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一起为生命“加油”

作者: 哲俊

让更多人一起为生命“加油”0

从16岁第一次献血到55岁最后一次献血,39年时间,他总计献血168次,相当于16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他创造了全国献血次数纪录和献血总量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就是全国倡导无偿献血第一人、“共和国献血状元”邱志清。

以雷锋为榜样,无偿献血为他人

1962年,16岁的邱志清在上海浦东一家农村卫生院看病,目睹一位遭遇车祸的14岁少女,因医院没有足够的血浆,最终失血过多离开人世。医生告诉邱志清,医院如果有血浆,这个姑娘是可以救回来的。这次经历让邱志清一辈子难以忘记。从那以后,他就想自己以后一定要帮助他人做些什么。

同年,邱志清所在单位组织职工献血。邱志清第一次撸起袖子献血,就献出了400毫升。他说,我要多献血,用实际行动挽救他人的生命。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一天恰巧是邱志清的生日,这更加让他下定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从此,邱志清走上了“奉献一点血、救人一条命”的道路。他把无偿献血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份责任。每逢献血间隔期满,他就主动来到血站献血。当时献血量一般是200毫升,而他经常一次就献400毫升;献血最多的一年,他献了10次;还有一次,仅一个月就献了两次血。

2001年3月5日,邱志清年满55周岁,这个年龄是法定献血的最大年龄。那一天,他最后一次走进血站,再一次献出400毫升血。

早年义务献血没有任何经济补偿,只是给献血者发放一张购买1斤鸡蛋或1斤白糖的票证,费用自付。邱志清多次无偿献血,对此,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给他写信提出质疑。邱志清每次都认真回信,耐心解答。他认为,义务献血的人越多越好、队伍越大越好,这样才能挽救更多的人。

退休后,邱志清参加了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除了应邀到学校、工厂、机关宣讲无偿献血的事迹和体会,还经常到人民广场、外滩、东方明珠电视塔、豫园、铁路上海站、静安寺等景点的流动献血车前,向游客和市民分享多年献血仍然保持健康的体会,消除大家对献血影响健康的担心,指导大家献血后如何正确休养康复。

新冠疫情最严峻时,上海街头血液采集一度面临困境,上海血库存量告急。邱志清骑着电动车,奔走在爱心献血屋、流动献血车之间,呼吁适龄健康人士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号召大家一起为挽救生命加油。他说,我们捐献的是可以再生的血液,而挽救的却是不可重来的生命。

2021年,世界献血者日的口号是“献血,让世界继续跳动”。邱志清,就是响应这一口号最好的实践者。

倡导中国无偿献血第一人

1986年3月的一天,邱志清偶然看到西方国家无偿献血的介绍,不禁心有所动。经过反复思考,他给当时分管上海市卫生工作的谢丽娟副市长写信,倡议我国也要推行无偿献血,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献血知识和互助精神的宣传教育。

让他惊喜的是,谢丽娟很快做了批示,仅仅过了一个多月,4月26日,上海市首次实行无偿献血,邱志清和其他36位志愿者一起慷慨献血,掀开了中国献血事业发展的新篇章,邱志清也因此成为倡导中国无偿献血第一人。

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写信给邱志清,感谢他在义务献血和无偿献血中作出的贡献,肯定了他的建议,并希望他在推进全国义务和无偿献血活动中,不断作出新贡献。这让邱志清更加坚定了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信念。

血液不能人工合成,不可替代,也不能长期保存。因此,足量、安全、持续的血液供应,是开展临床医疗救治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到2020年的1553万,增长了47倍;每千人口的献血率从1998年4.8‰,上升到2020年11.1‰。“十三五”期间,全国采血量、采血人次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了17%和17.9%。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血液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在无偿献血、血液安全和临床用血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

1989年7月,邱志清应邀到北京出席表彰大会,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为他颁发“共和国献血状元”荣誉证书,并对他说:“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名义,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国家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向他颁发了无偿献血奖杯。

(责任编辑:魏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