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雾都”重庆
作者: 沈安娜重庆地处中国内陆之西南,位于长江上游,是一个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也是中国内陆的工业重镇。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
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在重庆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重庆城依山傍水而建,因此被称为山城、江城;重庆四面群山环抱,嘉陵江与长江交汇于此,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处于饱和状态,更容易形成大雾,造成重庆多雾,又被誉为“雾都”。
灯火璀璨 风情万千
沿着居民区的小巷,在楼群中穿梭,翻过一座小山坡,就到了长江索道边。连接两江三岸的索道,是城市独有的景观,它不仅是连接城市的“空中公共汽车”,更是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城市“跨江游乐观光车”。乘客就像踏云而行,在惊险刺激中缓缓欣赏重庆山环水拥的自然美景。


到重庆,有一个必去的地方就是解放碑。解放碑步行街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这里历来就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带。解放碑全称“人民解放碑”,它代表着和平与解放,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这里有数量众多的百货公司、酒店、饭店等,是重庆购物、美食和逛街的好去处,当然也是重庆著名的地标之一。
漫步解放碑步行街,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里一点也不亚于上海的南京路。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品牌。

步行街附近还有能仁寺、罗汉寺等景点,沿着沧白路前行,不多时就是“网红地标”洪崖洞。洪崖洞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是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品天下美食的好去处,也是重庆最美丽的城市名片。重庆洪崖洞整体业态分为纸盐河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风情街、盛宴美食街及异域风情城市阳台四条大街,建筑物多以三层楼为主,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把这一片建筑汇聚在一起,夜晚时候,灯火通明,堪称山城一景。
走进洪崖洞,密集的吊脚楼层层叠叠,从脚下的沿江路到顶层的沧白路有11层之多。隔层功能不同,有餐馆、小吃街、酒吧、咖啡厅,也有土特产商铺。顶层是异域风情城市阳台,可乘坐电梯直达。站在观景平台上,近观城市街景,风光极佳。附近还有烽火墙和青铜塑造的大炮,有著名的海盗酒吧,都让人流连忘返。游人至此,可看两江汇流、观吊脚群楼、眺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烫山城火锅、品天下美食。游玩结束,可去往朝天门广场,仅10分钟路程,乘车或步行皆可。
魔幻奇观——朝天门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方向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江面广阔,百舸争流;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人行石阶沿山而上,气势极为雄伟。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古时,朝天门主要的作用还是如民谚所说,是“迎官接圣”,即上级有重要官员来重庆,或者皇帝有圣旨、诏谕到重庆,就都在朝天门码头靠岸,地方官员也到朝天门码头迎接,这也是朝天门得名之由。
古代重庆的繁荣昌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朝天门。嘉陵江、长江汇合于朝天门,浩浩荡荡地奔流而下,穿过三峡,直达湖北武汉。从重庆到武汉的水道,能够通行各种大型船舶,被称为“黄金水道”。朝天门一带正是“黄金水道”的起点。基于这个原因,从清朝以来,朝天门水面就舟楫穿梭,樯帆林立。门外江岸棚户、吊脚楼林立,江边码头密布,人流如织;门内则街巷纵横,商铺如织,朝天门码头便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1927年,重庆设市,为了扩大城市规模,解决街道狭窄和交通拥挤问题,重庆开始进行近代市政建设,其内容主要是扩建码头和拓宽道路。朝天门因其交通上的重要性,首当其冲,成为在这一轮大拆大建中,第一个被拆毁的城门。
今天的朝天门码头依然是重庆最大的水运码头,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这一带也仍是山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朝天门客运码头新建起的朝天门广场宏伟壮观,虽然缺少了昔日巍峨的城楼,凭借二江汇流的盛景,依然成为游人观赏山水之城的最佳露天观景台。
朝天门码头不仅是山城的商业黄金地带,也因为承载了山城人对往昔岁月的记忆,成为重庆市民心中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特殊符号。
坊间这样一个说法,“无夜景,不重庆”。意思是到重庆旅游,如果不看夜景,等于白来了。1997年,重庆升级成为直辖市以后发展迅速,市区面积每年平均新增约25平方公里,这里高楼林立,风光无限。
站在重庆渝中区的山顶上面,看万家灯火,听朝天门的船笛长鸣,望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入峡东去,实在壮观。
山水之城,磅礴大气,秀丽柔媚,既有山的傲骨,亦有水的灵性。两江游轮夜游,大概是每个初到重庆的游客必选的观光项目之一。夜幕降临后,一艘艘灯火通明、华丽奢靡的游轮停泊在码头。站在顶层甲板上,无论是透过细密的雨丝,看两岸错落起伏的万家灯火,还是透过满天的繁星,欣赏粼粼波光,令人称赞。闲来荡舟江上,畅若八面来风,来福士广场、重庆歌剧院、朝天门码头、洪崖洞等许多网红景点尽收眼底,万家灯火美,尽在不言中。
夜幕下的山城,纵横交错的干道蜿蜒分布在山水之中,造型各异的桥梁横卧在两江之上,高楼林立的渝中半岛,被万家灯火和闪烁的霓虹点缀得梦幻又璀璨,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江水里,错落有致,动静相宜,将豪爽的江湖味与繁华的市井风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千年古镇——磁器口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已有1800年历史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主城区以西的沙坪坝区,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传说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被迫削发为僧来渝,隐避于宝轮寺,故将原“白岩镇”改名为“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磁器口古镇东临嘉陵江,当年是非常热闹的一个水陆码头,后来随着公路的发展,码头逐渐落败了。
如今的磁器口,更多的是市民周末休闲、体验民风民俗的好去处。走在磁器口古镇的十几条街巷中,两旁边都是明清风格的建筑,脚下是青石板路。古镇不大,根据指示牌步行游览完全没有问题。茶馆是这个千年古镇的一景,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市井商人等都喜爱出入此间。在喝茶的同时,也有机会欣赏到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川剧坐唱、四川清音等。逛磁器口古镇,能够品尝到很多当地的美食和小吃。毛血旺、千张皮(豆制品)和椒盐花生是镇上的“美食三绝”。

