神专注的习惯。他认为,青春时期养成的好习惯会为高考加分,为发展助力,为未来奠基。

学习是终身的使命,没有任何人能够一劳永逸地用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增强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他们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秦海地认为,高考所反映的绝非只是简单的分数,更与分数背后对应的能力密不可分。他说,只有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寻解题方法,全面总结学习技巧,努力攻克难点疑点,当他们遇到难题时,才会激发起思考的热情,调动起思维的兴趣,通过以往的知识联想出解决方案,构筑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认识。“三年的高中学习,有老师的知识引领、有同学的合作探究,但更主要的是凭借自己的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