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挺起中国脊梁
作者: 文天旭伟大的时代,必定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近日品读军旅作家黄传会的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感慨万千。全书共七章,集中描写了著名科学家孙家栋埋名苦干、报效国家的精彩故事,塑造了一个忘我无我、以身许国的奉献者形象。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他身上,既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甘于牺牲、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也让世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脉动。
从中我看到坚韧不拔的毅力。众所周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近代,无论哪个国家,人造卫星都是占领宇宙空间的国之重器。20世纪上半叶,美国、苏联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相继发射卫星、多次成功探月,而当时我国还没有实现卫星发射“零”的突破。当第一次发射失败后,我国的航天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日本抢了先,作家感同身受地写道:“尽管这颗卫星很小,体重也只比铅球重一点,但再小也是卫星啊。”在困难面前,孙家栋这批航天人没有退缩,反而激起更高斗志,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上太空。孙家栋等几代航天人,为中国航天事业前仆后继,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们经历无数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在战斗中乘风破浪,在守正创新中成长成才,这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可贵的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与习主席倡导的“水滴石穿”精神、“钉钉子”精神,一脉相承。
从中我看到不畏艰苦的拼搏。《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一书中,既写了孙家栋等航天人成功的喜悦和欢快,也写了发射失败的痛苦和压抑,既写经验也写教训。对于航天领域来说,探索外太空,高风险、高消耗。一次发射失败,意味着整个团队几年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孙家栋一生经历无数苦难,除了面对失败,更多的是面对风险,但他愈挫愈奋,敢于拼搏,屡屡化险为夷。书中有段描述,“东方红二号”发射升空后,出现严重事故——卫星蓄电池温度异常,如不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十万火急时刻,在现场指挥的孙家栋果断提出“将卫星姿态角再调整5度”,避免了一次失败发射。类似情况,孙家栋指挥处理过多次,正是这一次次的化解危机,中国航天才得以在挫折中崛起,也凸显了中国航天人的英雄本色。
从中我看到忠于祖国的情怀。孙家栋对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让人感动。作为“北斗”工程总设计师,他认为干了那么多航天工程,“北斗”工程最难最累、时间最长。75岁的他,常常开完“北斗”会,又去开“探月”会。这个时期,是他一生最忙碌、最操心的岁月,也是他一生成就的巅峰。30万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斗26年,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梦想——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他深知“北斗”的成功,表明中国航天不但“仰望星空”,也惠普民生。事实证明,“北斗”不但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服务于国家军事领域。作家在塑造孙家栋的形象时,有个点睛之笔——孙家栋老人有句口头禅“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八个字,却让一位历经沧桑仍痴心不改、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跃然纸上。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如今,航天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记得孙老的这句话。作家敏锐地抓住这句口头禅,通过记述孙家栋一生的事迹,深挖内涵,赋予意义,写出了一位航天科学家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更写出了一位一生都在“仰望星空”的英雄的美好情怀和深邃大爱,成功塑造了一位中国航天科学家的丰满形象。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