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七十一年的回家路

作者: 刘磊 胡彦伟 辛振乾

跨越七十一年的回家路 0

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王庆梅老人生前偶然在电视剧《保卫延安》中看到一个和牺牲70多年的父亲相似的信息,于是踏上漫漫寻亲路。在社会各界接力下终于圆梦——

小雪时节,中原大地细雨霏霏,片片黄叶在风中飞舞,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2024年11月22日,河南省焦作市黄焱女士再次来到该市马村区下马村村北墓地,祭拜她的姥爷王成德。

“自从陪同我的母亲找到姥爷后,每隔一段时间都去祭拜。是社会上无数热心人士帮我们找到亲人的。”回忆和母亲王庆梅寻亲过往,黄焱历历在目。

“亲爱的父亲,您在哪里!”

王庆梅从3岁起,就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她听说父亲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年仅27岁。年幼的她不懂得“牺牲”的含义,就问母亲:“父亲在哪里,啥时候回家?”母亲告诉她,你父亲为国家光荣了。从此,王庆梅和母亲相依为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庆梅渐渐知道了父亲的英勇壮举。后来,她的两个伯父还去找过父亲的尸骨,遗憾的是没有找到。王庆梅的母亲思念丈夫,凭借记忆找人描绘了一张画像,挂在家中。

王庆梅的母亲一生都在寻找她的丈夫,但直到弥留之际仍杳无音讯。临终前,她叮嘱王庆梅:“不管多难,都要想方设法找到你的父亲,接他回家。”“中!”王庆梅流着泪答应母亲。

从此,寻亲成了王庆梅人生主题。由于年代久远,除了父亲烈士证明和那张模糊的画像,几乎没有任何信息。王庆梅通过不同渠道打听,没有丝毫消息。

王庆梅寝食难安,整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找到父亲。她执着奔波在寻亲路上,一晃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头绪。

2009年,王庆梅正在家里观看电视剧《保卫延安》。看着看着,她泪流满面。剧中有个“铁血指导员”王成德,生平介绍以及经历和父亲王成德十分相似。她立刻找来父亲烈士证明仔仔细细核对,一边核对一边流眼泪。父亲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形象在她心中更加具象化了。直觉告诉她,剧中的“王成德”就是自己的父亲王成德。

“电视寻亲”感动一座城

王庆梅千方百计联系到《保卫延安》剧组。不久,剧组发来一份“指导员”生平记录。王成德烈士,1921年9月生于河南省焦作市下马村,贫农。青年时期接受先进思想,1946年6月参加革命,1947年8月15日,在河南省博爱县寨卜昌加入成立的晋冀鲁豫第九纵队。由于他读书认字,作战勇敢,不久被组织任命为第九纵队二十七旅某连指导员。

王庆梅看到这些信息和父亲烈士证明的信息完全一致,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这个意外让她激动不已,从此踏上了一段漫长的寻亲之旅。

顺着剧组提供的线索,王庆梅在女儿黄焱陪同下来到博爱县寨卜昌村(今属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走访了村里老人,到第九纵队纪念馆查阅历史资料,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后来听说父亲在洛阳战斗过,王庆梅又到洛阳市,把周边的烈士陵园都找遍了,仍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王庆梅笃定执着,她坚信一定能找到父亲。每隔一段时间,王庆梅就前往寨卜昌村,到第九纵队纪念馆反复查阅资料,比对有关照片,希望能找到父亲的身影。

王庆梅还到民政、史志等部门求证,到湖北、陕西、河北等地寻亲,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尽管一次次失望,王庆梅从未放弃,执着奔波在寻亲路上。就这样寻找了十几年,王庆梅已经70多岁高龄了。

王庆梅执着寻父的故事感动了一座城。河南各地热心人士、志愿者纷纷加入到寻亲队伍,全国多地退伍军人协会、“寻找烈士后人”公益组织以及第九纵队纪念馆也倾力相助,有关媒体以《“铁血指导员”王成德,是不是我的父亲》为题作了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叫声“父亲”泪长流

不久,王庆梅接到第九纵队纪念馆的电话,他们发现了她父亲的一些信息。

王庆梅如获至宝,立刻动身前往纪念馆。纪念馆对王庆梅的到来十非重视,清空了所有人员,搬来凳子,方便她站在高处观看画像。

王庆梅睁大老花眼仔细辨认,终于在一张发黄模糊的旧合影上发现了一个和父亲的画像十分相似的身影。随后,纪念馆联系到健在的老村长,询问当年九纵驻扎寨卜昌村时的点滴信息,找到了当年几位支前民工和3位曾参加淮海战役的老英雄。

毕竟年代久远,当年的民工和英雄只是个孩子。对那段历史记忆不清。后来一位老人对她说,解放洛阳不久,部队火速南下,赶往安徽双堆集参加淮海战役。战役结束后,那里安葬着他许多牺牲的战友,让王庆梅去试试看。

2018年10月4日,王庆梅在家人的陪同下,千里迢迢前往安徽。一路上,她忐忑不安,希望这次不会无功而返。

秋日的皖北,天高云淡。陵园大门口上方的“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遒劲有力,纪念广场上,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雄伟庄严,“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王庆梅弯下腰,轻轻抚摸着纪念碑上英烈的名字,一个个仔细辨认。突然,一阵摸索后停下来,指着一个地方,泪眼婆娑。家人定睛一看,原来,上面刻着“王成德”的名字。

“父亲,我是您女儿庆梅,我来看您了。”74岁的王庆梅跪在地上号啕大哭。这一天她等得太久了,与父亲阔别71年后,白发苍苍的王庆梅终于感受到家人重逢的温暖。

王庆梅将母亲遗照和父亲画像放在一起,陵园工作人员斟满一碗酒,摆上鲜花,祭奠这对相隔天涯的亲密爱人。

工作人员告诉王庆梅:“陵园虽然有王成德的墓碑,但是并没有遗骸。当时战况惨烈,战情瞬息万变,加上条件不允许,战争结束后很多牺牲的战士无法辨认身份,他们最终成为烈士陵园上的一个个名字。”

这对于王庆梅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找到了父亲。这一路上她感受到无尽的温暖,知道了父亲的革命历程。

在征得同意后,王庆梅从陵园里掬了一捧土,拿了一块红砖。回到家里,她特意购买了一套崭新寿衣,把泥土和红砖放在母亲的墓里,算是母亲与父亲一起合葬。

焦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王庆梅的寻亲事迹后,深受感动,破例在焦作市革命烈士陵园为王成德立了一块墓碑,供世人瞻仰。

此心已安,夙愿了结。从咿呀学语到白发苍苍,从苦苦寻找到温暖相逢,王庆梅终于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父亲母亲的灵魂了。

2024年春天,王庆梅老人走完了自己80岁人生历程,到另一个世界和父母团聚了。

“墓碑冰冷,人心温暖。焦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我姥爷立碑,令人感动。不仅是对我姥爷的纪念,更是对所有革命先烈的敬仰。”黄焱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自从陪同母亲找到她的姥爷后,逢年过节,她都带着儿子、女儿前去祭奠,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王庆梅寻亲感动了无数人,这不仅是一个烈士家庭的情感历程,更是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教育。”焦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依托科技和社会力量,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广泛参与,为更多的烈士家庭找到亲人。

(责任编辑:刘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