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雄留一块永久的宿营地

作者: 李芳峰 高猛 本刊特约记者 辛振乾

为英雄留一块永久的宿营地0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退役军人国素中自费筹建“战斗英雄”王忠殿烈士陈列馆——

“我站在喀喇昆仑山上,战胜了冰封雪霜,我像一只勇敢的雄鹰,日夜守卫着祖国的边防……”2023年11月19日,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师生来到解放区塔掌村“战斗英雄”王忠殿烈士陈列馆,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全体师生深情朗诵王忠殿烈士的诗歌,争当英雄传人。陈列馆馆长陈海霞介绍,自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

王忠殿,塔掌村人,1961年参军,1962年在边境作战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我们都是塔掌村人,从小听着王忠殿故事长大。” 陈海霞告诉记者,这个陈列馆是她和丈夫国素中自费筹建的。国素中,1990年入伍,1994年退役,1995年分配到某国有企业工作,2001年辞职回家带领村民开展生猪养殖,渐渐有了一些积蓄。

口袋里有了钱干什么?有着英雄情结的国素中总想起过去听到的故事——

“1963年3月,焦作市举行王忠殿烈士追悼大会,全城群众自发走上街头挥泪送英雄。社会各界群众纷纷撰写挽联,整个焦作市墨汁售罄。时任焦作市文化馆馆长薛垂广剐下家里做饭的锅灰,写下‘碧血凝成千秋业,丹心化作万世师’的挽联。”

“王忠殿烈士为国牺牲,是我们村里的骄傲,但现在村里知道王忠殿事迹的人已经不多了。要让英雄的事迹永远流传,让昆仑雄鹰在家乡有一个永远的家。”国素中萌生了建一座王忠殿烈士陈列馆的想法。

办陈列馆花费的可不是个小数目,夫妻俩拿出全部积蓄,向亲朋好友筹借资金。

“花那个钱到底图个啥?”

“啥也不图,就是让人们记住为国捐躯的英雄!”

国素中夫妇的举动得到了英雄的弟弟王忠干和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区政府协调将烈士家附近的一块地作为陈列馆建设用地。为了充实陈列内容,国素中多次到党史部门、王忠殿烈士生前部队收集遗物、纪念品,并走访王忠殿十多位健在的战友,将他们口述王忠殿英雄故事整理成资料;为了塑造逼真的英雄形象,国素中邀请多位雕塑家在王忠干的指导下反复打磨,终于将王忠殿烈士半身像呈现在世人面前。

“塑的是忠魂,立的是丰碑。每天来这里看看,心里踏实。”当年和王忠殿一起炸碉堡,荣立一等功的老英雄杨志成听说建设陈列馆的事情后十分激动,不仅积极捐款,还经常一大早从市区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到工地看进展,天黑才回。王忠殿的另一位战友路振江,远在东北,不仅捐款,还把保存了58年、当年在战场上用过的军用皮帽、皮手套、大头鞋、茶缸以及一件战利品——羊毛毡,小心翼翼装在一个樟木箱子里寄了过来,在陈列馆展出;王忠殿生前部队官兵纷纷捐款、提供资料;一位热心企业家捐款10万元……

有心人,事竟成。2020年6月,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战斗英雄”王忠殿烈士陈列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陈列馆分为“英雄事迹”“红色印记”两个展厅和“军事拓展”“红色研学”两个辅助项目,展出图片近800张、实物200余件。展示了王忠殿初到部队后写的入团申请书、请战书等手稿以及三等功、特等射手、五好战士奖章等物品,反映了英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王忠殿烈士的故事之前听说过,参观了这个展览,详细全面了解了英雄的光辉事迹。我要接过英雄枪,冲锋新战场。”2023年上半年入伍的塔掌村大学毕业生刘振参观后在留言簿上写道。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王忠殿的父亲是地下交通员,曾将5岁的王忠殿放在筐子里作掩护送情报,王忠殿参军后3次向党组织递交杀敌立功请战书……” 国素中作为陈列馆义务讲解员,经常给大家讲英雄故事。今年80岁高龄的杨志成老人召集王忠殿烈士健在战友和退役军人,组成红色宣讲团,除了在陈列馆宣讲,还深入企事业单位、学校、工厂、社区作报告。

为了更好地发挥陈列馆教育功能,焦作市将“战斗英雄”王忠殿烈士陈列馆、“人民英雄”申亮亮烈士纪念馆、“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故居等红色场所串联起来,打造成一条红色文化精品研学线路;组织文艺骨干开展创作活动,编写了《昆仑雄鹰——缅怀战斗英雄王忠殿烈士诗歌集》等文艺作品。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