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那历经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的磁器口,又被美誉为“小重庆”。漫步磁器口古镇,恍若回到了江南水乡,只是缺了小桥流水和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好在有了绵绵细雨的铺垫,踩踏着青石路面,转入游人稀少的小巷深处,这就是戏里那个重庆了,湿漉漉,雾蒙蒙,多情而浪漫。漫步于瓷器口,不需要去走街串巷,哪怕是在一家极不起眼的小店里一坐,也可“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看这里的人来人往,总有一种浮生若梦、恍如隔世的感觉。
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大足石刻 神秘摩崖
到重庆旅游,有一个相当值得去的地方,它与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并独具特色,这就是大足石刻。重庆市内有很多到大足石刻的包车,比乘坐公交方便。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道、儒“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存,美轮美奂,璀璨夺目,真正体现了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教、道教文化的历史性融合,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价值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国,感染着世界。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刚到北山石刻景区,远处一座古塔顿时就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加上空气很好,清幽静谧,脚下的步伐也放快了一些。经过长长的石梯,一座见证岁月沧桑的古牌坊屹然矗立,这就是北山石刻了。据悉,北山石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唐代一直延伸到民国。
北山石刻是大足佛教石窟艺术鉴赏旅游胜地,人物造像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华丽。北山石刻有“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之美誉,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神秘的北山摩崖造像又分为保存比较完好且集中的佛湾造像区,以及散布在其周围的零散造像,也就是大足石刻北山结界造像。北山石刻造像崖长约300米,高为7~10米,造像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有造像近万尊,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其中136号转轮经藏窟是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堪称北山石刻的“镇山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