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 主题活动在长沙市望城区启动
作者: 王希明
3月1日上午,2025年全国“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在长沙市望城区启动。中宣部部务会成员、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浩东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荣誉总编辑陶克,“当代雷锋”、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原院长庄仕华,来自全国的学雷锋专家学者、先进典型、青少年代表,以及望城区民兵、学生、群众代表等800余人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在《我们都是雷锋》欢快歌舞节目中拉开序幕。随后,现场播放了全国“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工作展示视频,生动展现了全国学雷锋文明实践的鲜活场景。
与会嘉宾在致辞中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文明实践是新时代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学雷锋现实的、经常的、有效的形式和途径,为雷锋精神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嘉宾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无数有理想、有情怀、有爱心的人们积极投身于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营造了见贤思齐、向上向善、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嘉宾表示,要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党的文化旗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健全“新时代新雷锋”重大先进典型学习机制,以全国“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为契机,将主题活动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启动仪式上,“当代雷锋”庄仕华分享了自己几十年来立足岗位学雷锋做雷锋的体会,就是“把病人的痛苦当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庄仕华介绍说,他从小是在党的培养和雷锋精神的鼓舞下成长的,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分配时,主动放弃留校机会,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边疆部队医院当医生。为了提升专业能力,他用剥葡萄皮的方法练习医术,由刚开始做1台胆囊微创手术需要4个半小时缩短至5-8分钟,多年来累计完成13万多例肝胆等微创手术,其中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104岁,还收治过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50年来,他带医疗队义务巡诊行程近40万公里,服务患者39万多人次,发放常见病预防手册11万多份,举办疾病预防常识讲座200余场,培养技术骨干400多名,帮助27家基层医疗单位改善医疗条件,资助71名有困难的学生,帮扶690多名困难家庭脱贫致富。“我将永远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和广大青少年一起学雷锋,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庄仕华说。
接着,来自湖南长沙的雷锋志愿者谭荒芳、张璐琪、陈子锋分享了祖孙三代传承雷锋精神的故事。
外婆谭荒芳,这位63岁的湖南雷锋纪念馆退休职工,被誉为“湖南省最美志愿者”。尽管她小时候因故失去了手指和手掌,只留下两个光秃秃的手腕,但她却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学会用两只手腕夹着笔写字、作画,甚至还掌握了穿针引线钉扣子的技巧。1986年,谭荒芳踏入雷锋纪念馆,她曾担任过讲解员、办公室文员,并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每一份工作都让她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努力。退休后,谭荒芳坚持宣讲雷锋精神,传播雷锋精神的光芒。
谭荒芳的女儿张璐琪,是一位“80后”女性,从小就常陪伴母亲工作,无数次目睹母亲曾深情地为游客们讲解雷锋和雷锋精神,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担任湖南雷锋纪念馆宣讲科科长后,张璐琪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出《重读雷锋日记》《照片背后的故事》等栏目,以音视频形式广泛传播雷锋事迹,被誉为“最美‘80后’雷锋精神传播者”。
张璐琪的儿子陈子锋,也自幼便与雷锋结下不解之缘,其名字中的“锋”字,正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致敬。他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逐渐成长,雷锋的故事始终伴随着他,而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也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如今,这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义务讲解雷锋精神达百余次。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心中抹不去的那一片云彩,追寻那永远属于我们的那份无悔的忠贞……”启动仪式在《学习雷锋好榜样》和《追寻》的歌声中落下帷幕。这歌声传递着每一位雷锋传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爱,也表达着以实际行动在新时代弘扬传承雷锋精神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