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签名照背后的故事

作者: 赵倡文

一张签名照背后的故事0

近日,笔者在整理革命烈士事迹时,发现一张头戴红五星大檐帽、二目炯炯有神的中年军人照片。翻看照片的背面,只见写着“赠给:马绍孔同志。余洪远1950.8.30于川南"。

看着照片与照片背面的字迹,我思索着:“马绍孔是我们沁阳人耳熟能详的大英雄,他在淮海战役中荣立特等功,获“青年战斗英雄和‘特等战斗英雄’称号。1949年5月4日,马绍孔代表15军光荣出席全国首届青年代表大会,并代表第二野战军全体战士向朱德总司令献旗。这年的5月12日,马绍孔等代表在万寿山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50年9月,他再次光荣出席西南军区英模代表大会。他牺牲后,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马绍孔排’。因其事迹在《空军革命烈士传》中位列首位,故被称为‘中国空军烈士第一人’。那送给马绍孔照片的余洪远是何许人呢?”这样思索着,我决定做做功课来揭开这张签名照背后的故事。

将军与士兵的交集

随着资料的不断收集,余洪远的革命形象也慢慢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一一他1932年12月参加革命,先后担任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委员,中共川陕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川陕省保卫局局长。1934年12月,当选为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副主席。长征开始后,担任红四方面军后方纵队负责人,为保证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证,受到朱德总司令的高度称赞。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了解完余洪远的情况后,仍有两点疑问萦绕在我心头:既然余洪远赠送给马绍孔签名照,说明他们不仅相识,而且关系还不错,可他们一个参加革命在河南、一个长征后来到陕北,俩人是如何相识的呢?还有就是他们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士兵,身份相差悬殊,为何将军要送自己的签名照给士兵呢?

在进一步梳理资料中发现,1946年10月,马绍孔入伍太行四分区第43团。1947年2月4日,该团在河南林县沙河村与兄弟部队共同组建了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马绍孔自然也就成为太行军区独2旅第43团的一名战士;而相关资料显示余洪远于1946年12月至1947年8月任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政治委员。也就是说,余洪远在此时已经成为马绍孔的上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的番号不断变化。1947年8月1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成立,独2旅编为第26旅。1949年2月,第9纵队于河南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26旅改称第44师。在这一过程中,余洪远先后任第26旅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第9纵队党委委员。1949年2月至1950年11月任第15军政治部主任、军党委委员。在这一时间段,马绍孔不仅一直是余洪远手下的兵,而且还是有名的战斗英雄。因此,两人相识也就不足为奇。

将军为何送照片给士兵

余洪远为何要送签名照给马绍孔?也许有人会说,马绍孔是战斗英雄,余洪远是政工干部,马绍孔经常出席各种会议,俩人熟识了,送一张签名照也正常。但在我看来,如果简单地认为,仅仅因为马绍孔是战斗英雄,余洪远是政工首长,余洪远就送签名照给马绍孔,这样的看法太过简单了。其实,余洪远送签名照给马绍孔看似简单,而实际上这一举动,却是我军“尊干爱兵、官兵一致”优良传统下,官爱兵、兵尊官,官兵亲密无间的具体化体现。

“尊干爱兵、官兵一致”,不仅历来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具体体现,而且还是保持我军强大战斗力的不竭源泉。这一点在马绍孔由普通青年成长为战斗英雄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马绍孔刚参加革命时,又瘦又矮,可大家都没有小看他,而是热情地关心他、帮助他,在《空军革命烈士传》中是这样介绍马绍孔刚入伍时的情况的。

参军后,部队的首长和老战士,像兄长爱护幼弟一样,处处关照这位只有三八式步枪高的瘦弱的小战士。行军中,大家帮他扛枪,

背背包;宿营时,给他烧水烫脚;打仗时,老班长总是带着他。南渡黄河之后,就是那位细心的老班长,不知从哪里弄到一块白布,亲手缝了一个小白帽,套在马绍孔的军帽里边,给他戴上。马绍孔虽是回族,可从来还没戴过那种象征着圣洁的小白帽。现在,老班长把亲手缝的小白帽戴在他的头上,他忍不住哭了,他哽咽半天,抬起头来,两眼闪着晶莹的泪花,抓住老班长的手说:“共产党胜过爹娘,首长和同志就是我的亲人!”

