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赞
作者: 蔡宝鑫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他们却让生命有了第二次燃烧——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
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题记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一位青年的思想成熟了,走上推动遗体器官捐献的风雨人生路
“虽然不知生命之旅何时结束,但当那一刻来临之时,可留下鲜花一簇,那是身体绽放的玫瑰,那是生命献出的珍贵礼物。”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上,写着这样的诗句。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锦州满城柳枝重吐新绿。4月1日10点,阳光映照着辽宁省锦州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温暖而宁和。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仪式上,有一位“80后”年轻人,虽与这些逝者非亲非故,却把他们当作最敬重、最熟悉的亲人,墓碑上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早已镌刻在他的心里……
这位年轻人叫刘宏宇,今年39岁,是锦州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队员,锦州市凌河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常委)、第十届政协委员(常委)。先后荣获“锦州最佳志愿者”“辽宁最美志愿者”“锦州好人”“辽宁好人”等荣誉称号。
2015年1月,刘宏宇将经常一起做好事的同事、朋友组织起来,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暖馨义工社”,开展扶贫济困、助孤助残、助学助农、安老、救灾等公益活动,成为锦城志愿服务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8年3月,刘宏宇刷抖音的时候看到:南方某市有一支遗体器官捐献服务队。他当即受到震撼,决定自己死后也把遗体捐献出去,用于医学院学生搞科研;或者捐献给需要的人,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3月31日,刘宏宇在网上申请,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暖馨义工社”有近20位成员产生了同样的想法。刘宏宇想:必须把有共同想法的人聚集到一起,才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推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发展。
2018年5月30日,“暖馨义工社”向锦州市红十字会递交了《关于成立红十字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的申请》。2019年7月,锦州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这是锦州市第一个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组织,他们的口号是:生,服务死去的人(遗体器官捐献);死,奉献活着的人(捐献遗体器官)。
志愿服务队成立后,主要做了3项工作:积极宣传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加强与锦州医科大学、爱尔眼科医院、锦州凌飞律师事务所的合作;积极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志愿者开展遗体器官登记,为遗体捐献者家属提供咨询指导,协助逝者家属进行遗体转运交接;对家属进行后期关怀慰问,对有实际需求的捐献者家属提供全程志愿服务;每年清明节陪同家属到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缅怀逝者;重要节日期间走访慰问家属等,成为家属心中的“生命摆渡人”。
“与其化作青烟去,何不常留赤业中?”他们亮出了遗体器官捐献的大旗,构筑起高尚的精神丰碑
一道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锦州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秘书长曹亚丽,是2019年加入志愿服务队的。她积极参与遗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和执行,为捐献登记者提供完整的流程化服务……她说:“经常有人说我们志愿者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我倒觉得我们是一次次被服务对象所感动着、 激励着,是他们让我们更有信心回报社会!”
爱心人士的手握在一起,攥成了拳。锦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孙志刚也加入了服务队,他说:“遗体器官捐献是一种永恒的爱心传递,它让我们的生命在离开这个世界后,依然能够绽放光芒,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锦州市凌河老兵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新立从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刘宏宇发送的相关信息,心灵受到很大触动,于是联系到刘宏宇,要求加入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王新立说:“如果将来我的眼角膜能被需要的患者移植,也是自己生命和光明的延续。”
虽然人们热情很高,但受年龄、身体等诸多因素限制,到目前为止,实际参加志愿服务队的人数只有61人,包括机关、企事业、科技、医护及宗教等各界人士。其中共产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约占三分之一,夫妻一起报名的有4对,平均年龄47岁,最长者70岁,最年轻的只有18岁。
志愿服务队队员中第一个实现“捐献遗体”愿望的是王先生,他也是2024年度锦州市首例遗体和眼组织捐献者。王先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夫妻俩同岁,都热衷于公益,多年来一直坚持献血,并双双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1年,他在电视上看到关于遗体器官捐献的新闻,感到这种做法很有意义,就和妻子郭女士商定过世后都要捐献遗体和器官,为社会作点贡献,并双双成为登记捐献志愿者。2023年,王先生通过申请,成为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队员。2024年1月3日,王先生病逝,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帮助他实现了捐献遗体和眼组织的愿望。“这次帮丈夫实现了心愿,我决定加入志愿服务队。” 郭女士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方兴未艾的民间志愿捐献遗体器官活动有了法规保障,彰显着人间正能量
锦州市红十字会机关党组织专职副书记王海峰介绍说:“在法规保障方面,锦州市先行一步。2002年4月17日,市红十字会制定颁发了《锦州市接受志愿捐献遗体暂行办法》,比其他城市要早。”
在人文关怀上,锦州市筹建了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是为遗体、器官、眼角膜志愿捐献者建造的缅怀、纪念场所,也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人文关爱教育基地。
在配合活动方面,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马拉松健康跑公益宣传活动、骑行宣传活动……
对于锦州市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情况,王海峰如数家珍:锦州市最早捐献遗体成功的一例是在2005年3月17日,77岁的驻军离休干部阎兴洲完成夙愿。最近的是2023年12月5日,93岁抗日老兵所林滨捐献遗体;2024年3月5日,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74岁的退休老党员李忠民在人生谢幕之际捐献遗体……
面对诸多志愿者,王海峰特别提到了两个人:2023年6月29日,18岁的男孩杨滢达受父母影响,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送给自己一份特别的成人礼。
另一个是复转女兵韩波,她是一位诗人,也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她说:“待到走时,身上能用的器官都用到不同人身上,替我活下去;剩下的躯体,如果有幸能被用作医学研究,那就更好了。”韩波“不虑生前身后事,但行无愧在今朝”,挥笔写下《生命体(组诗五首)》,她说:“花开花谢本无意,一朝红落便成泥。消失本体虽不见,更护新花登满枝。”
对于锦州市遗体器官捐献的数字,王海峰烂熟于心:截至目前,锦州市共登记捐献志愿者7637人,有31人成功捐献遗体;仅2023年以来,有4人捐献遗体,6人捐献器官,1人捐献眼组织。
(责任编辑:魏洁)