一张签名照背后的故事1
余洪远将军照片
余洪远将军照片背后的签名

馬紀 经统孔余洪速 风去1950.8.30.于川南

在革命大家庭的哺育下,马绍孔脸上的菜色消失了,人也渐渐结实了。他个子虽然很矮小,但他很能吃苦,非常精灵。他作战勇敢,工作积极,执行命令坚决,青年战士们都非常钦佩他。

在《空军革命烈士传》中,还介绍有刘伯承司令员对马绍孔的关心——

他(马绍孔)到南京作报告时,刘伯承司令员接见了他。刘司令员问:“你读过书没有?”马绍孔说:“没有。”刘司令员亲切地对他讲:“没有文化是睁眼瞎,有了文化是‘干眼佛’。”教育他要努力学习文化,攀登文化高峰,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队作贡献。马绍孔人小志大,说到做到。

故记 民政科 淮有来好币四上行 现由前却依步来弟你息信 月你兼再侣九到士之道和 萬妇元是他想,学文化再难,还能难过打地堡?从此,他拿出打地堡的精神,发奋学习。部队天天行军作战,没有大块时间学习,他就请文化教员在他的枪托上写上“枪”字,在他的水壶上写上“壶”字,在手背上写上“拳”字……每当行军出发前,他请文化教员给他写上十几个字,他把写好的字贴在走在他前面的战士的背包上,边走边认。一年光景,他认识了一千多字,并能看书看报,还能写信写日记。当他在报上看到,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并企图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时,他立即写下请战书,要以参加抗美援朝的行动,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

由此可知,“尊干爱兵、官兵一致”,尤其是军官对战士的关心与爱护,是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余洪远作为政工首长,把自己的照片签名送给一名士兵,不仅仅是因为他俩人熟识,也不仅仅是因为马绍孔是战斗英雄,最主要的原因是余洪远作为政工首长,以送签名照这种形式,来表达对马绍孔这位战士在精神上的关心与爱护。因此,这张照片可以说是我军“尊干爱兵、官兵一致”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也正是这张签名照,更加激发出了马绍孔在朝鲜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洪荒之力。

照片为何保存在陵园

从照片背后余洪远的签名可知,这张照片是1950年8月30日余洪远送给马绍孔的。之所以这个时候送照片,很可能是1950年9月马绍孔要出席西南军区英模代表大会,到军部集中报到,见到了时为第15军政治部主任、具体负责军里此项工作的余洪远,余洪远才将这张照片签上名,送给了马绍孔。

马绍孔也十分看重这张签名照,把它作为激励自己不断战斗的精神动力,1951年3月随部队出国作战,他也应该携带出国。

这张照片为何能保存在沁阳市烈士陵园呢?

这还得从一封保存于沁阳市博物馆的沁阳县民政科写给马绍孔堂兄马绍元的一封信说起。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马绍元同志:

兹有你弟马绍孔烈士之遗物,现由前部队寄来,希你见信后前来县府取回是荷。

此致敬礼

民政科1952年9月1日

由这封信可以推知,这张签名照是作为马绍孔的遗物,由部队寄回沁阳,来到马绍孔家中的。后来,由于沁阳市烈士陵园要布展“沁阳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才把这张照片征集了过来,只是这张照片没能走上展板与大家见面。这次沁阳市烈士陵园要重新对陈列馆进行布展,邀请我前来整理烈士事迹,才使我有幸见到这张珍贵的照片。

至此,这张签名照的流传轨迹清晰起来一一它伴随着烈士从川南到朝鲜,又从朝鲜回到祖国,回到烈士的家乡一一河南沁阳,最终归到沁阳市烈士陵园保存。

这张小小的照片,不仅见证了那段战火纷飞的激情岁月,而且也见证了我军“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责任编辑:刘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leif2025062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